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腳踏車觀後感(一)
它給我們帶來不僅僅是震撼,仿佛昨日,十七歲,原來有人這樣走過十七歲。一部關於青年人的影片,也屬於我們青年人的影片。它為我們展示了我們青年人身上卻經常被我們忽略的東西——那就是執著,青春的執著。
《十七歲的腳踏車》故事以「腳踏車」為線索,它由一輛嶄新的山地腳踏車開始,最終以腳踏車得支離破碎而結束。兩個原本互不相干的青年人的命運就被這輛山地腳踏車緊密聯繫起來,來自鄉下的小貴為了未來的城市生活而執著著,家住貧民區的城裡人小堅為了朦朧的愛情而執著著,兩人為了腳踏車發生衝突,最終,兩人為了維護各自心中的夢想而舉起了磚頭。
影片以小貴抬起已支離破碎的腳踏車行走在北京的街頭而結束。
從農村來的小貴是中國現代社會中千千萬萬名民工中的普通一員,他來北京打工,很幸運,他在飛達快遞公司找到了一份職業,他的任務是騎腳踏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等他掙夠了600百塊錢,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白色山地車。就在他快要掙夠600塊錢時,心愛的腳踏車卻意外被盜。由於腳踏車被盜,他耽誤了送快遞的時間,回去要被經理辭職。為了這份工作,在他執著的、百般懇求下,經理答應了他,如果他找到丟失的腳踏車,就可以繼續在快遞公司工作。於是,他開始在偌大的北京城內尋車。
這時,影片中的另一男主人公出現了,他就是小堅,他的家除了貧窮以外,還是一個重組過的家庭,他和爸爸與別人的母親、女兒共同組成的。他偏激、內向、敏感,在他心目中唯一的親人只有他的父親,而父親對他買車承諾的一再爽約,讓他對這位親人失去了希望和信任。於是他偷了家裡的錢,在二手車市場買了一輛嶄新的山地腳踏車。有了這輛山地腳踏車,他就可和同學們一起玩弄各種車技,同時,這還會博得女同學瀟瀟的歡心,進而喜歡上他。瀟瀟確實對他產生了好感,他們約會,有了獨處的時間。就在小堅將要親吻瀟瀟之時,小貴發現了他的車,他推著車拚命地跑,但最後,在小堅同學的幫助下,小堅還是把車要了回來。
小貴丟的只是一輛腳踏車,在城裡人的眼裡,車只是一件交通工具,丟了只會造成不便,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而在小貴的眼裡,腳踏車就意味著他的工作,車丟了就意味著失去工作。為了能過上城裡人的生活,他不顧一切要把車給找回來。而在小堅看來,有了車他才能有美好的愛情,貧困的家庭不可能出錢給他買一輛新車。兩人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都執著地想擁有那輛腳踏車,互不相讓。兩人都執著的認為擁有了那輛山地腳踏車,也就擁有了夢想。於是,在自己不能取回腳踏車的情況下,小貴來到了小堅家和小堅父親進行交涉。然而,即便是挨父親的打罵,小堅也絕不放手。他們都各自認為車是他們自己的,最後,小貴還是把車騎走了。小堅沒了車,他不甘心自己的夢想就這樣破滅,他又召集了幾個同學,他們在街上堵上小貴。雖然遭到小堅他們幾人的毒打,但小貴死也不放手,車對他來說是何其重要,車是他立足城市的根本。在這種局面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兩人只好達成一個協定——兩人各騎一天。這樣,他們的夢想得到了維持,兩人達成了某種默契,每天早上在一個固定的巷口交換腳踏車。
直到有一天,小堅發現他的夢想快破滅了,他喜歡的瀟瀟不再理他,喜歡上地痞子大歡。為了維持他的夢想,他拿起磚頭砸向大歡,然後急忙逃跑。此時,小貴正在巷口等著腳踏車,小堅把車交給小貴,這時大歡帶著他的朋友們來追小堅。小貴只好騎著腳踏車跟著小堅逃跑,明知道往裡跑是一個死巷子,但他倆人仍執著地逃跑。最後,他們無路可走,遭到了大歡他們的毒打,腳踏車被砸個稀巴爛。這時,出現了有趣的一幕,純樸善良的小貴忍無可忍、拿起磚頭砸向使勁砸他腳踏車的傢伙。而後,他抬起支離破碎的腳踏車消失在了川流不息、交通擁擠的北京城。
十七歲,我們都曾有過的年齡,我們也曾有過屬於我們十七歲這個年齡的「腳踏車」,而每個人心目中的「腳踏車」都是不一樣的。十七歲的時候,我們有過幻想、衝動,也有過迷惘。看完《十七歲的腳踏車》,我們會發現我們還曾經執著過,為心中某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執著著。我們已走過十七歲,但是,青春並沒有離我們遠去,我們應將執著進行到底。
十七歲的腳踏車觀後感(二)
人是很奇怪的,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得到。越是禁止的,越是想去逾越。這可能就是所謂的逆反心理,某種情況下,也可稱之為探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上進心。當然這種心理狀態,特別是心理狀態下產生的行為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太出格了,否則就容易犯原則性的錯誤。類似心理狀態很多人會有,但是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卻不多。這與個人的認識水平、教育程度以及特定條件下的自控能力等等不無關係。從這一意義上說,大多數人不大會犯錯誤,這裡所說的錯誤是能夠上綱上線的大錯誤,由此推論絕大多數人是「好人」。他們按部就班地,以約定俗成的方式和軌跡穩步推進自己的生活,從懵懂的少年,到逐漸長大成人,一直到而立、不惑、知天命……
最近幾年喜歡上了電影。準確地說看電影的頻率增多了,因為有了電腦,有了網路,下載或點擊就ok了,且選擇的餘地大,想看什麼有什麼。真正喜歡看電影應該追溯到小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是看露天電影,如《少林寺》、《神秘的大佛》等等。那時候只要聽說鄰村有影訊,晚上通常會邀上同伴,偶爾打著微弱光線的手電筒,深一腳,淺一腳,艱難行進在坎坷的鄉間的道路上,摔個跟斗也是未可知的。但這絲毫擋不住去看電影的熱情。只不過看電影的出發點更多的是新奇。而現在看電影的視角更多了,比如最近在影院看的《鋼鐵俠2》,體會到的是連座椅都震動的震撼。
一部電影能夠在短暫的一二個小時裡面,通過演員傾情演繹,場景的切換搭配,以及藉助現代多媒體,講述一個故事,反映一個主題,或者一種傾向,從這點來說確實不易。雖然有不少電影比較蹩腳,歸於垃圾,純屬拼湊嫁接,牽強附會,或者詞不達意。但依然喜歡電影,電影中容納乾坤,有著現實,又很超脫,不同的人的喜怒哀樂,折射出的卻是人性的光芒與鏡子後的暗淡,情節或波瀾不驚,或跌宕起伏。好的電影不但有唯美的畫面,有著光與影、音與樂的完美結合,更多的是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時下不少電影徒有宏大的畫面,龐大的演出陣容,華麗的包裝,而情節和蘊含的道理卻膚淺得可以,遠不足以撐起畫面。這就涉及到電影形式與內容的問題,雖然很多時候形式必不可少,且慢慢成為內容的一部分。但如果過分注重形式,就容易造成喧賓奪主的尷尬。內容猶如人的骨架、人的精神,或者是人本身,而形式是人以外的衣服或飾品。如果沒有好的內容,寧可不要那徒有虛名的形式,裸體倒顯得更真實些。我認為更好的電影應該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並將內容的懸念,想像的空間留給觀眾,拋磚引玉,引發大家思考。
寫到這好像是忽略標題了,《十七歲的腳踏車》屬於大陸十大禁片之一,禁止的原因倒不是因為大家自然而然聯想到的反動、黃色或血腥暴力,而好像是製片在程式上出了問題,就像許多司法實踐。程式違法一切得推翻重來。這部影片就是如此,先斬後奏,沒通過審批就開拍上市,其結果是遭封殺和禁止,但這並不妨礙它是部好影片。
網路上比較輕易地找到了這部影片的下載連結,用暴風影音看後,覺得很好。這部影片除了導演王小帥有些名氣外,演員都是陌生面孔。但絲毫不影響電影的好,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十七歲的腳踏車》以兩個十七歲年輕人與一部腳踏車的故事為明線;以城市化進程中,生活在城市中又游離於城市邊緣那一群體的生活狀態為暗線,演繹的雖是小人物的故事,闡述的卻是社會的一大問題。影片的梗概就不說了,顯得羅嗦累贅。談談感受,不到兩個小時的影片中,有希望、有無助;有痛苦的掙扎、有欣喜的若狂;有懵懂的愛情、有痛失愛情後壓抑的爆發;有平實、有虛榮;有腳踏車王國腳踏車被盜的家常便飯,也有法律的困惑與無奈。除了這些,還能列舉很多。影片的最後意味深長:那個叫什麼有貴的,他舉著那輛用艱辛換來的腳踏車,因為那車是他生活的全部,而此時的車被人陰差陽錯地砸變了形,所以他只能舉著,遍體鱗傷的他踉蹌穿行在京城的大街上,突兀的畫面與遍街的紅色夏利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或許就是他們周遭的生活,格格不入,又生生不息。
十七歲的腳踏車觀後感(三)
《十七歲的腳踏車》是一部很現實的電影,一部腳踏車,兩個青年,一塊板磚。讓我想起了二狗拍的DV唱我是一隻小小鳥的片段,生活太不容易了。現實的有點過於殘酷了。或許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具體情節是--主角郭連貴,帶著純樸和善良的農村人形象來到北京謀生,找到了一份騎腳踏車送快遞的工作。公司規定每單收費10元,等他掙夠了600塊錢的時候就可以買下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腳踏車。就在擁有山地車的同時,他看見了一個漂亮的姑娘在不遠處的陽台上不斷的變換穿衣,這讓他明白了城市人的生活,同時他在心中也默默的喜歡上了這個女孩。城市和女孩讓他的夢想更為真實,從此他就騎著腳踏車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開始他的新時代的駱駝祥子。他憨厚的走進了一個酒店的浴室,結果他並沒有找到有郵件要送的張先生。出來之後,酒店的服務員要他付洗澡的錢,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執後,所謂的張先生終於出現了,他拿著快遞匆匆出去了。他始終沒有弄明白城市人的生活,那種生活帶給他迷惘。正在迷惘的時候,生活又給他出了一道難題——好不容易掙夠的腳踏車丟了。無助的他用力的奔跑,結果還是晚了送快遞的時間。沒有車,就意味著沒了工作,剛剛體會到的喜悅一掃而去。為了找回腳踏車,他奔走於城市的每個角落,他希望能從城市裡尋回希望,阿貴丟了車他自然會用一切手段去拿回,包括去偷。當然他的運氣不好,被人抓住了。當他原來的經理把他從派出所里領出來,聲稱再也不管他的事,讓他脫離公司。他仍然沒有放棄,他堅持去找車。因為他比較軸。
不巧的是遇上了阿堅……當他終於知道自己的車在小堅手裡的時候,他拉起自己的車就跑了,還是不走運,他沒走掉,結果立即遭到了健的追擊和他的一幫哥們的毆打。我記得很清楚,健的同學一邊嘴裡罵著髒話,一邊毆打這麼一位來自農村的打工孩子。車仍然被小堅帶走了。他就盯梢,晚上偷偷推走了屬於他的車,結果又遭到了堵截,一陣激烈的毆打,車又一次被拿走,他再一次到了小堅的家,要討回自己的車,小堅的父親讓他把車帶走了。小堅卻不願意,阿堅是一個家庭貧窮的職高學生,與郭連貴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城裡人,一個一貧如洗的城市人。他的家庭背景告訴了他,父親為他買腳踏車的理想不會實現。於是他才將家裡500塊錢偷去二手市場買了一輛腳踏車。在有腳踏車的日子裡,阿堅遇見了一個眉清目秀的高圓圓,並迅速與她戀愛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郭連貴找來了。
對於兩人而言,腳踏車有不同的意義。在阿貴的眼中,它是勞動工具,是他唯一可以讓他感覺自己能夠跟上北京——一個繁華都市步伐,能讓他找到在這個冷漠的城市裡生存意義的擁有。丟了車,他一無所有,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沒有生活目標,從某種意義而言,車是他的一切。而對小堅而言,他的所有的朋友都有車,他沒有。因為他家的情況不好,是北京的窮人。也只有有了車他才能跟上他的朋友,包括高圓圓演的那個女孩,車對他同樣重要……最後小堅跟他的朋友找到阿貴,想把車拿回來,阿貴不願意。()他們就打他。阿貴只有逃。逃不過,他死命的抱住腳踏車不放手,從內心的深處發出嚎叫,這個時刻,他所有經歷過的生存的艱辛統統抒發出來了。小堅他們也無可奈何,最後雙方談判,車一人騎一天。這個荒誕的事情,在他們之間發生卻是一種必然。因為這是身處下層社會人對生活最無奈的抉擇,同時可以看出他們的善良和淳樸。於是,兩個人日復一日的開始了腳踏車的交割儀式。兩個人都怕對方把車弄壞,每次都要檢查。終於有一天,兩人交換了自己的名字,他們才算是認識了。阿堅伸出手與郭連貴主動的握手,讓我們感覺到一種自然的溫暖。一輛普通的車,一輛別人口中的破車,成了兩人各自夢想的一個載體。也許因為同樣的愛這輛車,他們成了朋友。
阿堅的女朋友高媛媛,漂亮,但也是非常的輕浮。以前她曾經鍾情於小堅,主動的給他一個親吻自己的機會。然而,後來卻跟了車技不錯的黃毛。他看見了她的無情和善變,對於小堅而言,她是一個稍縱即逝的夢想。來的容易去得也快。這可能也是現在很多發達城市年輕人的現狀。還有一個是周迅,一開始讓我們以為她是二奶,但其實是一個小保姆,偷著穿主人的高跟鞋、衣服,偷著把主人的衣服買掉。在她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場,她在拚命的尋找什麼東西。然而什麼都沒有找到。她,一個同樣來自鄉下的女孩,羨慕城裡人的生活,用城裡的漂亮衣服將自己包裝起來。尋找城裡人的感覺,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最後一無所獲,還會丟掉自己的工作。一個同樣值得同情的角色。
最後,阿堅狠下心用磚頭砸向搶走他女朋友的黃毛,就在這時郭連貴因為來騎車,趕上了這場意想不到的災禍。搶走高圓圓的黃毛叫來了一大幫人毒打阿堅和郭連貴。腳踏車是他們的唯一聯繫,郭連貴在疼痛中叫喊:不管我的事。但是沒有人理會他,最後那些狠心的人毅然將腳踏車的打碎。那打碎的腳踏車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夢想,同時也是他們的青春。郭連貴拾起磚頭砸向了那個不肯放過腳踏車的傢伙。故事結束了,殘破的腳踏車被扛在了郭連貴的背上,他走在大街上,人們的目光是冷漠的,他們各自做著自己的事,對於耳邊的一切,感覺都與己無關。從中可以看到繁華大都市人們的無情和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