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歲月讀後感(一)
這首詩集中體現了顧城的審美理想——追求一個純淨、和諧,沒有矛盾,使人心情愉快的另一世界,孩童時的遭遇,使顧城理想的夢破滅了,但他仍然執著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實現。在這首詩中,詩人以一個孩子的眼光和心靈去觀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蠟筆在幻想的世界裡勾畫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人生藍圖,畫下「笨拙的自由」、「沒有痛苦的愛情」。然而,這幻想的美好藍圖在現實世界中能否實現嗎?詩人離開幻想回到現實,理想藍圖並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同,因而,「我」在絕望中「只有撕掉那一張張心愛的白紙」。 「我」仍是「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將執著地追求幻想。
看了這首詩之後,我感觸很深。任性的孩子,才擁有真正的童年。從小事無巨細循規蹈矩的孩子,他的童年被成人社會剝奪了,當他從小失去了童年,長大就會失去自我,然後失去自己的一生。因為童年的遊戲規則,和成人社會的不一樣。一個任性的孩子,用童心來看世界,認為世界應該是這個樣子——「每一個時刻,都像色彩蠟筆那樣美麗」,「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快樂的小河」,「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而成年了的人們,認為這些幼稚可笑,這一切都是夢話愚行。所以,「我沒有領到彩筆」,只剩下「收支和創痛」——純真的美夢就這樣一個個自生自滅。試問,孩子幻想中的童話世界和現實的成人社會哪一個更值得人居住呢?成人社會的遊戲規則都是合理的嗎?當一個人走出童年,就一定要拋棄童心嗎?
從對夢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認識冰冷的現實,也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都是夢的季節。小時侯,我們閱讀的,是美妙的童話;畫的,是無拘無束的想像;聽的,是歡快的兒歌;做的,是無奇不有一心嚮往的夢。小時侯,在我們的眼裡,周圍每個人都是笑著的,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可以畫成綠色,獅子,不會吃人……一切都是多麼美好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飛逝,我們長高了,長大了,看到的東西多了,也懂得了不少。其實我們有很多夢想,當我們真的涉足期間,卻突然大失所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人的想像那麼美好。我們總會慢慢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是笑著的,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畢竟還是藍的,獅子,還是會吃人。
不錯,童年的夢,熱烈的夢想遇到冰冷的現實,可能會一個個破碎,而我們,正是踩著這些美麗的七彩夢的氣泡,一天天成長的。
成長的歲月讀後感(二)
在《成長的歲月》的《內心的成長》這個分目錄里,有篇名叫《遙遠的島》的文章,給我們講述了兩個孩子內心成長的故事。
從前有兩個孩子,他們一心嚮往著海上的那個神秘而異彩紛呈的小島。可是當終於有一天,他們真的踏上這個小島之後,才發現,這只不過是一片不成樣子的荒野。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曾日夜嚮往的小島。他們回家之後一直很難過,也從此不再看這個小島了。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我感觸很深。從對夢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認識冰冷的現實,也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都是夢的季節。小時侯,我們閱讀的,是美妙的童話,畫的,是無拘無束的想像畫,聽的,是歡快的兒歌,做的,是無奇不有一心嚮往的夢。小時侯,在我們的眼裡,周圍每個人都是笑著的,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可以畫成綠色,獅子,不會吃人……一切都是多麼美好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飛逝,我們長高了,長大了,看到的東西多了,也懂得了不少。其實我們有很多夢想,當我們真的涉足期間,卻突然大失所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人的想像那麼美好。我們總會慢慢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是笑著的,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畢竟還是藍的,獅子,還是會吃人……我想起了以前在作文選上看過的一篇作文。它講的是作者快國小畢業了,想考上重點中學。一天晚上,作者的媽媽請了重點中學的幾位老師到家裡來吃飯,並給他們送禮,讓他們幫幫忙,讓作者「順利」進入重點中學。
作者當時感觸很深,也很詫異,重點中學不是只有考好試才能進的嗎?為什麼有些人學習不好也能進重點中學?大人卻對作者說:你是小孩,你不懂。的確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畢竟還是小孩,我們還有很多事情不懂,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始終還是會懂的。我們也會發現,我們的夢,也可能像《遙遠的島》這篇文章里的那個小島一樣,只是一片荒野。當熱烈的夢想遇到冰冷的現實,我們也會因此而難過,傷心。「成長的感覺,外人看來,是芝痲開花節節高的喜悅;自己體會,則有蛹蟲化蝶的痛苦和新鳥破殼的掙扎。」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事情我們不得不去認識,去面對。我又想起了,老師曾說過,像我們這種年齡,應該暫時告別童話,多閱讀些現實的文學作品。不錯,童年的夢,熱烈的夢想遇到冰冷的現實,可能會一個個破碎,而我們,正是踩著這些美麗的七彩夢的氣泡,一天天成長的。
成長的歲月讀後感(三)
在今年的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成長的歲月》的書。()這本書中敘述了一個年僅17歲的普通農家女孩——袁敬華。她的家在山東省夏津縣渡口驛鄉,高考後,看到村裡的聾啞孩子沒有書念,常常聚集在學校門外,眼巴巴的渴望讀書的眼神。她毅然放棄了學業,留在村里教聾啞孩子學說話。在低矮的草房裡,一天天,一年年,家裡人的不理解,村里人的冷嘲熱諷都沒有改變她的決心。她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付出許多了艱辛,袁敬華如同那涓涓的泉水,流入孩子們像沙漠一樣的心靈,教會了聾啞孩子說話。越來越多的聾啞孩子來到這裡,袁敬華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聾啞孩子,為這些聾啞孩子插上飛翔的翅膀。用她那顆善良純潔的心,改變了聾啞孩子的命運,造就了無數的希望和無限的生機,為我們展現這個世界最真、最美、最善的一面。
袁敬華的事跡,就像一縷春風拂過我的心頭,就像春雨滋潤我的心靈。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什麼是無私的奉獻,什麼是愛。因為無私的奉獻,潤澤了無限的希望,因為懷有一顆愛心,這個世界才會變得如此美麗。 我要學習那種無私奉獻愛心的精神,不歧視殘疾的同學,幫助他們。要好好學習,在不久的將來,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和千千萬萬個像袁敬華一樣充滿愛的人,伸出愛的雙手去溫暖、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這個世界永遠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