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人生哲理

30歲之後,需要懂得的3件事

我們常說,年輕的時候不要害怕犯錯,要勇於嘗試。其實這是有一定依據的,心理學艾里克森認為,青春期階段人們的主要心理危機,是要面對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並在這種混亂中發現自己的正確身份,從而形成一種穩定的自我認同。

也就是說,在30歲之前,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嘗試和試錯,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真正適合什麼,從而對未來的生活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那麼,30歲之後,有哪些問題是我們需要懂得的呢?

大學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不是學業,而是無聊。因為我們發現自己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支配。因為缺乏目標,所以這樣的自由反而帶給了我們更大的壓力和煩惱。

步入社會之後,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也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競爭的激烈,而是迷茫。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很多人並不害怕付出,而是害怕不知道該為什麼付出。

所以,這就是目標的真正價值,當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的時候,你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有了依附。

客觀的說,每個人每天所經歷的事情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比如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很辛苦的工作,都會感到很大的壓力,但是之所以有的人會感到失落和無助,而有的人卻能夠激發出更大的鬥志,最大的原因,就是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當你知道在為什麼而努力的時候,所有的付出和挫折就擁有了意義,就會變的值得。因此,30歲之後,如果你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就會擁有更積極的生活動力。

重要的並不是得到的越多越好,而是得到你想得到的。

很多人認為生活是否幸福,重要的是做加法,就是得到的越多越好。其實,當我們對生活以及對生活的體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後,就會發現能否幸福的關鍵是做減法:捨棄和自己的目標無關的事和物,專注於做好自己。

這就像我們去餐館吃飯,有的人以為吃的越多越會感到滿足,追求的表面的數量。但是我們知道,真正讓我們回味的,是菜品的質量,那才是一種更好的體驗。

30歲以後我們會發現,一方面我們的思想在成熟,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比如,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性格,外向也好,內向也好,都有其優點,也有其不足和缺憾。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強,都有自己擅長的,也有自己不擅長的。

所以,關鍵是分配好自己的時間,把精力專注在自己真正感興趣,或者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對其它的事情,即使再誘惑也要學會主動的放棄。

有時候,放棄是為了更好的得到。

很多有經常會有一種「拯救者」的心態,尤其是看到身邊的人遇到問題或者痲煩的時候,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援助,幫助別人從問題中解脫出來。

這樣的一種付出確實是一種美德,我們也能從這樣的利他行為中體驗到一種價值感。但是要把握好程度,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但是如果為了幫助別人,嚴重損害自己的利益,甚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把自己生活的價值放置在別人的身上,就會存在很大的問題。

幫助他人和為他人負責,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所謂心理邊界的問題,就是讓自己清楚的明白,哪些事情是屬於自己的,自己要為此負責;哪些事情是屬於他人的,我們不能替他人負責。

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邊界越清晰,就越容易讓自己的內心和意願得到最大程度的舒展,從而更好活出自己,體驗到生命的美好。同時,積極的品質是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當你總是能真正的感到充實、快樂和滿足時,你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無形的影響力,從而幫助我們每個人學會自愛,懂得愛自己才能愛他人。

30歲之後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對身邊的人真正的幫助,是讓彼此都做一個個性獨立的人。

當然,生活是複雜的,30歲也不過是另一個人生階段的開始,我們要學習和梳理的東西還有很多。但是只要保持一個積極和成長的心態,不斷的提升自我,生活就會向我們的期待靠近很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