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一)
假期,利用晚間的時間,認認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贖》看了一遍。這部拍攝在十幾年前的美國電影給我的感受遠遠的超過了我的預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豐富,也更能明白許多非直觀性的電影內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開始學著去懂得「希望與生活」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融洽在一起的這組關係。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認為這只是一場悲劇,一次冤案,一次花費了一生的代價,用去了未來無數可能的機會的莫須有的「救贖」。當看到那個知曉真相的年輕罪犯出現,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實際,聯想到瑞德說的整個監獄除了他之外都是無罪的類似於玩笑話的時候,我想這實在是一場開的有點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代價最大的一次「救贖」——用時間,用著可能創造無數未知的未來的時間去救贖,去贖罪。無論是從影片本身,還是以我個人的閱歷,用儘自由與未來為代價,我想,我是承擔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從一個高高在上的銀行家,到一個完全沒有自由的囚犯,開始我猜想或許是瑞德說的體制問題,他被誣陷為殺妻,被判處無期。一個前途無限的身份,轉眼到了暗無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與瑞德的也是不謀而合的——他一定會是最難承受監獄第一晚的那一個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看上去體質弱些,更主要的是因為身份的變化太大。然而,瑞德輸了,我也輸了,輸的很徹底。他不僅不是最初的那個,而且似乎他反而成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個,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個。起初,我是很難知曉他的希望,他的精神來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漸進行,直到結局慢慢到來。
十年,二十年,以我現在的年齡也僅僅是經歷過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認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給了一個紅章,一個瑞德申請假釋駁回的紅章。不知道來自何方的勇氣,不知道從哪裡到來的希望:刻棋子,教「學生」,辦圖書館,幫忙洗黑錢,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時間堅持挖出了一條瑞德認為需要六百年時間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壓力」,「時間」,這是安迪認為堅持挖的最關鍵的東西,他也確實如此過。這在影片臨近結尾時通過瑞德點出的生存根本,這影響著同一間房內瑞德與布克斯不同歸宿的關鍵,這被安迪說成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的哲理成為了表面的點睛處。
在這部時長達二個小時的影片中,出現的人物當然不止幾個,而是特別豐富的。而最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過主要是安迪,瑞德,與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標,理想來講,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卻也都給了我很深的感悟與觸動。
很多的時候,我是不怎麼愛看電影的,因為我覺得電影讓人不像人了。幾十年的光陰,在電影裡,只是兩個多小時而已,每一個十年只是換來了一個紅章。我其實是害怕這種生活的。而也正是這兩個小時,這些略微的苦難讓我都不怎麼願意堅持下去,何況安迪他們面對的是真實的二十年。沒有自由,掩蓋著希望,前方仿佛沒有多少的盼頭,我很難想像這種比貧窮,挫折更深沉的東西。
典獄長對安迪說,讀《聖經》能獲得救贖,信上帝能獲得庇護。然而罪人還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實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說他多麼偉大,一定要辯稱上帝多麼萬能,倒不如去實實在在感謝一個人,感謝一個真實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這個運輸車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帶來的那把小錘子,或許故事是需要改寫的。正如結尾處安迪迎著閃電用石頭砸出那個洞,錘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裡砸出了這麼一個洞,一個關於希望的洞罷了。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二)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拍攝於1994年的電影,歷經十幾年的時光卻始終閃爍著無盡的魅力。想念電影最後那片蔚藍的海面,平靜而遼闊,亦如安迪的內心。片中那些黑色壓抑的畫面最後都消融於無垠的海域裡,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心裡的夢想和希望在經歷挫折和痛苦之後化為寫在笑容里的完美現實。影片傳遞給人的是一種近乎倔強的對希望和自由的堅持,經得起時光雕琢的不屈的信念。細看電影,你會發現電影中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深思和學習的。
肖申克,並非人名,而是一個監獄,一個原本用來讓人改過自新的地方。在這裡,所有的囚犯無論吃飯、睡覺、甚至是上廁所都得報告,最終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摧殘下成為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長久的習慣在這裡演化成可怕的悲劇,每天一成不變的生活磨蝕著他們對於未來的憧憬。沒有希望、沒有自由、沒有尊嚴,仿佛生命的價值在這裡已經消亡殆盡。正如瑞德所說:「剛進入監獄時,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顯然,在這部電影裡,監獄已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老布,一個已在監獄裡度過了半個世紀的七旬老人。對他而言,管理監獄裡那個狹小的圖書館已然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這裡,他可以憑藉自己受到過的教育贏得一點點其他犯人的尊重。某一天,他突然被告知自己獲得了假釋,恐懼開始占據他早已乾枯的心靈。半個世紀的鐵窗生涯將他對自由的渴望沖刷的一乾二淨,剩下的只是老朽的軀殼和束縛了的靈魂。像籠中的鳥兒被關的太久之後已失去了飛翔的能力一樣,老布已沒有了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被社會淘汰了。
事實上,老布也曾嘗試著融入社會,可是五十年的距離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老去的軀體連同老去的心最終一起結束在昏暗狹小的屋子裡,留下的僅是那幾個歪歪斜斜的字:Brookswashere。寫完這些字,他默默地笑了然後從容地結束了生命。在他看來,那些字讓他的死有了些許的尊嚴和價值。
老布的悲劇讓人心痛,也讓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很多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悲劇。面對巨大的就業的壓力而不知所措的學生們,不正像老布一樣對外面的世界存在強烈的恐懼感嗎?電影裡,瑞德認為老布的悲劇是因為體制化,並覺得自己,甚至是整個監獄,都正在淪為體制化的犧牲品。那麼從現實來看,一些心理素質不強的學生也正在演繹著同樣的悲劇。有些學生在學校里待了太久,進入社會後,像老布一樣,因為缺乏生存的能力而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在經歷挫折之後,就不堪重負而了斷自己年輕的生命。不同的是,老布是因為太老而無能為力,而他們還沒來得及領悟生命的價值就因為太脆弱而過早地埋葬了自己。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應對這樣的壓力,尋獲屬於心靈的自由呢?電影告訴我們的恰是如何進行這樣的一場心靈救贖。
安迪本是一個年輕而有前途的銀行家,可是一夜之間他被控告殺害妻子和情夫而鋃鐺入獄。事實上,安迪是被冤枉的,殺人兇手另有其人。可是,有時候生活中總會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安迪最終被判兩個無期徒刑,進入了肖申克的高牆之內。這裡等待他的除了嚴酷的管理體制,還有來自「三姐妹」的肉體折磨。遇上這樣的事情,誰都會失去理智,然而安迪卻例外。安迪從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只是默默地努力去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冷靜、勇敢、頑強、從不放棄用智慧來進行反抗,這正是安迪的不同之處,也正是我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所缺乏的。面對困難,我們總是過於浮躁,急著去抱怨而不是去思考;總是過於怯懦,急著逃避而不是去面對。
當所有的人,包括瑞德認為安迪快被體制化壓垮的時候,安迪在一個暴雨滂沱的夜晚爬過500碼的充斥著惡臭的管道後尋獲了屬於他的自由。事實上,安迪始終是自由的,即使他被困在高牆壘起的監獄。正如他所說的:莫扎特的音樂在我的心裡,誰也奪不走。是的,誰也奪不走我們堅定的信念和對自由的希望,心靈的自由能夠帶來生命的奇蹟。6年,每周一封信,最終令50年不曾改變的圖書館開始有了改變。他改為每周寫兩封信,這樣的堅持使得圖書館的規模不斷擴大,最終成為新英格蘭最棒的監獄圖書館。20年的時間,一把石錘,堅韌的毅力,最後締造出一條瑞德認為要600年才能鑿出的通往自由的道路。
而現實中,我們內心的希望往往被輕易地埋葬在那些平凡的挫折里。我們懼怕失敗,也正是因為我們對夢想和希望的追求不夠執著。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心靈才容易被束縛,甚至脆弱到不堪一擊。因此,很多人才懼怕走出學校來到社會。倘若我們能像安迪那樣,冷靜下來,用理性來看待問題、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用執著來戰勝挫折,那些希望和夢想也就不會離我們而去。
當然,安迪的成功遠不止因為這些。過人的才華使得他在監獄裡也能綻放光芒,但這並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老布在監獄享有對書籍的管理權;而瑞德則能夠幫其他囚犯弄到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但他們都有點沉醉於這一點權利帶給他們的滿足感。安迪在監獄的地位顯然還要高的多,但他始終明白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正真的自由是在外面的世界。他能夠真切地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始終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並不因暫時的成功而停滯不前。
這一點,對我們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我們中的許多人,因在學校里擔任了某個職務而沾沾自喜,自視甚高。暫時的滿足感阻礙了他們對生活的進一步思考和追求。到了社會中,這種潛在的驕傲情緒讓他們屢屢受挫,壓抑和失望隨之占據心靈,也讓他們離成功越來越遠。事實上,我們生命的價值最終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理性地對待自己學校里表現,能夠幫助我們看清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更合理地看待自己。
安迪在監獄中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救贖。入獄前,他是一個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人。沒有朋友,甚至,連自己深愛的妻子也背叛了他。而在獄中,他收穫了瑞德的友情,同時也學會了分享,學會了溝通和交流。在分享中,他也試圖讓對自由和希望的渴望重新回到獄友們的心中,救贖他們的心靈。初春的早晨,獄友們能夠像在修葺自家的屋頂一樣,坐在暖暖的陽光下享受著安迪爭取到的冰啤酒。這種久違的自由的感覺再一次回到了獄友們的心頭,那麼真切、那麼美好。安迪私自在獄警的辦公室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再次給獄友們帶來哪怕是一瞬間的自由的感覺。音樂里的激情刺激著獄友們原本乾涸的心靈。而圖書館的落成,更讓獄友們見證了希望是能夠在不懈的堅持下帶來成功的。自然,對自由的希望也不再僅僅是一種幻想。無論何時,友誼都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是社會中的人,始終需要交流和溝通。珍貴的友誼是人格魅力的一種體現,也能幫助我們獲得社會認同感,加強我們對生活的信心。而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正在向他人傳遞開來,自己的價值也能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尊嚴,並不是自己刻個字就能獲得的,而是存在於大家對你的認同感中。
如何獲得心靈的救贖,尋求屬於自己的夢想和希望?我想電影已向我們給出了十分完美的答案。社會和體制化其實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內心無法克制的恐懼和對生命價值的輕視,這也正是我們需要獲得救贖的地方。電影卻堅定地告訴我們: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不是別人給的,而是靠自己的執著和智慧在挫折和壓力下一點一點爭取來的。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三)
假期,閱讀了教師必讀書目《第56號教室的奇蹟》,激起了我觀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的願望。今天,鵝毛大雪紛紛揚揚,恰似理不清的思緒,加上身體不適,什麼事都無心去做。想起看電影可以轉移注意力,於是觀看了《肖申克的救贖》。
看完這部電影,情緒好了許多。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挫折,經歷挫折越多的人越是從容。偉人毛澤東一生南征北戰,妻離子散,挫折無數,卻保持了「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從容心態。倒是那些沒有經歷過大挫折的人才會無病呻吟,覺得他們受了天大的委屈。非常的挫折可以造就厚重的人生,安逸卻讓人生流於單薄。
如果一個人覺得有什麼想不開的時候,看看《肖申克的救贖》,常態生活和監獄囚禁的對比會緩解糾結的痛苦,你會覺得你是幸運的。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當我們蒙受冤屈的時候,該怎樣去面對,這部電影給了我們很好的詮釋。
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對自由、信念、良知、友情的忠貞和執著追求,用影片裡面有一句話說「那是一種內在的東西,他們達不到,也無法觸及的,那是你的」。很多東西別人可以從你這裡拿走,但是內心的東西別人無法拿走。人生何嘗不是一場煉獄,希望或許是苦悶的根源,但只有永遠心懷希望,才可能在艱苦的環境下創造美好的人生。()隨著歲月流失,生命旅程漸短,一般情況下人們的希望會變得越來越少,沒有了希望就等於沒有未來。只有像安迪那樣堅持希望並為之奮鬥的人,最後才得到了他所希望得到的。
人的一生很短暫,一樁冤屈,一個誤會,一次意外事故,一場突發疾病都有可能改寫人的一生,智慧的人會從別人的故事中汲取經驗教訓。
瑞德一直在努力「改過自新」,卻又習慣性地生活著,在最後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釋審查時,留給我們一段經典的台詞:「我沒有一天不在後悔,但並非受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瑞德這番話說是說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人世間的凡夫俗子,在不知不覺中,便會在習慣性的生活狀態中耗費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如果能夠回到過去,能夠糾正那些走錯的路、做錯的事、說錯的話,該有多好!如此,我們會面對那些愛錯或沒有愛錯的人,會用所有的真誠重新開始。可是,世上沒有如果,我們無法回到過去。
日常生活埋葬著所有的希望和夢想,以及對幸福、自由、友誼和愛情的感知能力。面對挫折、艱難、失敗,是消沉還是奮進,是堅持還是放棄,看看《肖申克的救贖》你就明白了。
下學期,我計畫舉行一次觀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讓學生寫讀後感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觀看中感悟人生、接受教育,這種教育方式肯定比我們淺薄的說教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