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一)

《愛德華大夫》這部影片雖是上世紀的一部老片,可在幾十年後的今天,我看完之後,仍覺得是電影中的不朽佳作。其故事情節,演員以及對愛情的詮釋和對病人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堪稱經典。

影片是以一段關於心理分析的語句「心理分析是現代科學處理健康人的情感問題的一種方法。分析者只要求引導病人談出他潛藏的問題,使其敞開心扉。一旦圍繞病人的情結被揭示出來並加以解釋,病人的痛症和混亂就會消失。」和一句莎士比亞名言「非理性的惡魔就會被逐出人類的靈魂。」表明了這將是一個始終貫徹弗洛依德理論的有關心理分析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英俊年輕的「愛德華大夫」的出場讓大家覺得其年齡與其資歷並不相符,事實的確如後面的故事所講述的。而專心學術的美女心理大夫彼特森在見到這位「愛德華大夫」時一見傾心,很快兩人便產生了愛慕之情。隨著故事的發展彼特森漸漸發現,「愛德華大夫」並非真正的愛德華大夫,而其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精神病行為,讓女主角認識到這位「愛德華大夫」只是一個被某些可怕的事情困擾著的失憶症病人J.B,這未免讓女主角心寒,可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女主角決心用儘自己的最大努力來挽救她的心上人。

故事總是那麼具有戲劇性,第二天趕來的愛德華大夫的女秘書便使他背上了謀殺愛德華大夫的罪名,彼特森為了愛情和J.B一同潛逃,並在逃亡的路上,幫助J.B恢復意識。在警察的嚴密搜捕下,萬般無奈的彼特森帶著J.B來到了自己恩師阿歷克斯的家中,慈祥的老人收留了他們,並幫助自己的學生一同治療J.B的病。

屋外的白雪、明亮的強光這些不起眼的東西可以強烈的影響到J.B的情緒並且在夢中常常會夢到這些可怕的東西。弗洛依德認為人具有兩種心理機能——即原發過程,以做夢為代表和繼發過程,以日常清醒的思維為代表。前者是以凝縮、移置和象徵為特點,毫不顧忌時空規範,並用睡眠時滿足欲望的幻覺來緩解本能的衝動;而後者即繼發過程,則嚴格遵循語法和形式邏輯。做夢就代表著在壓抑下拚命尋找幻覺滿足的原始欲望尚未消失,因而從根本上說,夢是一種精神病症狀。所以,從夢入手,漸漸的,師徒二人找到了病情的根源,若把一切的來龍去脈都弄清楚了,解開那些夢魘般的情結,病症就會減輕,甚至可以痊癒。

經過治療,J.B說出了自己的夢境,為了讓J.B徹底噩夢,彼特森和他來到滑雪場,J.B在兩人的危急關頭,終於想起了兒時的痛苦回憶,原來J.B在很小的時候與他的弟弟玩耍,一不小心把弟弟推下屋頂摔死了。當時是大雪紛飛的寒冷的冬天。儘管這只是一件偶然的意外事件,但它給J.B幼小的心靈所造成的傷害卻是無比震撼而強烈的,從此噩夢開始伴隨著他。而當愛德華大夫被槍殺時,雪地,白光等一些特殊條件觸碰到了他的潛意識,與他同年時的經歷有太多的吻合,所以J.B混亂地以為自己就是兇手,為了逃脫法律,J.B就開始扮演愛德華大夫的角色。而事實上J.B並無法真正擺脫這麼大的精神壓力,而最終導致了整個故事發生。

警察按J.B提供的線索找到了愛德華大夫的屍體,但卻從屍體中找到了子彈,J.B仍然無法擺脫謀殺的指控。彼特森為了J.B多方奔走沒有結果,只能回到醫院。然而沒想到的是默慶森大夫一句失言讓故事的真相漸漸浮出水面。原來真兇是默慶森大夫,在他的陰謀敗露後,心理已經完全崩潰的他選擇了飲彈自盡,其實這也不失為一種明確的選擇,因為這樣的精神負擔,即使能過活著,也會壓的喘不過氣。

看完這部心理分析影片《愛德華大夫》,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情境,就是「愛和直覺」。影片雖然是在向人們講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論,但我的感覺卻是:最終是「愛與直覺」洞悉了心靈深處的幽暗,啟發出假愛德華大夫迷失了的記憶,治癒了困擾他內心的多重創傷,包括誤殺弟弟,戰火,墜機,目睹謀殺等,並幫助偵破了兇案。

英俊瀟灑的「假愛德華大夫」前來接替院長職位,無疑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衝擊,這同樣也影響到劇中人物的內心。老院長心懷鬼胎,男大夫充滿醋意,以及女主人公情意萌動,等等,都表現得惟妙惟肖!

男主人公其實是因受真愛德華大夫被殺的刺激而失去記憶,並在精神防禦機製作用下,把自己幻想成愛德華大夫的一名醫生。一開始,年輕的假愛德華大夫風度翩翩,身上籠罩著其個性魅力,很能打動異性的心。於是男、女主人公迅速地墜入愛河。

但在隨後的具體工作中,在與男主人公接觸時,以及對一些場景,比如看到條形被子的反應里,假愛德華的出現失態,讓女主人公察覺出了異常,並斷定男主人公的假身份。但是這絲毫也不影響她對「愛德華大夫」的愛。用影片中女主人公的老師老艾利克斯的那句話來說就是,「女人能成為最出色的心理分析專家,但一旦墜入愛河,就可能是一個典型的病人。」在愛情中,自我讓位於博大與利他,思索讓位於感受與直覺。正是愛情促成了女主人公職業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場心理分析!從中我們應能感悟到,愛是治癒心靈創傷,以及提升生命的最佳途徑。在愛中,緊閉的心靈之門能夠一扇扇打開。這裡所指的愛不光是愛情。

雖然影片對心理分析過程表現在過於簡化的詮釋,《愛德華大夫》仍然是一部表現弗洛伊德理論的優秀作品。1944年的這部影片,已體現了某些行為主義的色彩,透射出正反辨證的思維,以及後來人本主義意識的萌芽。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應當注意,情感和直覺也是影響諮詢成功的因素,作為每個人,也應該敢於面對愛情、親情、友情、家鄉情。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二)

這個片子很不錯,一場場扣人心弦的劇情,真讓我嘆為觀止!記得以前上課時老師讓我們看電影時,我老沒怎麼注意看,但這次不一樣,從一開頭到結尾,我都目不轉晴的,認真地看完了每一個細節。

為什麼這部片能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我覺得有兩點:一,以彼特森醫生對假冒的愛德華大夫的愛為暗線貫穿劇情;二,以彼特森醫生冒著窩藏罪犯的生命危險給自己的愛慕者進行精神治療為明線。給人一種一氣呵成、勢如破竹的感覺。

劇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愛德華大夫的愛情真讓我們年輕人羨慕,竟然是一件鐘情,兩情相悅,而不像蘇永康的歌曲「愛一個好人難,聽你說聲愛我真的好難」說得那樣。雖然說愛德華是只是彼特森醫生的崇拜者,根本沒過面,但他們的戀情卻是如此的神速,很快就墜入了愛河。「彼得森見到愛德華留下的便條,隨後立即趕到帝國飯店,尋找自己的戀人」,從這個細節可以就可以看出彼得森對假冒愛德華的愛。「當布朗被認為是殺害真正愛德華的兇手時,竟然深夜離開醫院」,雖然他愛彼得森,但是為了不給自己的愛人帶來痲煩,不得不「忍痛割愛」,其實,這才是愛的最高境界:能夠為自己的愛人著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遇到這樣的情況,「既然你愛我的話,那你就不應該來煩我,這才能證明你對我的愛」,然而這個片子的這一點卻與現實不一樣。

影片中的彼得森醫生面對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愛的男人,在理性與感性,專業與生活的強烈矛盾中掙扎,此處更顯現了她的專業精神和人道主義的內涵,這跟《大長今》裡長今面對愛人和受病魔摧殘的百姓,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作為一個專業心理諮詢師或專業心理分析師所應當具備的良好素質。

這個片子是馬哲老師放給我們看的,所以下面結合課本里唯物論的物質和意識之間關係談談彼特森醫生的精神分析理論。

片子出現了好幾回彼特森讓布朗入夢的情景,為什麼能夠用夢來解釋自己心裡的犯罪情節呢?弗洛伊德認為,夢不像其表面顯示的那樣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表象,它是通向無意識的捷徑,是打開人格最深層的鑰匙。夢是一種象徵,那麼每一個象徵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就是一個破譯和重組整合的關鍵。我們知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所夢到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白天的所見所聞。它是以凝縮、移置和象徵為特點,毫不顧忌時空規範,並用睡眠時滿足欲望的幻覺來緩解本能的衝動。夢其實就是一種思維,一種意識,而唯物論認為意識來源於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現實客觀物質的真實的反映。因此,夢是現實世界的反映,是破譯和重組整合的關鍵。在影片中,一個留鬍子的人象徵愛德華大夫,夢中戴面具的賭場老闆是默奇森大夫,小輪子象徵手槍,等等。通過對夢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出被人壓抑到潛意識中的過去事件。這也就是彼特森醫生的精神分析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所在,最終解決了布朗認識自己是殺人犯的幻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對我們自己所犯的錯誤有一種排外的感覺,認為這是某某原因造成的,而不是我們自己的錯。而片中冒名頂替的愛德華卻認為是自己的錯,是自己殺害了愛德華(從某種角度來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就是要敢於承認錯誤,揭露矛盾,錯就是錯,對就是對,這樣才能進步)。然而,為什麼布朗卻產生了和我們相反的幻覺,承認了不是自己錯誤的錯誤呢?我們知道,病人的潛意識是進行心理分析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病人布朗對曲線特別反感,使他筋疲力盡,病情相當嚴重,這跟彼特森以前的一位教授的情況非常的相似。造成這種精神不安的狀況,必定是受到某種場景或可怕的事物深深的刺激,在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

因此,想解決布朗的這種錯誤幻覺,就必須從以前所經歷的事情入手。他經常夢到大小不一的眼睛,就是他兒時的一段痛苦的經歷。一個人若是多年前曾經受過一次心靈創傷,只是由於記憶的日漸淡忘,印象也因日久而在情緒上有所減弱,我們就把它們說成是「時間」對心理的記憶痕跡造成的結果。因此只有明白那些對他造成傷害的恐怖的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把一切的來龍去脈都弄清楚了,解開情結,病症才能痊癒。

彼特森就是抓住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來分析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童年經歷對人具有重大的影響。正是由於這不堪回首的經歷——兒時因頑皮造成弟弟意外身亡,使他受到非常的內疚與罪惡感。這種罪惡感被壓抑在潛意識中,所以才產生是自己殺害愛德華大夫的幻覺。最終在彼特森的誘導和她的愛的支持下,布朗才說出自己的夢境,他的罪惡感才得到解除並提供了破案線索。

此片把心理與懸疑結合,揭開了心理學神秘的面紗,有利於我們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秘。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三)

故事發生在精神療養院,年輕漂亮的女醫生康斯坦絲發現愛德華醫生竟然是一個冒名頂替的精神病患者,由於他患有健忘症,連他自己是誰也不知道,甚至斷定自己是謀殺愛德華的兇手,原來他童年時一次玩耍誤傷了弟弟,心裡一直內疚,而一次滑雪中愛德華從他身邊滑下坡時,他誤以為自己殺了愛德華醫生,康斯坦絲與默奇遜醫生在布朗的夢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兇手,故事結局是完美的,但引發出來的思考卻有很多。

從影片中,我們可看到,患者即男主角常因白色曲線而焦慮,頻繁昏倒。在逃亡期間,多是採用壓抑,拒絕的方式迴避女醫生和治療。這便是弗絡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的犯罪情結的常見症狀:焦慮,壓抑,驚恐不安。

焦慮,在很多精神分析理論學家的著作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儘管焦慮的定義有多種,但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認為,它首先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結體驗。當人體驗到焦慮時,會感覺到擔心,驚慌,害怕和恐懼。所謂壓抑——精神分析理論結構的基石。是譴責的前期表現,處在逃避與譴責之間。壓抑本質是將某些東西從意識中移開並保持一定的距離。在心理組織達不到這一階段之前避開本能的衝動的任務是由本能可能的變化承擔的。譬如:轉向反面或曲解自我。這正是約翰誤認為自己便是愛德華,模仿他。以至於被揭開事實後,他出現恐慌,失憶的原因。從精神分析中我們還可認識到,本能在壓抑下擺脫了意識的影響,在黑暗中擴散,用極端的方式表達。當它們轉換成神經性的並呈現於神經症者時,()通過讓其看到奇異,危險的本能力量而使患者驚恐不己。這種本能的假象源於被壓抑的幻覺發展和對挫折滿足的抑制結果。所以,我們從影片中看到患者約翰多次聲稱:「是我殺死了他,我殺死了愛德華。」處在極度恐慌之中,使自己成為殺人嫌疑,並極度害怕警務人員。逃避追捕。

影片主要講述心理學中的犯罪情結,以一個有童年陰影的心理醫生的犯罪情結貫穿全篇,其中夾雜著專業的心理諮詢知識和套用,還有關於夢的解釋與破譯……一切一切都是心理學的內容。

犯罪心理學不同於普通心理學,它具有明顯的不合作性,因此只能從犯罪的外部表現來推敲其犯罪的內部心理狀況。在影片中,真正殺死愛德華大夫的兇手就明顯表現出不合作性,他用謊言騙過了警察的問話,但是他破綻的言行終究逃不過精明細膩的彼得森大夫的偵查。所以偵探犯罪心理比一般人的心理要難得多。

在心理學上,情結是這樣定義的:指人們總想去解決而又總不能解決的問題。因此,近代心理學便出現了很多情結,如戀母嫉父情結,自卑情結,犯罪情結等。在影片中講述的就是其中的犯罪情結。

還看影片中的個案,冒名頂替的愛德華醫生一夜之間以「愛德華」的名義出現在眾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的,人的行為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此人在童年時,從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弟弟撞到圍欄的尖端上,以致哥哥慘死。這種夢魘般的經歷一直纏繞著這個脆弱的心靈。二十年後的某一天,他與愛德華醫生去滑雪,當愛德華醫生因意外摔落懸崖時,童年的陰影回憶與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軌跡產生重合,從而引發他的犯罪情結和冒名頂替的贖罪式的舉動。同時,白色和軌跡的圖樣也成為了他所懼怕的刺激,也就成為了偵破他異常行為的鑰匙。

縱觀此片,心理諮詢始終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影片多次出現彼得森醫生與男主角的諮詢片斷,還有對於夢的記錄,夢的解釋等等。

從心理諮詢來講,首要的原則是積極關注,消極對待。而影片中的彼得森醫生面對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愛的男人,在理性與感性,專業與生活的強烈矛盾中掙扎,此處更凸現了她的專業精神和人道主義的內涵。我相信這也是一個專業心理諮詢師或專業心理分析師所應當具備的良好素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