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子夜有感(一)
一聲嘆息,嘆近代中國的墮落。
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中國已完成淪為洋人的半殖民社會。香港、上海、廈門、武漢、沙市……一個個租界象最骯髒的污點,被潑灑到神州大地。洋人肆虐著,咆哮著,中國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國將不國。
一聲嘆息,嘆近代中國工業的墮落。
二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軍閥混戰、戰亂頻頻的年代。作為一個資本主義還沒發展健全,工業剛剛有些起色的國家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可憐的企業家們,面對著外國大洋商及戰亂的雙重打擊,已經無法再苦苦支撐,紛紛破產。面對著這前所未有的危難局勢象吳蓀蒲這樣的一些有志實業家團結在一起,希望共度難關。可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新組建的益中公司最後還是倒閉了。象製造舊社會最盛行的東西——香菸的廠家都停工了,中國的工業還有辦法延續它的壽命嗎?
一聲嘆息,嘆近代中國人性的墮落。
剛剛讀《子夜》的時候,最前面的章節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可是細細想來,可謂意味深長。吳老太爺的死後蘊含的難道不是中國舊社會從舊到新的迅速發展嗎?可是,正因為發展得過於迅速,一些不良現象沒有得到處理,反而擴大、蔓延,最終在人心中埋下了邪惡的種子。劉玉英、徐曼麗、九姨太,一個個不守貞潔、妖冶的女人代表的難道不是那個時期女性人性的墮落嗎?象曾家駒這樣對窮苦人無盡剝削,對上司卻象一條狗般點頭哈腰,失去了人最起碼的尊嚴的人不也象徵了人性的墮落嗎?還有為得到一些公債上訊息而甘願將女兒送入虎口的馮雲卿、花錢買官的李壯飛,還有一些天天戲耍玩鬧、不知關心國家大事的青年男女們,不正是那個社會的真實寫照嗎?現在想來,反而是那個即將入土的吳老太爺人格最高尚了。
或許,作者寫《子夜》的初衷,便是在嘆息這個墮落的社會,去讓後人明白,了解一個真實的舊社會吧。
讀子夜有感(二)
瞿秋白曾評論《子夜》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1933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
翻開《子夜》,一幅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上海風雲變幻的遼闊畫卷徐徐展開,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看到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波瀾壯闊,看到內外交迫的民族資產階級與依仗外權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較量,農民的破產和工人的抗爭,工商業的弱肉強食,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迷茫,看到黎明前最後一抹黑暗的籠罩。茅盾先生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為主線,貫穿起《子夜》全文,圍繞這一主題展現了那個時代群集在上海的紛紛色色的各階層人物。
子夜最深刻的一面在於它揭示了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這一歷史必然法則。()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擴散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子夜》關於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畫,給了托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小說的開端,封建地主吳老太爺在進入到現代資本主義氣息濃厚的上海後迅速因刺激太大而身亡,死時還不忘抱著自己的《太上感應篇》。他與曾滄海那類地主是不同的,他早已是封建主義的朽骨,而無法融入被資本主義滋染過的上海社會。在吳老太爺的葬禮上,各色人物開始登台亮相,而主人公吳蓀甫因投入巨大資產的家鄉雙橋鎮農民造反,城裡的裕華絲廠工人怠工而陷入第一個難局。
綜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到吳蓀甫是一種多種性格的複合體,處在多方面的社會關係和利益關係中,他呈現出各種矛盾和反逆的情態。與沒落地主階級的吳老太爺那一類人不同,他是現代社會中剛剛崛起不久的剛毅、果敢、有膽略有魄力但又殘忍無情的民族資產階級新人。他在外國資本的壓迫、在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要挾利誘面前不失膽色,堅定自己發展民族產業的信心。但他同時又不擇手段的侵蝕弱小資本家的產業,對付工人他軟硬皆施,竭盡所能地剝削工人、鎮壓工人。在他的家庭中,對他的妻子以及一眾親人,他又是冷漠、專斷和狂躁的。吳蓀甫是強悍的、剛愎自用的,同時也是虛弱的、無力的,他一方面作為中國社會上一股新生的力量在掙扎,一方面受到帝國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等多方面的壓迫。這是他面臨的困境,也是無數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所面臨的困境。
同時作者著力塑造了很多有著深刻的時代印記的形象。趙伯韜是美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產物。他憑藉官僚政權的力量,操縱了上海的公債投機市場,而且還一手扼住了民族工業的咽喉。他奸詐、狠毒、玩弄女性,荒淫無恥。馮雲卿是封建地主的另一類典型代表,無恥、陰狠,在土地革命風暴下逃往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農民的血汗拿來換取大都會裡的「寓公」生活,同時在公債市場上進行投機活動。為了金錢,他不惜出賣自己女兒的肉體來換取情報。這一方面尖銳地揭示了走向滅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無恥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展示了趙伯韜的無恥荒淫的形象。
《子夜》的藝術結構是宏偉而嚴謹的,情節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引人深入。全書以吳蓀甫和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為主線展開,但與此同時,又或實寫,或虛寫,處處顯示革命力量的蓬勃發展。結尾處對吳蓀甫失敗的命運的描寫與工農紅軍日益壯大的描繪,更是點明了中國真正的黎明所在。對於這篇小說來說,它的文學價值或許都沒有社會價值那麼深遠,茅盾先生以自己對那個時代的洞察與了解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部巨著。縱是子夜時分的黑暗力量仍然很強大,光明總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