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竊明讀後感

竊明讀後感(一)

花了差不多半個月的時間,日日夜夜的追著看,終於把《竊明》追完了——至少目前的故事是完了。

如果作者只是就此就完完全全的打住了筆,把故事永遠定格在喜峰口面對著皇太極的大軍,我想,對於看書的人來說總是意猶未盡的,但對於小說來說,他就不是一部純粹的穿越小說,而是一部史論體的歷史哲學。

以前別人總是好奇的問我看的是什麼,我總是拿《尋秦記》做一個比方,但是當我合上的時候,我才發覺其實作者的寫作,就像魯迅先生倡導的那樣,是在吶喊中用鮮血和身軀去重塑我們的傳承,去儘可能的讓無數被歷史塵埃遮蔽的人物重新得到他們應得的尊崇和榮譽。

當然小說本身也是容易引起爭議的,越到結局也就越引起爭議。關於袁崇煥,這是一個自明朝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歇過的話題,這個廣東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歷史人物是忠是奸,在明朝的記錄和清朝編訂的《明史》裡完全不同,就是在當時的記錄中間也有著許多令人無法琢磨的看似怪異的舉動,後來李敖以此為腳本通過康有為和李十力的師傅的對話漸次展開這一歷史場景,居然成就了一部《北京法源寺》,傳說還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隨著文字和觀點一步步推進,追讀者也就有了完全對立的陣營,但正如一位名叫薩蘇的網路名人的評點,「我絕對不贊成《竊明》的歷史觀,但我絕對推薦《竊明》這部小說。」

《竊明》讓一個未來的人物稍稍的改變了歷史,但是歷史無數真實的場景卻更深的映在我們的腦海。其實明朝的失敗,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說,從最根本的角度上來說,是制度和技術上的失敗。全國的財政和稅收沒有統收統支,各地充斥著短小而互不隸屬的運輸線,軍隊的兵員缺額是軍官收入的主要來源,手銃的製造沒有統一標準導致無法使用,一線的指揮官沒有指揮權而受制於文官或者太監,軍隊的積極性靠賞賜和搶劫許諾而不是靠紀律得到維持,這些都使得每一場戰爭的勝利和失敗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我看來,戚繼光終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練就了一支以紀律和協同為準繩的軍隊,加以多兵種的協同作戰,使得這支軍隊不論在東南沿海的抗倭還是薊遼長城上對蒙古的震懾,都取得了彪炳史冊的巨大成果,並通過戚繼光的著作使之訂立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準則。然而這一成就卻並不為當時的文官階級所認可,即使在張居正和譚綸的時代,有名一代推崇的不是戚繼光而是李成梁,而李成梁鎮守東北幾十年的軍事成果看起來很大,首級很多,卻是不可持續的,並且最終從他的上千個所謂的義子中走出了一個靠著明朝的喪葬費起家的軍事人物,他把今天大致從鐵嶺到營口從撫順到黑山的一小塊地方定名為金,卻被他的子孫們成為清太祖。

如果真的可以進行歷史的穿越,我想我們也很難去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譬如主人公在覺華島上做出了遼東最為精彩的一次反攻,然而歷史的事實是,儘管有規章制度要求冬季必須不間斷鑿冰,覺華島上的七千官兵和他們的親屬對它置若罔聞,直到後金的騎兵踏上厚厚的冰層,這個承擔著東北幾十萬糧食彈藥供應的中轉站就毫無抵抗的落入敵手,而袁崇煥在報捷的文書當中故意忽略了覺華島的損失,在嘉獎的詔書公告天下之後才進行了輕描淡寫的所謂修正,明朝數年財政收入的成果就這樣輕而易舉的灰飛煙滅。明軍對於制度的遵守純粹取決於武將的個人好惡,甚至是文官的瞎指揮,而文官對於戰報的忽悠的能力卻極為擅長,好在大學士們對這一套更為擅長,幾個混了幾十年的老油條對戰報的去偽存真的解讀往往都能夠做到八九不離十。

這些都是明朝的沉疴,沉疴了三百年,我們即使有著現代的思想,也恐怕很難去扭轉危險的戰局。和現代我們的想法不同,即便是天啟去世、崇禎初繼的時候,明朝也沒有把白山黑水間的舉兵看作嚴重的邊患,歷史書上寫的薩爾滸戰役在當時時並沒有看作是一次轉折,之後的熊廷弼、毛文龍都曾讓努爾哈赤差一點沒有喘過氣來。然而熊廷弼在東林黨得勢的時候作為楚黨成員被罷,在閹黨得勢的時候又作為東林黨一員被傳首九邊;毛文龍已經是東北唯一的總鎮總兵,手持尚方寶劍,袁崇煥連報告也不打就把他殺掉了,讓崇禎在北京背了黑鍋還不敢說一個字。或許長城並不是張廷玉們所寫的那樣被崇禎毀掉的,長城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雷峰塔,不過是被明朝上上下下無盡的短視和傳統在不知不覺當中毀掉的。

即便如今天,我們依舊沒有完全的走出柏楊先生所敘述的中國人的窘境,因此在這裡點評那一朝的風雲人物的私心其實也未免汗顏。明朝的制度培養出的是華夏史上最有骨氣的士大夫,終明一朝,沒有漢高祖開創的「和親」,沒有宋朝延續百年的「歲貢」,也沒有清朝數不完的條約。自從朱棣開創「天子守國門」這一制度以來,明朝就一反歷代重兵拱衛京畿輕視邊鎮的常理,而是把最優秀的士兵集中在抗敵的最前線(宣、大、薊、遼),很多的皇帝都在戰場上留下了自己的記錄,雖然有些被人為的貶低,有些卻成為了明朝可怕的夢魘,但自始自終,他們都保有著大明的尊嚴。

沉疴已然,風節足畏。我之觀明,深折此間。

竊明讀後感(二)

看完《竊明》後一直很想寫點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偶然看到下面這篇書評,覺得講得很好,把我想說的和沒想到的都說出來了,特此轉過來。以下為轉貼:

追《竊明》這本書已經半年了,說起來也是個異數,一本網路小說能令我這半年天天中午守在電腦前等更新,自己想想都不可思議。而《竊明》讀到現在,也終於明白了作者灰熊貓的野心。他是想以一本架空小說再造明史觀啊!

在我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我把目光瞄向了奇幻小說,在我看來,這個模仿歐美魔幻、日本輕、架空小說的網路新生物,固然有很多粗糙不堪的弊病卻也有極大蓬勃的生機,尤其網路架空小說,在不自覺中其實已經開始成為影響國人民族史觀的利器。從早期的滅日屠美的無理性發洩到後來謹慎小心的探討另一種歷史發展可能,藉助架空這個載體,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實是在閱讀架空小說的過程中重新完成了對民族歷史和未來的再認識。所以很多人寫宋、很多人寫五胡,很多人藉助於史料和想像,幻想著另一種的歷史,然而這樣的改寫卻恰恰的讓我們熟悉了很多被我們忘卻和無視的歷史。崖山之後無中國,這樣的概念,如果不是藉助於酒徒的小說,又如何能從中學的歷史課本中得到。五胡的漢民族滅絕,兩腳羊的生存慘狀如果不是因為《中流》、《五胡》之類的小說,我又如何能從空洞的正統文學得到。架空小說恰恰是給了如我等小白的又一次「啟蒙」。 至於明,這個自宋之後又一個絕大爭議的朝代,又一個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朝代,自然就有很多人寫了。而《竊明》說是最好的架空小說或者尚嫌絕對,但說是最好的明架空應該沒有人反對。說是最好,不是在於其情節,也不在於文筆。而是灰熊貓通過一個掙扎在明末遼東的黃石將一個湮滅於清史的明末揭開一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我們還算熟悉的歷史人物到底是什麼面目,天啟、魏忠賢、袁崇煥、熊頲弼、孫承忠、祖大壽、東林黨徒、遼東將門,縱然是一家之言,可是作者卻將這些明末的人物寫活了,寫絕了。讀一本《萬曆十五年》,崇禎的明末在我腦海里還是雲山霧繚,讀一本《竊明》,大半個明朝卻在我眼前活靈活現。讀竊明,讓我想到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同樣鮮活的歷史,那些被人扭曲後為我們所遺忘、無視的歷史再一次被我們拾起。

而《竊明》不僅僅在於寫活了一個明末,還在於給了我們一種殘酷的真實和沉痛的反思。以建奴數萬草寇為什麼能屠殺大明三分之二人口,湮滅天下?以大明廣博疆域、百萬將士官員何止於族亡史絕?在那個不可思議的年代到底發生了怎樣荒誕的歷史事件?哪些人哪種制度哪些原因又該為這樣泣血的歷史結果負責?因為和諧,我們的歷史對明末輕描淡寫,異族的入侵變成了朝代正常的交替。但是讀《竊明》,我們知道了小冰河時期,氣候對明國運的致命一擊;我們知道了漂沒,東林黨為代表的明朝官員是如何的腐敗昏聵;我們知道了遼西將門、軍戶制度,明軍的戰鬥力為何如此的低下。我們還知道了毛文龍,這個東江以200人起家,孤軍抗建奴,復土千里,救遼民數十萬的浙江人,這個在《鹿鼎記》中被醜化,在建奴編著的明史中被貶低,僅僅因為被袁崇煥所殺而被我們所知的英雄。還有袁崇煥,這個相對毛文龍享有大名,被乾隆翻案被金庸吹捧被沒有良心的滿族「學者」捧上神壇,實際上卻是空耗百萬軍餉、坐視軍民被屠、友邦被滅,賣米資敵,擅殺同級大將、號稱「五年復遼土」卻被建奴打到北京城下,子孫搖身一變成為旗人的「民族英雄」。

不讀《竊明》之前,我相信袁崇煥帥才無雙,關寧鐵騎戰力無敵,8千騎兵可以打敗十萬建奴;不讀《竊明》之前,我相信東林黨人清白堅貞,極具才幹;不讀《竊明》之前,我相信明朝皇帝弱智無能,無非木匠、菸鬼;不讀《竊明》之前,我相信康乾盛世,x族統治下百姓幸福和諧。正如灰熊貓的起點筆名「大爆炸」,《竊明》真的是一個大爆炸。

和所有的網路小說一樣,小說中黃石對歷史的改變可以給我們一種虛幻的滿足,然而掩卷之後,那種沉重的壓抑卻會引起我們對歷史的反思和重讀,感謝《竊明》,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錢穆在《國史大綱》序中第一條寫道「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建奴篡改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教育迴避了某些歷史,《竊明》還給了我們。

竊明讀後感(三)

本想在評價裡面選擇「力薦」,略一思索,改成了「推薦」。

這並不是簡單的認為竊明不夠好,而是因為真正的好並不一定要所有人都喜歡。流行的並不一定能夠持久。另一方面,我們被欺騙了這麼久,《竊明》不用理會那些批駁的噪音。明朝是一個有很多故事的朝代。推翻蒙古人的統治,恢復漢人政權。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歷史進步!蒙古族在那個年代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中華民族還沒影呢。

明朝是一個非常燦爛的朝代。航海技術非常發達,民族融合大獲成功,西夏人、契丹人……這些在宋代風雲幾百年的民族都消失了。經濟繁榮,人民享受相當的自由——君不見,歷史書上明朝人敢於追打、圍攻皇帝親自排出的收稅官,清朝可沒人有膽幹這事,當然,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已經出現。

明朝是一個開放的朝代。雖然,有部分時間為了應對倭寇也禁海,但是絕大多數時間是海內外萬商雲集港口,()與西方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明朝的火槍、大炮技術都緊跟西方的發展,並沒有落後太多。

但是,這樣一個朝代,怎麼亡於一個最開始只有幾萬軍隊的強盜團伙?

我一直很想知道原因,但是,所謂的歷史學家們一直在欺騙我們,就如清宮戲在欺騙一切人一樣。

而竊明,從另外一個角度,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告訴了我們原因。所以,愛竊明的人,必然是想知道明朝滅亡真相的人,是對明末清初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是對所謂的主流官方歷史學家抱著深重懷疑態度的人,是一個講理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