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創業

俞敏洪:不贊成大學生盲目創業

俞敏洪:不贊成大學生盲目創業

【編者按】自21世紀以來,創業大軍源源不斷,特別是當代的大學生。然而,在這些群隊中卻有大部分大學生失敗的直接原因就是沒掌握方向,盲目創業。創業是一重大課程,想成功創業,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而不是盲目闖蕩。

不贊成大學生因為就業難而盲目創業

對於要不要鼓勵大學生創業,我認為要理性看待。人一輩子如果沒有一次創業經歷的話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但現在的情況是,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大家就拚命鼓勵在校大學生都去創業,這實際上是有問題的。現在的孩子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能力,對於行業的了解、容忍度等等都不成熟,在面對創業環境時,大學生的人生經驗還不夠。

我研究了很多國家的教育體制,除了美國以外,沒有發現一個像這樣充分就業、充分鼓勵創業的國家,他們在大學的時候就鼓勵每個大學生自己去開公司。我們常常一講創業就說到比爾·蓋茨,為什麼呢?因為他大學都沒有上完,在自己的車庫裡就研究出了微軟,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天才,這樣的天才在全世界是可以數得出來的。

鼓勵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或者大學一畢業就去創業,帶來了幾個不利因素。第一就是對大學教育的衝擊。因為大學是一個學生面對社會現實、認真研究並且學習的地方,而現在中國的大學中流行著這樣一種風氣,就是學生在大學一、二年級開始就想著怎麼樣做生意,忘掉了大學四年應該認真學習,把自己的底蘊變厚。

關於大學生創業,鼓勵學生創業這樣一個概念其實帶來了一種問題,就是大學四年學生到底應該在大學裡學什麼,如果大學生要學創業的話,請問大學裡有幾個老師是自己曾經創業的,請問有幾個老師能夠解答學生在創業中遇到的困難?現在就變成了我們這樣的企業家被老師拽過去給大學生講創業。我每次第一講就是潑涼水,請大家不要一畢業就創業,除非你是比爾·蓋茨。

大學生創業失敗問題大應先就業學習積累

創業失敗會給學生帶來心態上的問題。創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會失敗,我看到的成功的例子非常少。失敗以後,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大學生通常不會反思自己,重新靜下心來認真琢磨怎麼積累經驗再次創業,而是會怨社會,覺得中國社會太黑暗,太不公平,認為這個社會的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當然有部分事實是這樣的。但是還有一個問題,他怨人心,比如他創業的時候一般要跟幾個同學一起做,通常做著做著就打架了,最後的結果是,他不會總結自己作為領導人或者作為團隊領袖自己凝聚團隊的能力不夠,往往把問題歸結在跟他一起創業的團隊的懶惰、貪婪、不合作,從此以後對人失去信心。

一個年輕人一旦對社會失去信心、對人失去信心以後,他未來振作的機會不會有多少。稍微研究一下就會發現有這樣一批人在社會上,大學生畢業直接創業,創業失敗了,從此以後就變成了很難描述的一種人群,對未來既沒有信心,又不願意去工作了。所以我認為大學生畢業應該先工作,甚至是在你父母的單位工作,因為現在很多父母本身就是創業的,比如我的孩子長大了,我就希望他到我這裡來實習,我言傳身教,告訴他怎麼樣面對各種困難,對社會對人保持信心。(  )他可以積累經驗,觀察老闆是怎樣幹活的,怎樣跟同事打交道,學會如何在人群中間,尤其在利益和權力的人群社會中間,怎樣讓自己在一幫人中變成領袖,變成大家很服氣的人。

大學教育定位不準課程設定落後脫離現實

大學四年應該認真學習,把自己的底蘊變厚,我說的學習當然不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學習。面對中國大學的課程設定我也是比較迷茫的。中國大學設定一方面講就業問題,一方面很多的課程設定脫離社會現實,並且是落後的,知識更新速度不夠。

一般大學課程的設定是分兩個方面的:一是研究性人才的方向。這個方向不一定是為了某一個具體工作崗位,賺大錢的崗位,而是這些研究性人才畢業後,專門研究某個領域的高精尖科學技術和人文科學知識。國家現在給予這方面大量的資助。二是實踐性的人才,也就是這個專業在設定的時候,就是為了未來一個很好的崗位做準備的。

現在大學生畢業以後找工作,到處遞簡歷,但是用人的單位確很難選拔出合適的人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大學教育與現實脫節的證明。新東方每年收到大學生的應聘簡歷大概是十萬份,我們從中挑出能馬上用的人才最多是一兩千人,其餘至少要經過半年左右的培訓才能上崗。這就意味著大學教育是與社會脫節的,尚待改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