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入面第二期觀後感(一)
《見字入面》這檔節目由成功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的實力文化創意製作並聯合出品。
節目組從全國各大圖書館、檔案館、文學館、博物館、文史研究機構、名人故居、民間及私人信件收藏家手中,初選出千餘封信件,而最終入選的只有百封。選信過程極盡艱難,但也驚喜不斷。
比如第一期,歸亞蕾老師讀了蔡琴在前夫楊德昌死後的一封公開信《讓他活在我的歌里吧》,這封信也被譽為「史上最佳放手信」,是蔡琴對這十幾年感情的塵埃落定。
第一期里,王耀慶和張國立念的黃永玉和曹禺間的往來書信,這兩封信被認為是中國當代文壇一段赤誠相見、披肝瀝膽、見骨見血的交流。
這些書信的作者,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掃六合軍中的大頭兵黑夫和驚,又有唐代大家韓愈,民國洛神蕭紅,當今藝壇宿將黃永玉、曹禺,寶島歌后鄧麗君和蔡琴;而收信人中,甚至還有一條鱷魚!
在朗讀中,觀眾觸摸聽覺帶來的感性和聯想力。
聽王小波給李銀河寫:李銀河,你好哇。見到你很高興。
聽胡蘭成第一次去見張愛玲的時候,向她告白:世界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兒,是關於張小姐的,便皆成為好。我們整夜整夜的說話,才握著手,天就快亮了。
梁實秋在七十歲的時候,與韓菁青一見鍾情:親親,我的心已經亂了,離愁已經開始威脅我了。
一句一句的情話經過車馬的顛簸、日月的摩挲,變得光潔透亮、溫潤如玉。
原本私密的家書、情書、與友人的通信,兼具個人情感和時代印記,而這兩者的結合,恰使書信不但極富個人特色與歷史帶入感,更打開了人們認知歷史、認知名人的另一扇窗。
從前慢,那些寫信的日子
從前,寫信、寄信、等信、拆信、讀信,互訴衷腸一個來回,經常耗時十天半個月。
而現在,改用語音或視頻聊天,兩封信的內容,也許不到半小時就能講完。講完了,留不下來,一切都來得快去得更快。海量數據能輕鬆拷進硬碟,卻難存入記憶。聊天的工具五花八門,可是知心話卻越來越難講。
《查令十字街84號》裡曾寫道:「一旦交流變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翹首引頸、兩兩相望,某些情意也將因而迅速貶值不被察覺。」
網際網路時代,交流極其便捷,距離不再是問題。然而,寫、寄、等、拆、讀……這些美好浪漫的事,連同書信中蘊含的情感和溫度,一同遠去。
網友紛紛變「麵粉」
網友評價《見字如面》是一檔獨一無二、有質感的節目,紛紛自稱「麵粉」。
網友@知行合一:一封封承載著各種心意感情充沛的信件,在台詞功底深厚的實力派演員,仿佛再現在了我們的眼前,一個個對你毫無保留敞開心扉,談心裡話,給你帶來溫暖生活的一個個部分!
網友@拙而不勤:太多人喋喋不休唯恐天下不知,總有人惜字如金卻得萬世芳名。重要的不是說話多少,不是聲調高低,而是你的語言你的文字能否滌盪我的思想,能否燃燒他的真情,能否撐起你的靈魂。
還有很多觀眾被節目打動,很多人把自己珍藏的過去的手寫書信找出來,重新品讀,也有不少人大方地在社交媒體上曬出這些過往的紙質書信圖片。過去寫過和沒寫過信的人,看完節目後,萌發出手寫一封信念頭的,屢見不鮮。
節目中,這些被公開的信件,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每一封書信都是一個歷史節點,都封存著一個鮮活的時代場景。觀眾聽到的不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師情懷。只要用心,就不難從書信中得到思想的啟迪和靈魂的共鳴。
不管你是幾零後,書信的魅力,就在那裡,等你去發現。
你好,見字如面!
見字入面第二期觀後感(二)
《見字如面》是一檔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推廣節目。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今日分享第二期。
1、《這場戰事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時間:公元前223年農曆二月)
寫信人:黑夫/驚;收信人:衷;讀信人:林更新。
中國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書。黑夫和驚兄弟二人,秦國將士,從戰場上寫回家給大哥衷,問候母親,索要冬裝和錢,請求看好新娶的媳婦兒,提醒新封的爵位會有人送到家。
問問冬裝的布料賣的貴不貴,要是不貴就寄衣服,要是太貴了就只寄錢——錢要多多的寄,不然在前線就要活不下去了。
信以兩份簡牘的形式留在了衷的墓里,同墓葬的並沒有黑夫和驚。
2、《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日期:1941年9月20日)
寫信人:蕭紅;收信人:張秀珂;讀信人:歸亞蕾。
蕭紅死於1942年1月22日,寫下這封給弟弟的信時正是身患重病的最後時光。
她與弟弟多年不見,離家時他還是個小孩子,後來時局動亂,相互的通信時斷時續,沒能再見到面。蕭紅總覺得他還小,回想起自己回信時口吻總還像和孩子說話,可後來才知道他也成了位戰士。
她說,見到了別的戰士,忽然就不再想見你了。因為我知道,你們都是一樣的。
「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
在當年的左翼青年裡,蕭紅算是比較不合主流的異類,她的小說題材和思想圍繞個體與家庭情感命運,在時局下顯得「格局小」「眼界不高」,以至於在蕭軍及其文化朋友圈內被認為是個「只會寫兩筆散文」、才華不高的作者——這也成了「二蕭」最終分道揚鑣的主要理由。
直到她去世多年的八十年代後,重新受人關注。對人類個體情感的關懷,歷經時代變遷後,反倒擁有不變的動人力量。
大約是固化了這樣的印象,在她的家書裡,聽到一句「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尤為感懷。個體的命運,終究是與其生活的環境休戚相關的。
拆信人說,信里沒有死亡的絕望,我卻覺得,那恰是一個若有所感的人娓娓道來的訣別。
3、《鱷魚,你不可以和我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原名:《祭鱷魚文》)(時間: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寫信人:韓愈;收信人:鱷魚;讀信人:張國立。
韓愈進諫唐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路上還夭折了一個小女兒,滿懷憤懣,在潮州治理鱷魚時怒寫檄文,讀來簡直指桑罵槐,辛辣已極。
翻譯很有現代風格,甚至帶有一點網路戲說的味道,個人不算特別喜歡。但張國立演繹得真心好,要沒有配著原文字幕,簡直真就像那麼一回事。
4、《讓他活在我的歌里吧》(時間:2007年7月2日)
寫信人:蔡琴;收信人:媒體;讀信人:歸亞蕾。
結合背景,是一封錘在心頭沉沉悶痛的信。
很少人會在意,蔡琴其實是楊德昌不顧自己已婚身份苦追回來的。友邦驚詫的是,楊德昌提出要與她柏拉圖式地維持無性婚姻,她也就答應了。直到他戀上了別的女人,還養育了共同的孩子。
更為人熟知的是,到頭來楊德昌評價道:「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而蔡琴回應:「我不覺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這時候再來聽這封信,字句令人驚嘆。
楊德昌去世了,各路媒體第一時間瘋狂把蔡琴的名字和他的死訊捆在一起。人們急不可待地期望從她那裡得知她的反應,而她說,我都還來不及感受呢。
婚姻十年,離婚十二年,她說過,該離的婚我離了,該開的刀我開了,該減的肥我減了,我不會再嫁人了。可得知他的死訊,她仍肯向整個世界承認,心裡有「強烈而尖銳的刺痛」。感恩他死的時候,最愛的人在身邊。後悔沒有早一點離婚,讓他早一點得到幸福。
這裡拆信人的反應其實很有意思。許子東,男性,更多關注蔡琴簡直是一場單方面的痴戀;而楊雨,女性,更多感嘆的是一般女人,心裡懷不下這樣的寬恕。
其實又怎會有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單方面付出沒有回報呢,蔡琴傾其所有信任和熱愛著楊德昌的人與才華,楊德昌也將自己才華的成果幾乎奉獻了一半給她。
也談不上什麼寬恕,因為愛從未消失,也從未轉化成怨恨。
她說,感謝上帝,讓我與他轟轟烈烈的愛過。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嘗,就當作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全場最喜歡歸亞蕾的朗讀,不溫不火的,卻絕不是平淡無味。處理蕭紅的信幾乎沒有起伏,蔡琴的信卻在要緊處微微抬高加快過。
她知道寫信人在說()什麼。蕭紅全身心陷入夢囈一般的回憶里,可蔡琴在清醒地品嘗著現世的痛苦,又以如她歌聲般寬厚沉穩的溫柔包裹。
5、《你多麼需要他那點草莽精神》(時間:1983年3月20日)
寫信人:黃永玉;收信人:曹禺;讀信人:王耀慶。
《但願迷途未遠,還能追回已逝的時光》(時間:1983年4月2日)
寫信人:曹禺;收信人:黃永玉;讀信人:張國立。
「你是我的極尊敬的前輩,所以我對你要嚴!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裡,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於混沌之中。誰也不說不好。總是『高!'』好!『這些稱頌雖迷惑不了你,但混亂了你,作賤了你。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莎翁《馬克白》中的一句話:』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
有這段話,幾乎也不必說什麼了。
得友如此,對彼此都是可傳世的珍寶。
還記得不久前那一連串此起彼伏的「我喜歡」「我也喜歡」嗎?網上的喧囂吐槽可以假裝沒看見,可是王姓導演和秒迴轉發的知名演員們,夜深人靜的時候,心裡虛過嗎?臉上感覺到火辣過嗎?
6、《甜蜜蜜》;這首歌,是我錄唱最快的》(時間:1979年)
寫信人:鄧麗君;收信人:莊奴;讀信人:蔣勤勤。
大陸喬羽,香港黃沾,台灣莊奴。
鄧麗君泰半歌曲出自莊老,二人據說卻只見過一次面。
查了下,1979年鄧麗君已經頗有名氣了。寫給莊老的信,固然如拆信人所說的,小心翼翼像個小學生,可不知是不是因為蔣勤勤甜蜜蜜的笑容,我覺得呀,字裡行間,別有一番受寵的愛徒才有的滿心喜悅。
見字入面第二期觀後感(三)
在當下,視頻、螢屏無處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卻多是無聊庸俗的娛樂節目、劇情雷同空洞的連續劇,令人作嘔。可是有一檔綜藝節目,它悄悄地播,溫溫地火,卻口碑不俗,令看過的人都點讚,竟然成為近年來少有的「零差評」綜藝節目。這檔節目就是黑龍江衛視於去年年底開始播出的《見字如面》。
說白了,這是一檔書信朗讀節目。書信曾經在社會生活中充當重要角色,是人際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諱言,由於現代通信手段不斷進步和更新,紙質的書信正面臨退出歷史舞台的命運。然而,正因為書信曾經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編導者從已經成為()歷史文物和正在成為歷史文物的書信中,發現一座信息的富礦,一個歷史文化的寶庫。
總策劃、總導演、實力文化創始人關正文,眼光獨到犀利,發現了這座富礦。他繼成功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之後,再度出手,從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跨度、從上萬封信中精選出百餘封,包括家書、情書和與朋友書等不同題材,通過讀信,讓觀眾跨越時空,回到各種真實的場景中,體驗不同時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實現與歷史當事人的「見字如面」。
相比於過往林林總總的虛構類作品,相對於汗牛充棟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於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實性,從某種角度說,其認知價值高於虛構類作品,甚至高於各種史乘。又由於它是很個人的文書,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實,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視窗。很多出自歷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現的歷史場景、人物情狀及社會風貌,是最為真切可信的。關正文介紹,最終入選信件強調了關涉歷史的重要性、當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內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標準最終只有一個: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終入選的信件的內容,既有影響世界、影響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歷史的社會生活的有趣片段和價值截面。
「見字如面」節目的錄製是非常精到的。節目邀請了張國立、何冰、張涵予、歸亞蕾、王耀慶、蔣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實力演藝明星出演讀信人,他們用各具特色的朗讀,向觀眾緩緩打開書信的視窗,展現精彩的歷史瞬間和人物內心世界的火花。節目還邀請了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中南大學文學院女教授楊雨等坐鎮第二現場,品評明星們的表演,對每期節目7封信的來源及背景逐一進行闡釋和解讀。
我通過報紙的介紹,從網路上搜尋,然後觀看了其開頭三集。我的感覺是每封信都直擊人心,既有主人公愛恨情仇淋漓酣暢的剖白,又有各種妙趣橫生、意味深長的生活細節,其中充滿閃光點,令人心動目眩、甚至感動欲淚。
林更新讀現在所能看到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黑夫家書」,寫信人是2000多年前置身與楚國交戰前線的秦國戰士,令人感受伴隨文明艱難前行的是慘烈的戰爭。
歸亞蕾讀蔡琴寫給媒體的公開信,表達對前夫楊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楊德昌,你怎麼可以這樣就走呢」,令人動容。
王耀慶、張國立分別朗讀畫家黃永玉1983年致戲劇大師曹禺的信和曹禺的覆信。這兩封信具有無可比擬的震撼力。黃永玉毫不客氣地批評曹禺:「我不喜歡你解放後所寫的戲,一個也不喜歡!」說曹禺「失去了偉大的通靈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真是字字見血,毫不留情。可是作為長輩的曹禺,不但不以為忤,反而誠心實意的接受,他說:「我像一個一無所有的窮人,突然從一個神女得到不可數量的珍寶!」「但願我迷途未遠,還有時間找回失去的光陰!」相信聽到這兩封可以載入現代文學史的書信的聽眾,都會被這些難得的諍言所震撼!
張國立朗讀陳寅恪1936年4月8日寫給傅斯年的信,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陳寅恪信中寫為不影響向學生授課而取消請假,並以不在位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發的200元津貼。兩者似乎是瑣事,但是信中說,「此點關係全部綱紀精神」。正是這些細節展現其風骨與操守,不啻為當世知識界樹立一()個標桿。
蔣勤勤朗讀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寫給上海父母的信,寫了其日常勞動和生活:近來我的工作是垛馬草……中秋節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餅。樸素的語言,平常的瑣事,卻令有同樣經歷的人浮想聯翩。
林更新朗讀1647年夏完淳寫給母親的絕筆信。在外族入侵,國讎家難的當頭,16歲的夏完淳義無反顧,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韻文寫道:「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噩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字字血淚,可謂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動的書信還不止這些。三個小時的節目,我一口氣看完,有如飲醇醪,醍醐灌頂的感覺。感謝《見字如面》製作團隊,在書信日漸式微,行將走進歷史的關頭,令我們重溫書信,受益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