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推銷員之死讀後感

推銷員之死讀後感(一)

讀了兩遍《推銷員之死》,思潮起伏,難以自已。

它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個故事:老推銷員威利沮喪回家,兩個曾多麼令他引以自豪的兒子比夫和哈比也一事無成回家。為了使威利對生活產生希望,兩個兒子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向朋友借錢,重新創業。最終,夢碎了,同時失去工作的威力絕望自殺。

我先說一下寫作技巧。立足現實,反映現實,反省現實,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為了增強藝術表現力,借鑑了大量的現代派的表現手法。如象徵,電影蒙太奇技巧等,本強調的叢林象徵人類社會(我覺得也可以是借代),威利要種的種子象徵他對於未來的希望,而在黑夜裡播種象徵著他的絕望中掙扎。他運用燈光音樂來換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甚至打破了邏輯,這在傳統現實主義戲劇中無法出現,但它們的運用使戲劇的表現力感染力大大增強。而且,一切現代派技巧由於深深植根於現實之中,使它們痕跡變淡,甚至不著痕跡,例如第一幕中威利和她的妻子林達在談論威力的相貌,威利沾沾自喜地照著鏡子,隨著音樂聲起,威利一語雙關的說:「在旅途中——在旅途中我往往想要一下子摟住你,吻得你死去活來。」既可以看做是威利對妻子林達的回答,也可以看做他對此刻想起的女人的傾訴。它是現實和想像的分界線,自然流暢,由此女人出現(之前還有笑聲鋪墊),觀眾不但不會感到唐突,還會產生更大的心靈震顫。樸實的語言,威利向琳達說的怎不是真心話,他是愛林達的,他說:「林達,你可知道,只有你最好,真是個好伴。」但是緊接著,他強調「在旅途中」,這為他的出軌說明了原因,由於一個人遠離家庭,孤獨工作,想妻子不得只好從他人處得到心靈慰藉。同時,也為後來他與女人私會被兒子發現做了伏筆。可見作者用筆之精煉和嚴謹。正因為如此,我們對威利更多的是同情,我們可以看出他內心的矛盾和鬥爭,他的浮華掩飾和畸形獲取自尊之後那顆脆弱的心。看似作者無意之筆,實則用心良苦。內容需要形式來表達,作者打破三一律,借用現代派,採用了較新的形式,同時,作者還賦予這種形式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意識流般的換景不正表現了威利心中的紛亂和絕望以及當時社會的浮躁和殘酷?

看似平淡,瑣碎的生活世事,作者把情節安排得奇巧,結構安排得相當緊湊。又如第二幕,比夫哈比兄弟請父親威利吃飯,威利在失去工作後幾乎崩潰,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上,結果卻是更大的失望,兩個兒子居然跟著女人走了,而且甚至兩兒子都不在兩個女孩面前認他為父親。威利絕望中又產生幻覺,他想起那女人和自己被兒子發現在一處的舊事。既表現出威利的極端失望,又交代兒子這樣做的一些緣由,兩者對比,產生的不是讀者對兒子或是威利的憎恨,而是悲憫。緊接著,威利勉強支持沒有立即死去,而是想要種些胡蘿蔔和豌豆,也照應前文,他在絕望中依舊想為家人做些什麼,雖然是自欺欺人,依舊可以從中感到溫暖。甚至他的死也在他的幻想之中。作者以點帶面,截取威利一小段生活,精當選材和布置,卻展現了他的一生,他一生的生活環境和軌跡,甚至展現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特徵風貌。

中國文藝批評家謝有順說:「沒有思想的作家,一定是蒼白的作家,沒有生命力的作家。」我還聽說過一句話:「思想的高度就是文章的高度。」我覺得這部作品最好的地方,它在關注現實之外,充斥著對人類淡淡的關懷和悲憫。作者寫的都是小人物,而且性格不類型化,都很豐滿。他們是庸俗的,卻又是真誠的,在現實中無奈的掙扎著。有點類似中國當代的新寫實小說,但它人物性格獨特,關懷人性更大氣。威利,由於性格和生活環境的緣故,他總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太自以為是和虛榮。她的妻子總是順從他,甚至往往幫他沉浸於他自己的幻想,這也某種程度上促成了悲劇。他的兒子,尤其大兒子,在他的影響下也變得虛榮和不切實際,尤其在得知他與外邊女人有染,心靈受到很大創傷,人生道路由此改變。二兒子在他影響下亦是一事無成,行事浮誇。兩個兒子的碌碌無為推動了悲劇發生。許多評論認為這部作品是揭示美國生活法則的黑暗和對此的質疑,我同意這個觀點,林達在最後的輓歌中說道:「威利,親愛的,我哭不出。你為什麼這樣做呀?我想來想去,想去想來,就是想不明白,威利。……咱們自由了……」表達了她對威利深深思念,這也是對社會的質問和無助的呼喊。最後的「自由」充滿了悲戚。我還覺得,無論在什麼社會情形下,威利都只會是失敗者,他命運的悲劇很大程度上來自他的性格和性格與社會的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只是加速或進一步促成了這個悲劇。其它的社會也許不會把威利逼得走投無路,但威利依舊是失敗者。那麼,威力的性格自負自欺是不是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我認為是一定受影響,但是並不是每個那個時代的人都如威利一般無法生存,所以問題部分還在威利本身。無論什麼社會,都會有像威利一樣的弱者,都會有類似的悲劇,我們無法避免,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對所有的人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作者在關注現實反思現實中提升到了關注人性的高度,使作品有了大氣象和包容性。

作者對於主題沒有給任何的暗示,他只是呈現,只是精巧的布置安排,我們只是能從中讀出他對於威利對於這個家庭以及類似威利所有人的悲憫和關懷,並深深震顫和感慨。作者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希望,那不是黑夜中生長的種子,而是威利的大兒子,開始正視自己和未來。

威利為自己,為家庭構想了一道道如彩虹般美麗的生活,然而風過,彩虹散盡,留給他的只有兩手空空的生命荒涼。阿瑟?米勒為我們展示一段慘澹人生,獨立歲月長河,解讀出一種晦暗的人生況味。

推銷員之死讀後感(二)

我又快速地讀完了《推銷員之死》= =

作為美國drama的奠基作品之一,讀完挺傷感的。同樣是關於美國夢的破滅,其中的個人失敗,即主角的自我缺陷,比《偉大的蓋茨比》寫得更多;讀的時候讓人聯想到《fences》,同樣是一個父親和兒子之間的矛盾,父親同樣作為主角都有各自的很大的缺陷,不過後者更反映黑人生活,定格的時代也不同。

貸款的生活。這是很具有美國的特徵。從電器到汽車到房子。生活的一半年歲是在還貸款,而所有的貨物又差不多在貸款還完就該換掉了。想起之前看過1900初的小說《屠場》,故事中一家被房子中介的貸款坑慘。如果整個體制是完整的,物品是值得的,這樣的沒什麼。不過話說回來身在其中的人根本沒得選,是嗎?突然覺得中國古老價值觀的生活也不是太糟糕。

推銷員,作為一種職業和生存方式。提起推銷員,就會想到卡夫卡的變形計,還有電影《大魚》裡面的男主角。它在美國應該是很長一段時間標誌性的存在。一個人的職業確實會影響ta的生活,不光是從物質上。人需要做有創造性的工作。人需要愛人的陪伴。人不應當只活在需要靠幻想來支撐的工作裡面。

太好面子的人。威利永遠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個失敗的推銷員,不願意接受朋友給他提供的另外一份工作,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指責。剛愎自用,就像一把刀一樣,傷害想關心你的人,當然,也在不斷傷害自己。一定要自我警惕!

對於過去的未完成的。本叔叔是威利的夢魘,是他過去錯過的選擇。當他面臨新的選擇,面臨失敗的時候,本叔叔就會出現,告訴他當初沒有選擇自己的路。人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放下?那你呢,翻翻,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原諒自己曾經做過的,現在看上去不是那么正確的決定?

他們都那麼需要女人嗎?威利說他寂寞,fences裡面的爸爸也說他需要愛。看來,小三,或者是情人,的確很有客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換種角度看,有小三的人分兩種:一種事業上失敗,需要從小三那裡找到慰藉,或者是成就感,征服感;一種事業上成功,需要通過小三來證明自己是成功人士。結論可得,男人都需要小三。那老婆是拿來幹嘛的啊?

父親和兒子。父親從小告訴孩子你很棒。他數學不好時告訴他沒事。告訴他你是有魅力的人同學都喜歡就夠了。父親一直在這樣灌輸,一方面是父親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達到,但孩子並不是這樣又會怎樣呢?又想起昨天的道林了——一個人的一生呀,要聽到看到多少關於自己的評價、言論,如何去吸收去辨別,看來真的是很有必要的一項功課。孩子發現父親的情人應該是兩個人關係的轉折點。太多父親被孩子要求默認為「完美的」「頂天立地的」,當ta感覺被生活的支持者背叛的時候,這段關係如何繼續?

推銷員之死讀後感(三)

《推銷員之死》作為一部話劇,情節沒有一般小說那麼長,那麼豐富,耐著性子看完。初看話劇,沒有覺得特別好看,但確實有點小震撼,短短的百來頁詳細講述了一個本來應該圓滿幸福的家庭為何會走向落寞。

威利當了36年推銷員,以著名推銷員為榜樣,幻想著自己能通過努力積累良好客戶資源,創建關係網路,走到哪兒都吃得開。他一生做著這樣的夢,也曾努力過,也曾風光過。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曾經和客戶的美好關係只是利益使然,他卻當了真,以為是自己的魅力贏得了一切。他對自己的兒子比夫說:「伯納德在學校里可能分數最高,可是到了社會上,做生意,你會比他強十倍。」他始終認為儀表堂堂,幽默風趣就是推銷員成功的秘訣,卻忘了無論做什麼事,最重要的都是勤奮,誠實和真誠。

威利敏感,自大,剛愎自用,有著極強的自尊心,從來不肯承認錯誤,也不肯聽取別人的意見,把一起錯誤和不滿都歸結到別人身上。隨著年齡越大,病症越嚴重,然而現實依然殘酷,現狀和夢想的反差越來越大。每月都要為房貸,汽車維修,冰櫃貸款,修補天花板等各種費用煩惱,經濟壓力在以金錢至上的美國和一個習慣編織美夢欺騙普通百姓的年代下顯得尤為巨大。誰還會要一個60多歲的底層推銷員呢,體力難以支撐出差,腦子不如年輕人。威利乞求老闆能把他留在本地不再出差,籌碼從一周70美元降到60,再到50,再到40,一遍遍的乞求得不到滿足,他開始憤怒起來,大吼大叫。曾經為他取名的老闆像踢開橘子皮一樣解僱了威利。曾經的推銷員之夢遭到沉重打擊,但自尊心告訴他夢仍未破碎。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威利並不喜歡自己的妻子,外面找炮友,回家就對妻子說我愛你,我沒用,賺不到錢,對不起你。有兩個英俊的兒子,並始終·認為他們能成大事。他期望比夫能成為知名橄欖球球星,有很多大學會找他入學,比夫是他的驕傲。然而他過於縱容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也和他一樣,不懂誠實勤奮,剛愎自用。從不能好好堅持做一件事,收回扣,盜竊,輕浮,能走歪路就不走正路。30多歲的比夫一事無成,哈皮有工作卻只會耍小聰明。兩個兒子的失敗讓威利更覺煩心。()

威利仍然做著夢,精神恍惚,自言自語。想在所有人面前證明自己曾經的輝煌,幻想著死後會有各個地方牌照的車來參加他的葬禮,他要讓他的兒子明白,他是多麼偉大,他是個成功的推銷員,負責人的一家之主。絕望與傷心之手推他走上了證明的路,以一死來證價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