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美國課堂讀後感(一)
閒暇之餘,閱讀了《零距離美國課堂》一書,感觸頗深,啟發深刻。但作為一名教師,根據我國教育的現狀。我會更理性地、客觀地從兩面性上來看待美國的教育。下面就把我的一點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近幾年來,看著周圍有不少人不斷送孩子的去國外留學,心中好是羨慕,自己也想送孩子逃離學習的苦海。 印象中,美國教育崇尚個性發展,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約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發展,而且 美國是小班制教學。 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理解。
一、嚴格的校規約束著學生。
美國是個高度發達的民主社會,提倡自由平等,個性自由,言論自由,但是同時美國是高度法治的社會,注重秩序,守規矩,文明規範,在公共場所享受個性自由的同時要尊重別人,不能妨礙別人的利益,在工作場所要尊重權威,服從上級。學校也一樣,同樣有有師道尊嚴這一說。美國學校對小學生各種行為規範約束,美國的老師看來都很和藹,國小老師更是如媽媽一樣,同孩子們相處親密融洽,但是在課堂管理上老師卻是非常嚴格,和中國老師傳統的嚴肅板著臉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是,美國老師會用很自然充滿愛意的動作表情,親切的態度,很溫和的語氣告訴孩子老師對他們的期望要求,讓孩子們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容許的,是要受到懲處的,語調不高但是有威懾力。哪些是小學生讓老師不能容許的行為呢?首先老師說的話學生就得服從,禮貌用語除了謝謝,對不起,還有就是回答老師時要記得說「 是的,女士」 ,「 是的,先生」 ,老師的話就是聖旨,容不得置疑,小小年紀在學校學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必須尊重老師,同老師頂嘴,爭辯,老師的話三番五次不聽是要送校長室的,美國的小學生從小就有尊重權威的概念。沒有老師會容忍學生的粗言穢語,對自己一點點的不敬,不服老師管教,同老師頂撞,言語衝突,被視為對老師態度粗魯,不敬重,是會受到小則通告家長,課後或周末禁閉,大到校內停課禁閉,如言語含有威脅老師,恐嚇老師的話是會送工讀學校的。作者王文在書中寫到:在美國學校里,學生一進校門,人手一冊校規,學校的規章制度一條條的都紀錄的非常詳細,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 沒商量的」 的「 天條」 。學生違反了哪一條,自己對號入坐,該受什麼處罰,就會受到什麼處罰,學生心裡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規則意識。例如教師發現學生上課不守紀律,第一次,教師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 分鐘;第三次,教師打電話通知家長,放學半小時才允許回家。這就意味著將乘不到校車,必須由家長來接。美國由此流行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打電話。而美國家長對學校的懲罰措施也見怪不怪,並十分理解。
二、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公民,培養獨立思考的終身學習者。
美國注重因人施教,推崇個性化的教學。俗話說,世界上沒有一片樹葉是相同的。每個活生生的學生,在天賦、能力、興趣、特長、性格…… 自然也會存在著千差萬別,保持一致的後果,不言而喻。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鑑。即使我們一時做不到,但為人父母、老師,有了這樣清晰的理念,就不會再將分數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尺。而是更注重觀察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何在?正確引導,區別對待。 該書展示了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的不同—— 美國教育的人性化,對學生細緻嚴格的管理,課上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縱觀全書,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與思考。
第一:作者在中美兩國都擁有十多年中國小教育教學經驗。這種長期的一線教學經歷和東西。方的文化體驗,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夠帶領我們深入課堂和教學內部,見微知著;另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夠運用比較的視野觀察和分析各種教育教學問題,從而啟發我們認識「 真實的美國教育」 。
第二:美國教育鼓勵提倡批判性思維,老師鼓勵學生挑戰老師,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為課堂內容爭論,但切忌語言粗魯,不顧及別人感受,甚至惡語相向,人身攻擊,主張各方心平氣和,彼此尊重,以理服人。為師不尊,為生不敬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美國學校有較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有和諧民主的社會緊密相連的,民主社會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法律健全的制度使得公民有秩序,守紀律,敬重上級,善待下級。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老師都可能是影響一個孩子一生的人,只有當我們的學生以尊敬老師為榮,我們的老師以服務學生關愛學生為責,我們才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係,也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公民。
第三:家長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沒有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將會給其未來的發展造成障礙,給別人帶來諸多困擾。經常聽家長說小孩非常淘氣,總是不明白哪些是自己該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該做的。比如會經常不經家長的允許,把東西亂扔。即使教訓多次,可是收效甚微。現在的家長都注重孩子個性發展,卻忽視了規則意識的培養。而缺乏規則意識,會給一個人帶來許多負面效應,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工作、生活,甚至影響一生的幸福。每個家庭最好要制定家庭規則。這個規則只有在家長也遵守的情況下,小孩才會如實遵守。比如說衛生習慣。如果家長有飯前飯後洗手的習慣,那麼學生耳濡目染自覺會形成。
三、從小培養愛讀書的習慣。
在國小,不管哪個年級,老師每天都會大聲講故事給學生聽,低年級小朋友聽短故事,高年級學生聽老師讀章回書籍,每天讀一到兩章。美國學校對閱讀教學從理論到實踐都非常系統化,不斷有好的方法被研究開發出來,推廣到學校中,學區自主選擇他們偏愛的某個或某些方法。美國大學大多數教育系的教授都是當過國小或中學老師的,所以無論是他們的書籍還是教學研究和主持報告,都不會是空洞單調的理論,而是非常形象生動,有理有據。他們往往告訴老師他們的方法之所以可行的理論依據,研究統計結果數據,然後演示具體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這不僅僅是閱讀教學,所有的教學研討和教學培訓活動都是如此。比如閱讀課教學研討,他們會用一些具體的閱讀書籍示範,讓老師們當場實踐練習所介紹的教學方法,每次這樣的教學活動,老師不僅能學到活生生的可用於課堂的教學方法技能,還能每次帶回許多寶貴的資料、講義、卡片、書籍等是一種樂趣,學生在課上完成作業之餘可以有「 讀閒書時間」 。
縱觀我國的素質教育,動輒把什麼處罰都與體罰、變相體罰聯繫起來,這樣讓教師在對學生行為紀律問題上誠惶誠恐,舉步為艱,使學校的規範教育大打折扣。本來獨生子女就很嬌慣,在學校就像一棵樹苗,彎的要讓它直,長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現在我們好像找不到讓它直起來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師不再敢管,學校只怕出事,家長動不動就把學校告到有關部門或者新聞媒體,無奈之下,只有讓它繼續彎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 六大解放」 。即解放孩子的雙手、大腦、眼睛、嘴巴、時間、空間,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馳騁疆場的千里馬,而不是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墨守成規的「 小綿羊」 。而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說的,「 它就像種子一樣,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
只有為學生們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從小、從嚴要求的行為規範,和諧、高質量的學校教育,才會有一個文明的社會,才會培養出彬彬有禮,高素質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群體。
零距離美國課堂讀後感(二)
讀了王文的《零距離美國課堂》,我常常想到中國的國小教育,想到那些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些沉重的課程、繁多的作業、嚴格的考試……它讓人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著它的意志,把它視為一種改變命運的出路。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有著自身的輝煌,但是面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信息社會,面對明天的世界,我們又該怎樣審視這種孕育了我們自身的文明呢?
總的來說這一本書寫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個普通人一樣讓人覺得親切,作者既是一個母親又是一個教育家,以自己兒子的學習經歷、自己在美國當資格執照教師的經歷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鮮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印象中,美國教育崇尚個性發展,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約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發展,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理解。王文在書中寫到:在美國學校里,學生一進校門,人手一冊校規,學校的規章制度一條條的都紀錄的非常詳細,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沒商量的」的「天條」。學生違反了哪一條,自己對號入坐,該受什麼處罰,就會受到什麼處罰,學生心裡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規則意識。例如教師發現學生上課不守紀律,第一次,教師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鐘;第三次,教師打電話通知家長,放學半小時才允許回家。這就意味著將乘不到校車,必須由家長來接。美國由此流行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打電話。而美國家長對學校的懲罰措施也見怪不怪,並十分理解。
縱觀我國的素質教育,動輒把什麼處罰都與體罰、變相體罰聯繫起來,這樣讓教師在對學生行為紀律問題上誠惶誠恐,舉步為艱,使學校的規範教育大打折扣。本來獨生子女就很嬌慣,在學校就像一棵樹苗,彎的要讓它直,長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現在我們好像找不到讓它直起來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師不再敢管,學校只怕出事,家長動不動就把學校告到有關部門或者新聞媒體,無奈之下,只有讓它繼續彎著。
美國學校的懲罰制度,允許孩子在走向社會之前有犯錯誤的經歷,有了這種「自己教育自己」的經歷,才可在將來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因此,科學有效的懲戒應當被看作是一種真正為學生負責,全面體現學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學校非常看重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提倡尊重每個孩子的性格、習慣、喜好,鼓勵孩子的一切想像和創造能力。這與我們中國的教育大不一樣,我們中國,從孩子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個公認的標準放置在孩子眼前,讓孩子們死記硬背,千差萬異的孩子都要按照這個標準被剪裁、被馴化。美國教育部門規定,中國小教育中,語文、數學、科學、地理、歷史、外語和藝術七門功課為主課,各學校執行統一的教育大綱,學生畢業時通過考試檢驗學習情況。作為一個國家的教育,他們也是有一個統一的原則標準的。但是,這個統一的教育大綱,實施起來卻又十分靈活。美國並沒有為七門主課編寫全國統一教材,他們的中國小的教材一般都是由專門公司編寫的,市場上同樣一門課程會有各種版本的教材供學校及教師選擇。這就使學生和教師都贏得了自由的空間:哪種教材更適應孩子的特點,同時也更適合教師的發揮,就去選擇它。
美國中國小的其他輔課更是由各學校甚至教師自行決定其內容、教材和教學方法,課程的原則只有一個:貼近生活,務求實用。美國中國小會為孩子們開設園藝、電腦、駕駛、縫紉、烹飪、木工、機械、攝影、繪畫、樂器等豐富多彩的實用專業課程。這些課程通過對孩子實行各種基礎的技術培訓,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們了解什麼是生活,什麼是謀生,讓孩子們知道怎麼去生活,怎麼去謀生的一般知識,也從中激發學生對大千世界、對千行百業的興趣。
美國沒有統一的大學升學考試,學生高中畢業升入大學時只需參加一個「學業能力考試」,這項測驗主要是考核學生的數學和語文水平。在一年中,學生可參加幾次這樣的考試,哪一次的成績最好,就以哪一次的成績為準,從而避免了一考定終身的偶然性。大學在錄取學生時,除了看「學業能力考試」的成績以外,主要看學生平日各學科成績,看學生的品行、興趣愛好、特長、個人自傳、老師推薦信以及參加社區服務的情況,這時他們看重的是一個孩子的全面素質,並不是一次考試的成績。如果美國大學像我們這樣「一考定終身」,美國的中國小教育也不會有現在這種自由開放的景觀了。
書中讓我覺得感觸最深的是王文老師在對「創造性能不能教」這個問題的闡述。以前我總認為創造性是可以教的,主要是看教師怎麼教,怎麼引導。讀了《零距離美國課堂》後我茅塞頓開: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我們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動腦筋營造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雙手、大腦、眼睛、嘴巴、時間、空間,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馳騁疆場的千里馬,而不是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墨守成規的「小綿羊」。而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說的,「它就像種子一樣,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
零距離美國課堂讀後感(三)
閒暇之餘,閱讀了《零距離美國課堂》一書,感觸頗深,啟發深刻。但作為一名教師,根據我國教育的現狀。我會更理性地、客觀地從兩面性上來看待美國的教育。下面就把我的一點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近幾年來,看著周圍有不少人不斷送孩子的去國外留學,心中好是羨慕,自己也想送孩子逃離學習的苦海。印象中,美國教育崇尚個性發展,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約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發展,而且美國是小班制教學。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理解。
一、嚴格的校規約束著學生。
美國是個高度發達的民主社會,提倡自由平等,個性自由,言論自由,但是同時美國是高度法治的社會,注重秩序,守規矩,文明規範,在公共場所享受個性自由的同時要尊重別人,不能妨礙別人的利益,在工作場所要尊重權威,服從上級。學校也一樣,同樣有有師道尊嚴這一說。美國學校對小學生各種行為規範約束,美國的老師看來都很和藹,國小老師更是如媽媽一樣,同孩子們相處親密融洽,但是在課堂管理上老師卻是非常嚴格,和中國老師傳統的嚴肅板著臉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是,美國老師會用很自然充滿愛意的動作表情,親切的態度,很溫和的語氣告訴孩子老師對他們的期望要求,讓孩子們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容許的,是要受到懲處的,語調不高但是有威懾力。哪些是小學生讓老師不能容許的行為呢?首先老師說的話學生就得服從,禮貌用語除了謝謝,對不起,還有就是回答老師時要記得說「是的,女士」,「是的,先生」,老師的話就是聖旨,容不得置疑,小小年紀在學校學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必須尊重老師,同老師頂嘴,爭辯,老師的話三番五次不聽是要送校長室的,美國的小學生從小就有尊重權威的概念。沒有老師會容忍學生的粗言穢語,對自己一點點的不敬,不服老師管教,同老師頂撞,言語衝突,被視為對老師態度粗魯,不敬重,是會受到小則通告家長,課後或周末禁閉,大到校內停課禁閉,如言語含有威脅老師,恐嚇老師的話是會送工讀學校的。作者王文在書中寫到:在美國學校里,學生一進校門,人手一冊校規,學校的規章制度一條條的都紀錄的非常詳細,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沒商量的」的「天條」。學生違反了哪一條,自己對號入坐,該受什麼處罰,就會受到什麼處罰,學生心裡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規則意識。例如教師發現學生上課不守紀律,第一次,教師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鐘;第三次,教師打電話通知家長,放學半小時才允許回家。這就意味著將乘不到校車,必須由家長來接。美國由此流行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打電話。而美國家長對學校的懲罰措施也見怪不怪,並十分理解。
二、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公民,培養獨立思考的終身學習者。
美國注重因人施教,推崇個性化的教學。俗話說,世界上沒有一片樹葉是相同的。每個活生生的學生,在天賦、能力、興趣、特長、性格……自然也會存在著千差萬別,保持一致的後果,不言而喻。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鑑。即使我們一時做不到,但為人父母、老師,有了這樣清晰的理念,就不會再將分數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尺。而是更注重觀察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何在?正確引導,區別對待。該書展示了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的不同——美國教育的人性化,對學生細緻嚴格的管理,課上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縱觀全書,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與思考。
第一:作者在中美兩國都擁有十多年中國小教育教學經驗。這種長期的一線教學經歷和東西。方的文化體驗,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夠帶領我們深入課堂和教學內部,見微知著;另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夠運用比較的視野觀察和分析各種教育教學問題,從而啟發我們認識「真實的美國教育」。
第二:美國教育鼓勵提倡批判性思維,老師鼓勵學生挑戰老師,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為課堂內容爭論,但切忌語言粗魯,不顧及別人感受,甚至惡語相向,人身攻擊,主張各方心平氣和,彼此尊重,以理服人。為師不尊,為生不敬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美國學校有較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有和諧民主的社會緊密相連的,民主社會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法律健全的制度使得公民有秩序,守紀律,敬重上級,善待下級。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老師都可能是影響一個孩子一生的人,只有當我們的學生以尊敬老師為榮,我們的老師以服務學生關愛學生為責,我們才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係,也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公民。
第三:家長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沒有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將會給其未來的發展造成障礙,給別人帶來諸多困擾。經常聽家長說小孩非常淘氣,總是不明白哪些是自己該做的事情,哪些是不該做的。比如會經常不經家長的允許,把東西亂扔。即使教訓多次,可是收效甚微。現在的家長都注重孩子個性發展,卻忽視了規則意識的培養。而缺乏規則意識,會給一個人帶來許多負面效應,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工作、生活,甚至影響一生的幸福。每個家庭最好要制定家庭規則。這個規則只有在家長也遵守的情況下,小孩才會如實遵守。比如說衛生習慣。如果家長有飯前飯後洗手的習慣,那麼學生耳濡目染自覺會形成。
三、從小培養愛讀書的習慣。
在國小,不管哪個年級,老師每天都會大聲講故事給學生聽,低年級小朋友聽短故事,高年級學生聽老師讀章回書籍,每天讀一到兩章。美國學校對閱讀教學從理論到實踐都非常系統化,不斷有好的方法被研究開發出來,推廣到學校中,學區自主選擇他們偏愛的某個或某些方法。美國大學大多數教育系的教授都是當過國小或中學老師的,所以無論是他們的書籍還是教學研究和主持報告,都不會是空洞單調的理論,而是非常形象生動,有理有據。他們往往告訴老師他們的方法之所以可行的理論依據,研究統計結果數據,然後演示具體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這不僅僅是閱讀教學,所有的教學研討和教學培訓活動都是如此。比如閱讀課教學研討,他們會用一些具體的閱讀書籍示範,讓老師們當場實踐練習所介紹的教學方法,每次這樣的教學活動,老師不僅能學到活生生的可用於課堂的教學方法技能,還能每次帶回許多寶貴的資料、講義、卡片、書籍等是一種樂趣,學生在課上完成作業之餘可以有「讀閒書時間」。
縱觀我國的素質教育,動輒把什麼處罰都與體罰、變相體罰聯繫起來,這樣讓教師在對學生行為紀律問題上誠惶誠恐,舉步為艱,使學校的規範教育大打折扣。本來獨生子女就很嬌慣,在學校就像一棵樹苗,彎的要讓它直,長大了才能成材。可是現在我們好像找不到讓它直起來的有效管理方法,老師不再敢管,學校只怕出事,家長動不動就把學校告到有關部門或者新聞媒體,無奈之下,只有讓它繼續彎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雙手、大腦、眼睛、嘴巴、時間、空間,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馳騁疆場的千里馬,而不是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墨守成規的「小綿羊」。而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正如王文所說的,「它就像種子一樣,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
只有為學生們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從小、從嚴要求的行為規範,和諧、高質量的學校教育,才會有一個文明的社會,才會培養出彬彬有禮,高素質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