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讀後感800字(一)
對於日本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我想所有稍微了解中國近歷史的人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也許會隨著時代改變而變化,隨著那場戰爭越來越離我們遠去而有變化,但是中國與日本卻永錠會有剪不亂理還亂的微妙關係。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從小到大看過不少抗日影片,上過歷史課,同時又在日常生活水平使用著日本的產品,享用著日貨帶來年方便。所以我對日本也懷有矛盾的心情。所以對於自己這種矛盾的心情,我也希望通過更多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適合的態度。於是決定選擇此書。
如書名「菊與刀」所述,日本人呈現給世人的是極為矛盾行為。「菊花與刀」兩者都是這幅畫中的一部分。日本民族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層,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式上表現出來的。」
為了解釋日本人的心理特徵,民族特徵當然不能忽視社會壓力對成人的約束作用。但是作者也沒有忽略對日本人個體的成長過程所受的培養模式的關注。這其中就涉及到社會化地人格的塑造作用。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帕森斯的理論,「人格也是一個系統,社會通過社會化的機制將文化械式——價值、信仰、語言和其符號內化為人格系統,使人格系統得以結構化,通過這個過程,行動者才願意把動機的能量投放於角色之中,即願意遵守規範,進而使人格系統與社會系統的機構相一致」。
一個好的社會科學的研究者應該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不僅體現在對研究對象的解程度上,我想還應該體現在對事特發展趨勢的準確預見性上。在本書的末尾一章「投降以來的日本人」中,作者提到日本的國家非軍事化,將精力投入到經濟發展中,並預言:「日本假如不把軍事化列入預算,她如願意,不需多少年便能工巧匠自己人的繁榮打下基礎,並可成為東方貿易中不可缺的國家。」歷史證明,日本的非軍事化的確為其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日本接下美國大量的武器訂單,賺取了大量外匯,經濟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里。
當然,在指出日本人性格中的善變一面後,作者也沒有肯定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思想不會捲圖重來。「如果我們了解日本人對這種行為的變化如何懷恨在心,我們便能很容易想像出日本人為了恢復將日本的名譽託付于軍人之受的過去時代,他對同以前的戰友結黨感到多麼滿足。」而一直以來,日本右翼團體也確實毫不掩飾的表現出這種趨向。本尼迪克特的預言又一次得到應驗。
菊與刀讀後感800字(二)
這是一本相當難懂的書,基於本身它的研究對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寫方法加上人類學家的研究方式,這本書讓我擁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此處用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的。,「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
天皇在歷史上一直扮演著一個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眾對天皇的強烈「盡忠」感卻從未消失,這種特殊的感情,支配著他們做出與我們所認定的價值法則相悖的事。《菊與刀》在描述這種抽象情感時,用了二戰這一具體事件來體現。上午手中還緊緊握著槍桿,下午便悠閒的上街採購物資。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日本人本身並無自覺。對於他們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對陛下盡忠」、「讓陛下為我們放心」的事,那邊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對與道義與軍部的堅定感,促使他們的軍國主義思想在現在依舊主導著他們的內政外交活動。
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為是歷史的債務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自這種負債感。表示「義務」的辭彙往往涵蓋一個人的負債意識——從最大到最小,這個詞便是「恩」。「一杯冰水縱然微不足道,但總歸我錢那個傢伙一份情,這會影響我的榮譽。不管是一錢抑或半錢,背負著這份人情債,我將死不瞑目……」對瑣事如此過敏,如此痛苦而且易於受到傷害在日本被視為美德。欠債意識會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日本人否認美德有與邪惡作鬥爭的含義,沒有任何惡是人類靈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類不應該譴責的幸事。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每個人除了要看到自己外,也要看到別人。只有一起合作,才能長遠的發展下去。
菊與刀讀後感800字(三)
在看了《菊與刀》後的感想:從語言來說,我是這樣看這三種語言的,
中文-自在
日語-自律
英語-自由
當然,這同時也內在的反映了三個國家的不同之處。
總體來說,這三個國家中,中國和美國的相似之處是大大多於日本與其它兩國的,中美兩國的最大共同之處在於包容性。這幾乎可以說是所有社會進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這一點上是個致命傷,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戰後的一些年裡,由於美國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會的同一性發揮到了極致,結果給日本帶來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點,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國的支持在後面。當日本經濟發展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很容易的通過廣場協定使日本進入長期的蕭條。所以日本戰後的發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來的蕭條,也有其必然性,而且這種必然性會更持久深刻的影響日本社會。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這一點,即日本社會的非包容性-當然書中的許多觀點,作為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來看是片面的,但這一點我很認同。究其原因,我想還是中國的一句古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日本列島的地理環境中優勝劣汰的結果,導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極端的個性。這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的時候可以像日本高度發展時期那樣呼風喚雨,反之則是滅絕人性的軍國主義的橫行。
而中國和美國則更多地反映了大陸環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歷史更長的中國,把包容演變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過猶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國,在既定的法律條條框框之下,給與充分的自由,如中國那樣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國人,如果期望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儘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個明智的選擇。在日本企業里,尤其是在日本國內的日本企業里,我所看到的極少數的成功的中國人,無非有兩種情況,技術超強-這個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國有關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沒有可替代性。
這並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實是,我在日本工作時熬夜3天3夜最終完成工作時的興奮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剛到日本是由於環境不適,在電車裡突然鼻血直流的時候給我遞過來紙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見到的很多美麗善良的女孩也會是日本人-雖然我從來沒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終生。作為朋友,作為同學,甚至是作為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為同事或者是成為其下屬時,最好要慎重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