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2012影評

2012影評(一)

幾乎每一個人都應該曾幻想過這世界的毀滅,審判日的到來,幾乎每一個年輕人都希望體驗那災難所帶來的快感。恰恰艾默里奇則幾乎會用各種方式來詮釋毀滅與被毀滅,替觀眾進行發洩。發洩他們的不滿,發洩這現代社會的壓力,在爆炸中,在絕望中衝擊觀眾的視覺從而使他們迎來從未有過的滿足。

毫無疑問,《2012》是這樣一部電影,延續了導演一貫的風格,同樣延續了好萊塢商業片的傳統路數。

假如用《後天》和《2012》進行比較,我們能窺見到這兩部片子的許多相似之處。二者同樣描繪了在世界末日時的人性,邪惡,善良。無私,自私。同樣用大場面,巧妙的特技來奪得觀眾的眼球。用死亡滅絕的恐懼吊起觀者的胃口,然後在一片陽光中觀眾長吁一口氣,人類又獲得了重生。

少不了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少不了美式的國家榮譽感,更少不了以美國為中心為線索的故事架構。但不可置否,在《後天》成功的基礎上,艾默里奇在這幾點上加入了《後天》裡所沒有的心意,從而形成了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

影片一開始,導演就把危機下的世界呈現在了觀眾眼前。大雨滂沱,一艘在水坑中漂浮的玩具船被主角的車碾過。背景是雨水撒過的模糊,男孩支著傘看著自己的船被雨水吞沒(碾過),沒有一點表情。而後是到達地底的昏黃,與地殼不安的震動。導演經過幾個快速的鏡頭剪下,以及偏壓抑的色調。準確的把一種這世界的不安傳遞給了觀影人。同時,那被打翻的玩具船是否預示著電影而後的方舟也在觀眾心底留下一個問號。

影片的開頭少了《後天》前部過於拖沓的毛病,地球危機的解釋也是簡簡單單一帶而過,甚至只用了地底的沸水就相當清晰明了的傳達了這場災難嚴重性。

然後導演順其自然的將這故事的主線帶出。與《後天》無異的美國家庭進行自救的故事。雖說有點老調重彈,但我們注意細節的話將發現裡面的人物設計很有趣。男主人公是個十足的小人物,與之對立的俄羅斯人則是個百萬富翁。知道了解世界毀滅真相的是個瘋子,而希望人們死掉,騰出逃命飛船的居然是政府要員。導演用了許多許多對比,加深了觀眾對每一個人物的認識,在腦海中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後使電影都可以按照他們性格進行不同的升華。例如,在最後高傲自負的俄羅斯人將自己的兒子拋起扔上方舟,而自己卻因為失去重心墜入深淵。主角前妻的老公與主角從互相厭惡到相互欣賞,摒棄了互為情敵的芥蒂。

在導演的鏡頭下,英雄的所有特徵被淡化了,但他們的普通不代表著將他們置於危險中他們就真的不能擔負重任。不論從主角開車賓士於被摧毀的天地,還是他在水中放開關閉閘門,他們的普通在危機中爆發出了一種英雄所有的能量。

影片的過程敘事總是夾帶著時間的緊迫感,字幕不停的報著所處時間日期,無形中加劇了觀眾的緊張。而且危機爆發的漸進性,增加了故事在訴說時的懸念,就好比火山的噴發,不斷冒出輕煙然後是一次最後最大的爆發。

我想誰都會讚嘆這部電影的特技。近鏡頭時大地好比一層薄紙被上帝用手指捅了幾個窟窿,遠鏡頭時將人類文明至於其中,瞬間一切被摧毀消失。就好比上帝的大手撫平整個世界的凸凹,想要屠戮了一切生靈。從白宮到艾菲爾鐵塔,從黃石到印度,從加州到西藏。死亡在鏡頭裡只是個剎那,絕望似乎變成了一個加重語氣的符號。不論是從天而降的天火將大地擊的千瘡百孔的,不論是地震如何將世界撕扯出無數褶皺。

當然了,我想誰都不能忽視這部影片的一個有意思的事,最後的方舟是中國製造的,而影片的檔期恰恰處於正在恢復期的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不排除恭維中國的意思,作為商業片討好中國觀眾確實能為《2012》贏得不錯的票房成績。況且就現在的美國來說,是應該拿一部災難片來發洩發洩金融危機過後的心情了。

《2012》沒有刻意的去強調信仰,沒有刻意的去強調人類的責任,沒有愛情友情的濫做濫造,就影片的深度來說它只是一部強調親情的商業片,但沒有人懷疑他所流露出的藝術片的影子。從梵蒂岡教堂上帝的手與亞當被一條裂縫永遠分開,從遊蕩在大街的乞丐舉著末日已經來到的標語,再到象徵美國榮譽的方尖塔轟然倒塌。

人類是上帝的棄兒?人類的末日是被毀滅還是自我毀滅?國家形態是否重要?也許每個人看完後心中會蹦出個問題,也許問題不一樣,但導演的目的畢竟達到了,在末日來臨之時,你會想些什麼呢?

最後的結尾,不會出乎人們預料。關於毀滅的電影,人類最終還是勝了,三艘方舟駛向了光明未來。

影片的最後部分少了些許影片前部的精煉,有些拖沓耗費時間的嫌疑,而且最後的高潮明顯不及開頭,讓人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甚至在大船撞向珠峰時,有種在看《後天》續集的感覺,導演在不遺餘力的表現出大氣,但結尾得不合理時間過多,以及劇情情節的稍顯重複給此片帶來了些許缺點。

導演在故事敘述上不太嚴謹,有幾點前後矛盾的地方,例如本已經全球通信系統停止運行,黑人科學家仍能將電話打到印度。既然地球板塊移動,為何最後一幕的地球卻仍是原來樣子。飛機的引擎是如何壞的。

但不管怎樣,作為十一月上映的大製作影片來說還是不錯的,畢竟是一部能從視覺上能震撼你的電影。

2012影評(二)

儘管在敘事上頗為拖沓,《2012》還是依靠其過硬的特技效果震撼著每個觀影人的視覺。如果你能對那些宣揚美國「主旋律」信念的台詞選擇性迴避,並不深究本片到底是贊中國還是貶中國的話,你完全可以享受一道豐盛的大宴。如果地球真的有一天不得不面對自然極度惡劣的末日,人類究竟該如何應對?本片要表現的核心內容正在於此。

先說些好話,本片在特技效果上確實是可以笑傲全球了。影片中綜合了災難片曾經運用過的各種伎倆。地震、火山、海嘯、雪崩,這些在「《後天》製作組參與作品」里挑大樑的災難,在本片中一股腦全部傾倒而出,而且全部都是「加強版」。艾默里奇就是在證明,除了他之外任何災難片都只是從他那裡挖走了冰山一角而已。想看最正宗的災難場景,還是得等他的新片!你要是被邊角料嚇怕過,就別來電影院看《2012》!

本片有兩個段落最霸道:一個是主人公開著小破飛機在不斷倒塌的樓群間穿梭,一個是男主人公父親所在的遊輪被巨浪掀翻。前者將真人和災難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前段日子上映過的韓國災難片《海雲台》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真人和海嘯特技並沒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沒有辦法在特技鏡頭的震撼中加入一份緊張。本片的這段戲,可以說是集合了災難片的震撼和動作片的緊張,更能使觀眾為主人公的行動揪心。尤其是一個從飛機內向外看傾倒中的大廈的鏡頭。傾倒的大廈近在眼前,一個個小人或懸掛或掉落,不算「氣勢磅礴」,卻更衝擊眼球。後一個段落,一個超豪華、超巨大的遊艇就被海嘯掀起的巨浪硬生生給橫了過來。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裡面的人紛紛掉落。記得上次看到這麼「煮餃子」的鏡頭還是《鐵達尼號》呢!

本片一個最最最戲謔的地方,就是美國的總統放棄了乘坐方舟的機會,留在了國內。可笑的是,他不僅沒有為任何一個難民帶來救助,而且最後竟然被美國自己的大航母給壓扁了。身為總統,卻死在自己國家最自豪的戰略武器之下,這是否是艾默里奇不經意間露出了久違的不羈呢?還好本片的美國總統,順應了歐巴馬當選而啟用了黑人演員,如果艾默里奇找來一個布希的明星臉,那這一刻就真的成為極大的諷刺了。

本片在描述「人類文明何去何從?」這個主題上算是功過共存。不過這並不是影片或製作者的問題,而是一個真正讓人頭疼的問題,是一個永遠也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本片在這個主題上爭取「求全」。整個拯救計畫,既有政治家的策劃,也有商業人士的資助,又有科學家的確保,更有普通百姓的奉獻。而且在理性化的拯救計畫之外,還設計了男主人公等人的一路人馬,他們代表了非理性化的,感性的拯救。用一路人馬的自救成功,來緩解「只保存人類精英」這種不夠人權的行為帶給觀眾情感上的壓抑。畢竟,如果捫心自問,掏錢看《2012》的人有幾個能坦言自己是「必須」走進方舟的一員呢?

不同於《後天》裡的一對父子,本片描述了多路人馬,很有些多線敘事的樣子。不知道是不是從尹濟均的合作中學習了這種新的災難片人物塑造法。這幾路人馬代表了不同國家和不同階級,也是為了映襯「世界末日,人類文明的存留」這個大主題。通過這不同的幾路人馬,影片把政府應對策略和個人應對策略都做以展現,合二為一就成為了一場完整的末日求生大演習。從影片的完整性上看,這次演習非常成功。

美國的總統是黑人、最先預測災難的科學家是黑人、方舟的製造地是中國、紛繁召開多國首腦會議,都證明本片力圖擺脫「美國是災難核心,只有美國人能拯救世界」的好萊塢舊有形象。《2012》打著「世界末日」的旗號,自然要把全球都動員起來,一同抵抗災難。可惜總統和科學家的兩大段激情演講,仍舊是不折不扣的哈里森-福特味兒。深諳好萊塢精神污染之道的中國觀眾,照樣可以瞬間將其選擇性禁止掉。倒是義大利總理帶領人們祈禱的段落頗有新鮮感,因為義大利總理貝魯斯科尼也算是這些國家領導人里最娛樂的一個了。

最後談談關於本片的中國元素。影片上映前有很多類似託兒的人在發這方面的帖子,說本片中有很多中國元素,向中國的汶川地震致敬等等。看完影片,我真得覺得好慚愧。《2012》裡的中國形象,幾乎都是負面的。也許有些人並不能清晰的看出,但如果有人只是為了在「好萊塢大片」里聽到了國語而歡呼的話,我只能說這是可悲的。首先,在影片開始的八國峰會上,日本、俄羅斯、義大利和法國等國家領導人都有鏡頭掃過,唯獨沒有中國的!什麼意思?方舟都在中國造,決策會議竟然沒有中國參加?美國人還真把中國當工廠了是麼?光憑這一點,本片就該被打下十八層地獄去。其次,影片裡能看到那麼多說國語的中國面孔,可是這些人統統都是底層工作人員。別說方舟上的乘客了,連方舟上的工作人員都少見中國面孔。這能叫「很有中國元素」?最後,那個帶人偷偷進入方舟的也是中國人。而且這次潛入過程中,更是因為中國嚮導的一個失誤而差點兒斷送了兩條方舟人數的性命。我希望這個設定不是嘲諷中國人想上方舟,只能靠鑽洞。

2012影評(三)

從災難片的角度看,羅蘭·艾默里奇的這部新片除了災難場景超級震撼,災難效果超級逼真,殺死人類和毀滅的文明超級多之外,並沒有出現以前好萊塢災難大片《獨立日》和《世界末日》的救世英雄,整個人類也沒有憑藉自己的力量保存自己的文明,只是通過卑鄙的全球政府合作壓制,讓極少部分有權勢和金錢的人倖存。影片不僅基調悲觀,而且人文關懷超級不足——憑藉金錢權力活下來的十幾萬人類在影片結尾甚至不曾為另外幾天內死掉的幾十億人類默哀,而只是為自己能倖存下來慶幸歡呼不已。

劇情上,本片基本上分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地質學家艾德里安博士,他率先發現了太陽導致地球核心變熱的現象並向美國政府報告,結果美國政府選擇秘而不宣,之後被迫與G8峰會其他大國分享秘密,聯手合作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秘密修建「諾亞方舟」,一個國家一艘。各國政府還聯手封鎖信息,凡是意圖向大眾透露秘密的人士都會被暗殺(典型的陰謀論者觀點),艾德里安博士從頭到尾都在失敗,預測總是不準,還好影片結尾發表了「正義」的演講,讓數萬買了船票卻被擋在船外的權貴人士上了船,也贏得了前美國總統女兒的歡心。

另外一條線索就是「傑克遜一家世界末日探險遊記」了。()估計編劇寫劇本代入太深,直接把三流垃圾小說家傑克遜當作了自己的化身,狗屎運超好處處有貴人相助,從預言先知電台瘋子到俄羅斯大亨再到中國方舟工人,傑克遜一路帶著前妻兒女劈荊斬棘從幹掉幾十億人的大災難中倖存下來,偏偏還一根汗毛都沒傷到。影片結尾傑克遜不僅成了拯救整艘美國「諾亞方舟」大船的超級英雄(雖然大船這個痲煩就是他自己搞出來的),還在編劇的幫助下幹掉了前妻現任丈夫,順利的和前妻兒女在影片結尾其樂融融享盡天倫之樂。

由於本片為了自圓其說,情節頗有漏洞,再聊聊筆者觀看此片的「雷人感受」:最「外焦里嫩」的情節是影片快結尾時,人類文明被地震火山海嘯已經毀滅得只剩下青藏高原了,艾德里安博士居然還能用普通的索愛手機接到同事用普通手機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印度打過來的電話;還有各國政府為了保守秘密不惜暗殺所有意欲洩露「諾亞方舟」計畫的高級人士,居然會對一個用無線電台大肆宣傳世界末日並掌握了「諾亞方舟」項目地點的電台瘋子死而不見,難道只為了讓他把地圖傳給傑克遜?

好萊塢特地將最後的超級災難設定為大海嘯,想必是為了暗示目前仍在全球肆虐的金融海嘯吧。類似的暗示還有很多,包括幾乎所有的災難場景都發生在本次金融海嘯最嚴重的美國——居民住宅地裂,摩天大樓倒塌、整個加州城市陷入太平洋,華盛頓方尖碑倒塌,白宮被大海嘯帶來的航空母艦摧毀……幾乎所有代表美式資本主義概念的象徵物都被摧毀,好萊塢似乎是為了迎合西方某些人在金融風暴下的「末日心理」吧。另外把拯救人類的超級大船「諾亞方舟「的計畫放在中國,似乎暗示目前金融海嘯下只有中國才能拯救全球經濟。

總的來說,《2012》算是歷史上場景最震撼、效果最真實的災難大片,好萊塢片商「惡意」的混淆了電影虛構情節和虛假神話概念,通過網際網路在人群中激起「末日恐懼」,以賺取更多的票房。觀眾完全可以把該片當作一次超級放鬆神經的「末日探險旅遊」,不必花太多腦筋去想影片假設和情節是否合理,也不必理會那些沒有上「諾亞方舟」的幾十億人類的命運,只要盯著螢幕嚼著爆米花跟著傑克遜一家探險,享受那一波波超級震撼的「末日情景」吧,雖然這就是好萊塢片商的如意算盤,不過管它的,還是讓我們看電影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