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為人處世

請別傳遞善意的負能量

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距離感卻越來越強的世界,能被人惦念,是一種值得感激的福氣,能對人表達關心,更是一個人善意的表現。但遺憾的是,不是每個人的關心都讓人感到舒適、慰藉,很多時候,「關心」反倒傳播出傷人的負能量。

幾年前懷孕時,一位親戚上門探望,沒扯三句,便開始「囑咐」我凡事小心,之後的半個小時,我一直僵笑著傾聽她講各種孕婦流產的故事:走路可能流產,坐車可能流產,洗澡可能流產,吃東西可能流產……那口氣,似乎「總有一款適合你」,總之感覺怪怪的。在迎接新生兒到來時,其實我內心更需要的是一點祝福。

一位朋友經常向我抱怨,兒子功課不好,貪玩不專心,自己是多麼苦口婆心地和兒子談,給兒子報興趣班,加強班,可兒子並不領情,反而和她越來越疏遠。

「三娘教子」的情景我看到過兩次:媽媽一臉焦慮,兒子木木地坐在那裡,「你看人家**,這麼下去你就等著吧……」之類的話至少每分鐘出現一次。這個媽媽太過擅長「排除法」,不斷教導自己的孩子什麼事是不行的,不對的,卻忘了給出如何行動的建議。我不知道十一歲的孩子,內心能強大到什麼程度,但如果有人天天這麼對待我,我估計已半瘋了。

都是善良的人,關係也很親近,絕對是百分百希望被關心者一切美好。但這種警告式的、威脅式的關心,激起的更多是反感。這種關心越多,讓人越壓抑,因為它過度強調你面臨的危險,卻並沒給出什麼積極建議。就好比對著一個感冒的人抹眼淚,說「哎呀別發展成肺炎,搞不好最後成敗血症」。這種關心,是以善意為名傳遞的負能量,有時反倒是很靈驗的「詛咒」。

最近一個不太熟的「大姐姐」經常微信聯絡我,簡要寒暄後,問起近況,我也如實相告,其實無非也是暫時身居國外,還想與國內的朋友一起做點事情而已。然後她很嚴肅地提醒我,你這樣的想法不對,你怎麼能這麼想呢?接下去根本不聽我講任何話,自顧自就分析下去:你是不是婚姻有問題要和老公分開?孩子不管啦?

我很驚訝,無非是要通過網路和國內繼續聯繫,做點事情嘛,怎麼就扯到婚姻問題了呢?因為和她認識沒多久,認為也沒必要去解釋,就找個藉口結束了談話。晚飯後發現微信上出現她的一堆留言,都是勸我「要聽聽別人的意見,不要放棄婚姻」。買糕的!莫名其妙啊。更莫名其妙的是,過一陣子,我們共同圈子的其他人都知道了我「婚姻出了問題」。

這件事讓人很不開心。如果只是曲解我的話倒還說得過去,也許因為我有表述不明,但是曲解後再傳播,就難以再用善意去解釋了。要麼是喜歡披著關心的外衣打探別人生活,然後嚼舌根;要麼確實是關心,但是用了比較病態的方式,給人感覺是「生怕別人沒事」。

關心,多麼美好親切的字眼兒。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心中有他人」,要懂得在別人需要的時候送去溫暖。但是,關心,又是多麼考驗人品性和修養的一件事啊。拋去那些本身就居心不良的假關心不論,就算我們真的發自內心地惦記,我們的關心一定會讓被關心者感到溫暖和力量麼?還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關心反倒是摧毀對方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心,一不留神就成詛咒。我們越是在意的人,越是擔心他們出事,甚至在內心演練他們的出事的場景,然後越想越怕。於是我們把自己的擔心告訴對方,這無可厚非,生活複雜,暗藏兇險,提醒他們前方有雷沒問題。

但是,過度提醒,你讓他們怎麼走路?而這條路可能又是他們生活的必經之路。這種關心,運用不當,會瓦解被關心者的勇氣,甚至顛覆他們對美好事物的信任、興趣和追求的欲望。不少父母犯過這樣的錯誤,或者更嚴重,為了讓被關心者無驚無險,開始越俎代庖,從替代別人的思想演變為替代別人的行動,最終徹底讓被關心者的生活失去意義。

關心,一不留神還可能成為侵犯。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是過度地挖掘打探,也是對別人生活的干擾。人活一輩子,誰都有遇到事兒的時候,有人關心幫助非常幸福。但是,有些難關,必須自己度過,有些事情,必須自己想清楚,並且不希望別人介入太多。所以,太過任性的「關心」,就可能侵犯到別人的隱私和生活的自主權。

還有一種關心,太過作秀作勢。比如刻意親民的「送溫暖」,或者在關心別人的過程中,始終不忘炫耀自己,「你看看,你沒有的我恰好有!你做砸了的事剛好我做成了!」這類「關心」,給被關心者傳遞的,絕對不是真善美,接受其關心的人也一定可以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虛偽氣息。

這麼說來,關心還真不容易。首先要真誠,但僅有一腔熱誠,人家不一定領情,還要注意方式、方法。隔靴搔癢的關心只是沒能量,不是負能量。但若是讓自己的關心成為打擊和刺傷別人的負能量,那就是件悲哀的事了。

所以,關心不能是自顧自的,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多想一點。有好的建議,可以說給對方聽;沒有的話,不如沉默,給他們微笑以祝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