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聽風暴影評(一)
曾經有一段時間,一直分不清《竊聽風暴》和《竊聽風雲》,看過了《竊聽風雲》之後,就一直很疑惑:這就是那部傳說中的好電影?後來,才猛然發現,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不過如果要說香港的《竊聽風雲》裡借用了諸多的《竊聽風暴》的料,我還是相信的。
柏林圍牆倒塌已經二十年了,作為冷戰結束和社會主義陣營瓦解的一個標誌,這是上個世紀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二戰後的德國,被蘇聯和美國分別占據,於是就形成了東德和西德,冷戰之後,為了防止人從東德逃往自由的西方世界,柏林圍牆開始修建。一堵牆的兩面,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東德為了控制國家,採取了許多十分嚴厲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秘密警察的設立。
秘密警察的誓詞裡說他們就是這個國家的利劍和盾牌。秘密警察成了整個國家最恐懼和神秘的職務,整個東德在冷戰時期,大概有近十萬正式的秘密警察,除此之外,還有給這些秘密警察提供線索的線人十八萬。可以說當時全國的人民的生活的一絲一毫,幾乎都逃不過秘密警察的掌控,一旦一句話說錯,一件事做錯,馬上就會被帶走處以懲罰。行人不敢相顧於道路,姻親亦難以相認相信。
電影就是通過很小的一個側面講述了這段特殊的歷史,以及在這黑暗時代裡一絲溫暖的人性。
衛斯勒是東德安全部的一名官員,作為國家的利劍和盾牌,多年來一直奮戰在前線,不僅審訊了許多的「問題」人物,挖掘了無數有用情報,自己更是親自培育了無數優秀的秘密警察。這是一個十分內斂和深沉的人,平時穿著十分低調普通,面無表情,獨來獨往,幾乎沒有多少人了解他,也幾乎沒有什麼朋友與人際關係。
影片的另一個譯名叫做《別人的生活》,我覺得這很好的描述了衛斯勒的日常生活,是的,他幾乎把他所有的時光都花在了監聽別人的生活上,無數人的隱私就這樣被他聽取、記錄,日復一日,毫無表情。
為了國內的民主和藝術的自由,國內的許多藝術家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便利條件,積極與這種腐朽的制度抗爭。於是,藝術家幾乎都成為了重點監控和整治的對象。許多藝術家自殺了,許多藝術家創作的熱情枯竭了,還有許多則沉默了。
德萊曼也許是東德唯一一個倖存的既備受統治者青睞又能在西方擁有較高聲望的藝術家了,可是一次演出,衛斯勒敏銳的覺察到這個人民藝術家其實也有問題,獲得上司的支持後,他開始監聽德萊曼。但是,長期的監聽,他卻慢慢沉浸到了德萊曼的藝術世界中,完全被其感染了。於是,當德萊曼真正開始「鋌而走險」違法的時候,衛斯勒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是自己宣誓效忠的黨國,另一方面是引起自己內心共鳴的藝術。但是一次次,他都最終選擇幫助這個藝術家,一次次在危機中默默的解救了德萊曼一家……
影片雖然超過了兩個小時,劇情看起來也十分平和,波瀾不驚,但是卻一點也不拖沓和無聊,舒緩與緊張顯得十分張弛有度,人物的性格和內心的刻畫十分出色,很容易就讓人進入了衛斯勒等一系列人物的內心之中,隨著他們孤獨、無奈、喜悅與焦慮。
衛斯勒是一個怎樣的人?作為全片的主角,他和好萊塢的電影男主角太不一樣了,幾乎沒有什麼表情變化,動作和衣著乃至外貌都太平凡太低調了。
首先,他很孤獨,這一點是十分確定的。他與外人沒有什麼情感上的交流,獨居,唯一一次表現他與妓女的私生活時,他似乎有點忘情的說:請你再呆一會兒,妓女推辭道自己還有別的人要去,下次預約的時候記得時間買長一點。這個人,幾乎一門心思的把時間花在了別人的生活里,沒有什麼私人生活的空間與時間,還有一個鏡頭十分耐人尋味,在家中,他一步步的跺到桌子面前,盯著桌子看了一會,然後再轉身離開,導演不會平白無故的來這麼一個無聊的鏡頭的,這正好體現了衛斯勒的那種空虛,當沒有工作時的不知所措,過去他精研技藝,所以圈內的人都知道其審訊的手段十分高明,此刻卻已經沒有什麼可研究和耗費的了,所以,最後他才會陷入藝術的世界裡,才會在那裡找到靈魂與內心的歸宿。
他是善還是惡?過去他害了不少人,但是,卻不像其他人一樣以此為樂,我想,他只是敬業,然後是痳木,天然的冷酷很好的過濾了不安。但是,當他偷走作家的詩集並沉浸進去,眼裡第一次流露出歡樂,當他聽作家彈奏貝多芬時淚流滿面,「聽悲愴交響曲會流淚的人絕不是一個壞人」,誠然,他內心開始軟化,被堅冰封閉的人性慢慢開始復甦。我真的十分佩服這個演員,雖然影片裡主角的表情確實沒有多少變化,但是我們還是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內心的起伏變化和掙扎。他的眼神,以及極為細微的嘴角等面部表情的微調,傳神的演繹了衛斯勒的人性復甦的過程。隨著劇情的深入和事件的推進,他的眼神逐漸柔和和有光澤了。他開始做好事,雖然總是戰戰兢兢,但是,他真的改變了。
德萊曼的人生是豐富的,作為思想的先鋒,藝術家總是超越常人去捕捉那些社會和人們的情感。但是,他不是完美的,雖然他並未做什麼錯事,但是他開始卻表現的懦弱和迴避,與其他藝術家堅定的藝術追求不一樣,他巧妙而謹慎的在藝術與政治間保持了平衡,得過且過。有一句話曾經暴露過他的心聲:我也想改變,但是不可能。自己最敬重的導演的自殺,深深的打擊了他,自己的妻子受到部長的騷擾,重重的刺激了他。導演死前送給他了一本書《獻給好人的樂章》,言外之意就是縮頭烏龜並不是一個正直的人所為。所以他才鼓起勇氣,冒著極大的風險開始寫那篇披露東德自殺情況的文章。
主人公並不總是高大全的,並不總是那麼完美的,他也是凡人,也會害怕,也會懦弱和退縮,但是,最終,他並不會渾渾噩噩一路走到黑,而是能夠在迷途中找到方向,高尚起來,這就是電影中所刻畫的人物,真實飽滿,貼近生活。這也讓人想起了《鋼琴師》裡的主人公,也是一樣的,軟弱善良,但這恰恰代表了一種平凡的偉大。
德萊曼的妻子也一樣,事業和家庭間不斷搖擺,既希望依靠部長的「照顧」,又不願背離丈夫。既害怕安全部的折磨而出賣丈夫,又不願辜負丈夫的深情厚意,所以,最終,只有以死謝罪。她的死是全戲的高潮,各種衝突和矛盾都在這裡激化和爆發了,衛斯勒和德萊曼一家,衛斯勒和上司,上司和德萊曼一家,背叛、保護、報復、忠貞……
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再現了那一段扭曲的歷史,就像《霸王別姬》裡面通過徒弟出賣師傅,至交出賣朋友的那場戲表現文革的荒謬一樣,這裡也是通過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和人性的糾葛展現出東柏林的舊貌。
影片的結局十分平淡和深遠,曾經的拆信人變成了如今的送信人。當秘密檔案解封的時候,自以為自己沒有被監聽過的德萊曼猛然發現自己曾經是監聽重點,可是卻被一個叫做HGWXX/7的人給秘密的保護了。找到了這個送信人HGWXX/7,他本想衝上前去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但是卻止住了。許多人疑惑他為何沒有當面道謝,不符合人之常情啊。但是,花了兩年的時間,德萊曼寫了新書《獻給好人的樂章》獻給HGWXX/7,既是對逝去導演的追念,更多的是對衛斯勒的無言的重謝。你曾經默默保護我,現在我也這樣回報你,我們都默默的關心著對方,語言早已成為多餘的東西了,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許就是這樣的意境了。千言萬語,都在這部書裡,我們可以想像,衛斯勒還會沉浸在這本書美好的意境裡,是的,這份禮物,勝過一切。
曾經的德,也許是世界上最缺乏安全感的地方,電話有人監聽,信件有人拆閱,私生活一覽無餘,記得衛斯勒的助手特別喜歡監聽藝術家的夜生活,只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情趣在兩性的歡娛上。一句話,一個舉止都可能斷送你的人生,空氣里都瀰漫著不安和恐懼。安全部想出了無數方法來對付自己的人民,尤其對待藝術家,寫了厚厚一大本書,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分類與對付方法,無數人的天賦就這樣夭折在了他們手裡。作為統治階級的當權者,卻無約束的縱容自己的欲望,可以在車裡當著司機的面毫不顧忌的強暴藝術家,可以在改朝換代之後搖身一變就再度享盡富貴。而曾經的走狗們,則成了替罪羊,沒有翻身的希望了。
再蒼涼黑暗的歷史裡,也會有真情真心存在,你可以不相信,但是你不能否定。藝術則是沒有國界的,只要有人,就會有藝術,人人心中都有美,只是,你追求了麼?
竊聽風暴影評(二)
這是一部反映前民主德國時期發生的故事的影片。在那段時期,**無孔不入的監視著人民的一舉一動。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編號為XX/7的特工,他接到的任務是監聽一個名叫德雷曼的劇作家的生活。就這樣,威茨格爾硬生生的介入到德雷曼和著名演員妻子的幸福生活中去。雖然德雷曼確實有背叛國家的舉動,但故事的結局並不是他受到了嚴重的制裁,相反,威茨格爾因為在監聽的過程中被他們的真情感動而暗中保護他們,但最後卻落得一個非常悲慘的下場。多年以後,當德雷曼終於得知事情的真相以後,用一個劇作家特有的方式向威茨格爾表示了感謝。整個影片充斥著人性的崇高與異化、情感與理智的碰撞、責任與道義的的衝突等許多複雜的主題。很多的場景都非常值得我們玩味,這也是為什麼我對這部剛剛看過的電影產生濃厚的興趣的原因,我甚至放棄了一直以來很喜歡的《美麗人生》轉而寫這部影片的影評。
德國是一個對本民族的歷史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國家,從它對二戰的懺悔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而電影就是這種反思精神的一個重要載體,像《史達林格勒之戰》就真實的刻畫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兩德統一之後,許多導演也將目光對準了民主德國時期的社會狀態和人民的生活。本片的導演就借《竊聽風暴》這樣一部影片來表現了人性的反思與良知的叩問。
從德國的民族文化來看,德意志民族十分注重民族成員個體的義務與責任。隨著社會主義在您駐德國的確立,以國家和集體為重心的思想觀念也被確立。為了捍衛國家的利益,一切人性化的東西都被拋到一邊。在影片的開頭,一個小小的公民被拷問到將近崩潰,在工作人員的眼裡那也是正常的。僅僅因為一個學生的一句「有失人道」,威茨格爾便在他的姓名下面畫了叉。這個鏡頭很有意思,它從一個側面向觀眾交代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威茨格爾的恪守公職。當威茨格爾與一個幼童同坐電梯的時候,幼童發表了對安全局的不滿,威茨格爾的第一反應就是問他的名字,但當他意識到對方只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才轉移了話題。威茨格爾的這種表現應該是潛意識的,對持異己言論者的約束在他們的腦海中已成慣性思維。
在這樣一種壓抑的氣氛中,很多藝術家的私人空間被植入了竊聽的監控。德雷曼身上的強烈個性無疑會受到更多的關注並被貼上反動的標籤。威茨格爾帶著所謂的國家的使命開始了對德雷曼一家的監聽。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使他對自己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懷疑,威茨格爾和德雷曼在同一天知道了瑪麗亞被文藝部長占有的事實。在目睹了這一切之後,威茨格爾在對文藝部長的人品產生懷疑以外,也勢必會對他所服從的行動本身的正義性產生懷疑。在這之前,威茨格爾並沒有介入到他們倆的生活中去,只是客觀地記錄他們的一舉一動。當他為兩人的愛情所打動的時候,人性的崇高和神聖召喚著威茨格爾擺脫了原有的政治角色的束縛,甚至大膽的走到瑪麗亞的面前勸她無需服從文藝部長的意志。此外,德雷曼的詩句也叩問著威茨格爾的良知,「每一天都是藍色的,年輕挺拔的樹向上伸展著,就像愛情一樣茂盛生長,我們頭頂著美麗乾淨的天空,一朵雲慢慢移動著,它是那樣的潔白無瑕,而只要你從心底相信,它就會一直在你身邊。」詩意化的文字背後折射出作者純淨的心靈世界。與此對比的是威茨格爾的上級領導的言論。當威茨格爾竊聽到德雷曼私藏打字機後,他迫於義務與責任的的驅動來到上級的辦公室,想要向他匯報時卻聽到領導的無知言論和一心想要立功升值的自私想法。正是德雷曼的純潔品格與文藝部長等人骯髒的行為的差異使威茨格爾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懷疑並最終脫離了自己的本職。
與威茨格爾的身份轉變相對應,德雷曼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如果說文藝部長對妻子的占有這件事對他的影響還僅僅停留在個人感情層面的話,那麼好友艾斯卡的自殺促使他對自己一直儘量適應的**體制產生了質疑並最終改變了創作方向。
在這部影片中,「愛」、「感動」、「拯救」這些能夠直達觀眾心扉的感情力量是片除了情節以外的另一個亮點。
導演沒有按照常理,在表現感動或者震撼的時候付諸大段的極富感染力的感情宣洩,而是反其道行之。他是通過間接的、含蓄的形式傳達出來的。當德雷曼知道瑪麗亞與文藝部長發生關係之後,他並沒有暴跳如雷或痛哭流涕等表現,而是陷入了沉思當中。晚上他們的對白只有兩句,當他進入臥室之後,輕聲問「你睡了嗎?」瑪麗亞說「你能抱著我嗎?」德雷曼輕輕的抱住了妻子。這種寂靜潛藏的情緒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接下來是威茨格爾在竊聽室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的鏡頭,這不僅僅是威茨格爾此時的心情,也是觀眾的心情。在德雷曼勸妻子不要去與文藝部長約會的時候,兩人的對話也以平靜而又理智的對白表現出來。在低婉的音樂聲中,他們將本應該抒發出來的情緒都壓抑住。他們談話的語氣是冷靜的,但是我們能明顯感受這種冷靜背後的無奈、痛苦與內心的掙扎,情緒上的「冷」傳達給觀眾的卻是一種叩擊心靈的震撼。
情節發展到末尾部分,深愛著丈夫的瑪麗亞最終還是不堪種種壓力而出賣了自己的丈夫。她與威茨格爾的良知反差,這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德雷曼的「敵人」在保護著他,他深愛的人、信任的人卻把他推向死亡的邊緣。但她真的是那麼的邪惡嗎?從出賣自己,到出賣別人,你可以說她不夠勇敢和堅定,但不該褻瀆其靈魂原本的純潔和堅韌。死亡,是一種最無望的告別。在那一瞬的碰撞和迷亂里,她迷失了自我,變成殘酷的社會的中的一個無助的受害者。
從敘事層面來看,伴隨著竊聽任務的解除,故事中最有懸念的段落已經結束,但真正的思想層面的高潮部分到影片結束才逐漸凸顯出來。儘管影片的故事始終圍繞著竊聽展開,德雷曼作為被竊聽的對象卻始終不知情。所以,在他從文藝部長口中得知自己以前被長時間監聽的事實後,其震撼性是難以言喻的。通過德雷曼在檔案館翻看資料,觀眾得知威茨格爾對德雷曼批判社會時政的行為都作了善意的改造。威茨格爾所做的這些都只是出於自己的良心,不求任何回報,甚至求助的對象可能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但是作為觀眾,其實從內心是希望德雷曼能夠發現這一點的。我們在看這一部分的時候也再次為威茨格爾人性中的閃光點所感動折服。
在德雷曼知道真相後,他沒有直接表達他的感謝,而是採用一種間接而又深刻的方式,也是一個劇作家特有的方式。影片這種寓熱於冷的表現手法表現出的是一種靜穆的、崇高的感情共鳴。威茨格爾的善舉只有德雷曼知道,而德雷曼的感謝也只有威茨格爾能體會得到。而觀眾則對這段拯救與感恩,並見證德國的歷史的故事有全局的了解,在這裡,觀眾、威茨格爾、德雷曼的心靈是相通的。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希望更多的人能來共同欣賞。
竊聽風暴影評(三)
「我發現,秘密警察是一群把內心情感上了鎖的人。他們變成只講究原則的人,感情元素整個被排除、被封存起來。而這其實就是列寧所表現的:他害怕他的感情會壞了他對原則的追求。」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故事是從一個西德的秘密警察史塔西(STASI)軍官開始的,片頭是個精彩的小故事,竊聽者魏斯勒,代號:XX/7是隸屬國安部門的工作人員,他用精神逼供錄音進行授課。錄音中,被審者從開始的否認到反覆審訊最終的人格精神崩潰並認罪為止的全過程歷歷在目。其間,有學員對審訊的合法性提出疑問。他嚴詞解釋的同時在名冊上勾去了學生的姓名。短短几分鐘的鏡頭,魏斯勒XX/7在精幹的業務能力和冷靜清晰的性格特點已經表露無遺。
被竊聽者是一個國家級文藝工作者——德雷曼,他是位著名的東德作家和眾多國家領袖關係甚好,妻子西蘭德是位舞台劇演員。德雷曼態度溫和、奉公守法,和許多人一樣,對於不合理的社會有著出奇的忍耐力與適應能力。他從不大聲反抗,對於政府加之他人的迫害,寧願選擇沉默,有時甚至還會為自己的明哲保身沾沾自喜。他本身不是激進者,但卻是對人性的保護者,因而妨礙了政治。在言論喪失自由的情況中,文人蘊藏的自由力量被政府視為異端。作家周邊的朋友都在形勢中或激進或壓抑。作家的妻子是國家級演員,為了保護丈夫被文化部長所掌控,而這一信息被竊聽者巧妙的傳達給了作家。竊聽者被要求掌握作家犯罪的相關證據,但在不斷進行的竊聽活動中,竊聽者了解並接受了被竊聽者的思想。作家與妻子之間的愛情與爭執、秘密與謊言,捲起了層層波瀾。而竊聽者通過與作家妻子間的談話,使得作家夫妻重歸於好,並且在之後的一次竊聽中隱瞞保護作家犯罪的事實。在政治高壓下,作家逐漸不堪忍受政局的壓迫,將新聞秘密投遞到西德,引起巨大的反響。事件發生後,安全局用盡手段,嚴密搜查和層層打壓,作家妻子終於忍受不住巨大的壓力,出賣了關鍵的證據信息。關鍵證物被發現的一刻,作家將懷疑指向了妻子,妻子也因為心中愧疚而自殺,竊聽者則巧妙的幫助作家避開了劫難。最終作家得以生存而得到了最終的言論自由,而竊聽者則因為不能獲取信任被放逐到信房拆信,以此終老。影片結尾相,作家通過塵封的檔案,找到了竊聽者。咫尺之搖卻不便相認,他寫了一部小說來感謝自己的救命恩人。而竊聽者,從最初站在講台上的陰狠挺拔,到最終街頭上的佝僂萎靡,讓我們見證了一個時代對一個人的變遷。劇尾,作家寫了本書《獻給好人的奏鳴曲》,當魏斯勒準備買下回答年輕的售貨員時說:這本書我不送人,是送給自己的。
《竊聽風暴》是2006年德國最成功的電影,在羅拉獎評選中獲得十一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編劇等七個重要獎項。劇本繼承了德國戲劇結構嚴謹、節奏從容的傳統,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和影片主題有條不紊地層層推進,逐漸顯露出政治懸念片和人性劇情片的氣質。影片真實營造出八十年代東德城市空蕩、灰暗的視覺基調,畫面風格是德國式的簡潔,和諧,克制。攝影,配樂,剪輯等技術環節體現著一種毫無炫技感的高水準,看片時你幾乎感覺不到技巧的存在,只感受到這些技巧所達到的效果。
影片中的竊聽者和被竊聽者,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但並不缺乏心靈的溝通和聯繫,影片用非常克制的手法,不溫不火的描繪了三個人隱秘而又脆弱的心靈世界,整個過程中矛盾不斷懸念迭起,但都被外部冷峻嚴肅的氣氛控制的恰到好處,一切都深深地隱藏著,通篇幾乎沒有激烈的情緒表達。作家在發現妻子的秘密和妻子爭論的時候,說話也同樣平靜和克制。只有女演員自殺的一剎那,才看到竊聽者有慌亂急切的表達,也正是那一刻,竊聽者脆弱隱秘的心理才完整的暴露出來。
柏林的圍牆在一九六一年樹立起來,到一九八九年倒塌的二十八年光陰里,秘密警察最大宗的業務就是防範人民逃亡。其中有七萬五千人因為企圖逃亡而被監禁,八百零九人因為逃亡而喪生。大約七千五百名邊境警察「監守自逃」,三分之一成功逃走,不成功的三分之二被關進監牢。東德總共雇用了九萬名正式秘密警察和十七萬五千名秘密線民去管控一千七百萬人民——相比之下,希特勒只用了三萬名秘密警察監控整個德國。十七萬五千名線民,包括妻子監視丈夫,學生監視教授,兒女監視父母,情人相互監視。飾演魏斯樂入木三分的名演員穆荷自己,在兩德統一後去察看自己的「忠誠資料」,發現有長達六年的時間,每天向秘密警察報告他的言行舉止的,正是他自己的妻子。
柏林圍牆倒下前的東德民眾都是這樣。為了生存,還有是為了信念,他們自覺和不自覺,自願或者被迫過著監視別人,同時又被別人監視的生活。1961年柏林圍牆豎起,為的是防止東德民眾的叛逃,而結果在1989年到下之前,有七萬多人因為試圖逃跑而被收押。東德一千七百萬人口當中,有九萬多名的秘密警察和十七萬多的線人。就好像電影裡面,當柏林圍牆到下之後,劇作家無意之間發現,自己原來也是被竊聽的對象,於是他去翻查自己的檔案,高高的一堆,他驚訝的發現,原來當年正是自己的女朋友舉報了他的反抗行動。對於東德人來說,這是他們所要面對的真相,但是問題是,知道了這些真相之後,親人朋友之間又如何的相處和相對?這才是更加需要勇氣的事情。公開檔案,當年引發爭議,因為翻開檔案,看到舉報自己的人原來是自己的親人的時候,那種痛苦,難以想像。同樣,曾經舉報或者出賣過別人的人,當自己的作為被公開,那種負罪感同樣需要勇氣承擔。比起身死者,過往者記憶的折磨也許要更加痛苦。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本來很平靜的生活,因為個人理想和國家觀念的衝突,被折磨的支離破碎。專制統治是社會最黑暗最極端的部分,這樣的社會體制必然激起普遍的精神上的質疑和反抗。精神上為了自由的抗爭,比行為上的鬥爭更為廣泛和深刻。而從人和社會關係的意義層面上來看,作品反映得人物的個體屬性和其社會屬性間的衝突,在不同的角色中地位下又有所不同。在竊聽者身上,體現的是信奉的國家利益工作原則和人性情感之間的衝突,作為一個秘密警察,他同樣採用嚴酷的手段審訊,但是他是出於為了國家的信念,而非個人私慾。當他對命令的正確性產生懷疑的時候,犧牲了自己的前途來維護心中正義的的信仰。作家只是非常希望寫作,最初為了妻子和自己的安全,他選擇了沉默,而當他敬仰的藝術家以自殺抗爭同時他的妻子因為他而遭受屈辱的時候,作家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他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並開始實際行動的抗爭。作家身上,是知識分子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國家意識形態控制,專制統治和藝術自由理念之間的矛盾。在女演員的心裡,只有對藝術理想的追求,她不想參與政治也不參與丈夫的活動,只想完成好自己最後的演出,結果這樣的想法被殘酷冰冷的現實擊得粉碎,最終她自己也在矛盾和愧疚中走山了絕路,這是理想和現實的碰撞。和大多在政治變革中死去的人一樣,死去的大多都是無辜者,本想要明哲保身,最終卻還是難以身免。
實際上,對於這樣一部偉大的電影帶給人心靈的震撼,是任何簡單的評論所難以言述的。()我想所有看懂了電影的人,都會默默地為之感動。也許我們難沒有流淚,但那也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比流淚更沉痛。
所以東德人並不那麼願意去翻開自己的資料。在秘密警察的檔案里,是的,有太多的「真相」,但是知道「真相」,究竟會帶來幸福還是更深的痛苦?大多的電影對東德陰暗的歷史輕輕帶過,是不是因為,人們並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能承受痛苦?或者說,人們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去承受罪責?
社會走到今天,相信這樣的竊聽行為依然廣泛的存在,甚至提升到了更高的技術層面。國家行為無法深談,只是生活里到處充斥的攝像頭和監視器已經讓人觸目驚心,家庭隱私偷窺名人偷拍新聞更是層出不窮。這個社會裡有人缺乏關注,還有人得到了多餘的關注。不知道這樣的設施給人帶來的是更多的安全感還是不安感。就象影片裡國家的監聽本來是為了更穩定的社會思想,結果卻激起了全面的反抗。也許從另一種層面來看,這些監控設備和特工的竊聽有些殊途同歸,但我想能確定的一點是,隨著競爭的加強和全球化的進程,這個社會給個體人性帶來的衝擊已經越來越大,社會思想正在一點一店的蠶食和侵吞個人思想,社會給人的空間越來越狹窄,有著獨立信仰和自由精神的個體生存局面將愈加困難。國家禁錮自由的時候,我們可以走向另一個國家,而當不是國家禁錮而是社會文化禁錮的時候,我們又將何處去?再次慶幸我們處於一個寬容的時代,想到那些深愛著自己祖國卻被迫流走他鄉的遊子們,希望你們也能迎來歸來的一天。
文章最後要說明一個電影中沒有的情節:電影用了很多當初東德的機關大樓實地拍攝,但是監獄博物館的館長卻拒絕了導演拍攝的請求。原因?館長說,因為劇本不符合史實:整個東德歷史,像魏斯樂那樣「良心發現」的秘密警察,對不起,一個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