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人,經歷世事越多,有時反而不如小孩子心思澄淨,做事有魄力。」
凡事都再強求一下吧,就那麼剛剛好的,一小下。
某日,閨蜜邀我去參觀新居。房子格局好,風水佳,鬧中取靜,最重要的是,還附贈一個小院,種幾方花草,擺上陽傘鞦韆,咖啡一品,書卷一翻,絕對亂世桃花源。
我由衷歡喜,問她,先前也沒聽你說過,怎麼就突然發現這麼一處好房源呢?
閨蜜講了一個挺有意思的故事。
她說,有天走在街上,有個發小廣告的攔住她,「姐,看看我們房子。」按一貫方式,她不接廣告不擺手,視若無睹地徑直走過去。走了足有五分鐘,這人竟一路尾隨,毫無退意。最後她煩了,站定,呵斥,「有完沒完,你看不明白我的意思嗎?」那人說:「你沒有明確拒絕,我就想再試一試。」閨蜜講到這裡,「有點感懷,就沖他最後一句,我接了。」
之後的故事順理成章,廣告中的房子正合心意,孩子日漸長大,需要空間,於是她買下這棟房。
從小到大,我接受的教育一直是——順其自然,甚至於老子的「無為而治」。凡事盡人事聽天命,不問結果,不要強求。且自欺欺人:結果不重要,過程才是。比如投稿,每每投完,唯一做的就是等待,即使有些話想跟編輯聊聊,有些結果想試圖挽救,最終都放棄:人家很忙,不要煩人家了;如果稿子好,自然用,沒用自然是不好的。
聽了這個故事,我在想,如果凡事,我們再強求一下,結果會不會不同?
女兒不到兩歲,生性活潑,特別喜歡叫人。每每帶她外出,她的小嘴叭叭叭不停,阿姨,叔叔,爺爺,奶奶。凡是過路人,她都要扯著嗓子叫。倘若人家沒反應,她還會一直叫下去……直到,耳聾的爺爺回過頭來,戴耳機的阿姨取下耳塞。恍然大悟後的人們,往往第一時間稱讚她,你真乖,你好可愛。她就坐在嬰兒車裡甜甜地笑。那樣子,目的達成心愿滿足,別提多得意。
我時常在女兒大叫時,制止她,你這樣會影響到別人;女孩子要矜持;你沒看到人家根本不理你嗎?她似懂非懂,卻一意孤行。然而,她成功的機率遠遠大於我對人性的判斷。
是的,有些人會厭煩,這孩子怎麼那麼厚臉皮,或,真缺少家教。但不這樣想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因為耳背或者忙於其他,並沒有留意到,而後,被那尖利的小嗓音鍥而不捨地提醒,終於發現,原來,錯過了這麼一位熱情似火的小姑娘。
換個角度想,再強求一下,除了給自己一個機會,也是給那些誤會你、忽略你的人一個機會,當誤會消除,關注轉移,事情也許充滿轉機。
其實,強求不難,難在分寸。到什麼時刻,你的意願表達完畢,對方接收成功,進一步,則適得其反,退一步,則不盡如人意。拿捏在進退之間,要因時因地因事情原委因人生閱歷而判斷。女兒是小孩子,即使她一直叫下去,也沒人說,這是個瘋子。如果一個成年人呢?過分強求,旁人心生厭煩惡語相向的機率恐怕大大提升。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談戀愛。女生拒絕男生,可能因心裡住著別人,可能覺時機不對,也可能她完全無意於你。前兩種情形,如果認為值得,可以陪在她身邊,等。等她回心轉意,等她時過境遷,不時提醒她,還有人在這裡,愛你;而最後一種,一旦表達明確,最好抽身離開,這樣做,至少還能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背影。否則再嘰歪下去,女生告你騷擾,或唯恐避之不及,也未可知。
我們大人,經歷世事越多,有時反而不如小孩子心思澄淨,做事有魄力。畏首畏尾,心有牽絆,還總冠冕堂皇地說,我是隨遇而安。我們要承認,做大多事情,是要結果的,無論好壞,無論早遲,我們都想在內心的空白處填上一個堅定的答案。從此,安下心來。
凡事都再強求一下吧,就那麼剛剛好的,一小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