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經典美文

張中行:求轉敗為勝

閱報,知道邵燕祥先生又印了一本書,名《人生敗筆》,收昔年寫的學習心得、思想匯報、檢討、交代一類文章,據說竟有三十萬字之多。專由性質方面看,這是一本奇書,很想找來看看。只是近年來我精力日下,很少出門,尤其不跑書店,間或翻翻書,都是守株待兔式,兔不來,縱使聞名而想看看,也只能徒喚奈何。幸而我也寫過這類文章,確知如遠年之多種頌聖文,只有歷史價值而沒有欣賞價值。或曰,你不欣賞,有人欣賞。想想,確是如此,比如專制帝王高坐在寶座之上,臣民跪在下方,自稱奴才,高呼萬歲,有人會感到難堪或肉痲,可是,至少那位坐在上面的,以及不只口,心也樂於當奴才的,必感到舒服,舒服,欣賞之更上一層樓也。這樣,我的「沒有欣賞價值」的判斷就該縮小範圍,說「有些人」會認為。仍嫌過於武斷嗎?那就再縮小,說「我」認為;還可以加上作者邵燕祥,因為他標明是敗筆,而非勝筆。

目為敗筆,除了人各有見的問題以外,還有時間問題,即如提出書中的某一篇,寫的時候,邵燕祥先生也覺得是敗筆嗎?這樣,時間問題就明朗化為真心抑假意問題。總是五六年以前了,我寫了一篇小文《降表之類》,推想如果能把九字號的自罵的文章,如俞平伯先生的檢討、我的請罪辭之類,集為一冊出版,必可暢銷,大賺其錢。那所收是來自假意的,可惜是寫的時候都不想藏之名山,集而出版就做不到了。要欽佩並感謝邵燕祥先生細心,這類文章,不管出自真心還是來於假意,寫成都留底,藏之無名的箱篋,又幸而有三十年河西,能夠印出來問世,使主要是年輕一代,昔日未能躬逢「偉大」的時代,參與請罪、寫檢討的,今日跳交際舞、唱流行歌曲之餘,翻開,不說欣賞,見識見識吧。

見識(動詞),意思是溫習歷史。這有何用?可以請《韓詩外傳》來作答,是:「前車覆而後車不誡,是以後車覆也。」用現在的話說是可以吸取教訓。什麼教訓?不簡單,只好分項說。

一,出於自己筆下,有這類文章,如果都是假意的,就可證自己曾經裝胡塗,如果兼有真心的,就可證不只曾經裝胡塗,而且曾經真胡塗。年輕一代,未能躬逢「偉大」,也就沒寫過這類文章的人呢,也可以「能近取譬」,想想自己如果早生幾十年,會不會也隨波逐流,大寫其自罵八股,如果竟是未能免俗,就可證自己也會裝胡塗加真胡塗。

二,胡塗,除了七品芝痲官鄭板橋曾經認為難得以外,大概不會有人願意這樣吧?不願意這樣而竟至這樣,有原因。原因之遠者是醉心於烏托邦式的教義,然後化為行,不很久就形成個人迷信加不少人狂熱的大環境。個人迷信的結果是某一人神化,一人上升為神,其下的凡人當然就要學習學習再學習,檢討檢討再檢討。再說不少人的狂熱,頭腦發熱而至於狂,就必致視獻己身為無上光榮,殺異端(有些人只是無告)為天經地義。始於信,終於殺,所以其中蘊涵不少可憐和可怕。反事正用,成為教訓,是與其迷信,不如「多聞闕疑」。

三,迷信來於少知,甚至無知。治少知或無知,藥只有一種,是多吸收知識,並進一步,培養成為能夠分辨實虛、真假、對錯、是非、好壞等的見識(名詞)。這就一個人說,不容易,就群體說,更不容易,因為自覺以外,仍是不能離開大環境。但藥只此一種,也就不能不學習白娘子,捨命去盜仙草。改為說實況就是,講治平之道,應該把提高人民的教養放在第一位,所求是人人能夠有並敢於表示自己的所知,而不是長年背語錄,寫檢討。

四,在下者背語錄,寫檢()討,是因為在上者喜歡聽別人背他的大作,喜歡看別人寫的「君王明聖,臣罪當誅」式的文字,總而言之是喜歡也就要求在下者都成為馴服工具。都成為馴服工具,自己才可以「無法無天」。這也可以算作一種嗜好吧?小人物,比如喜歡吃觀音土,太怪了,可是關係不大。大人物就不同,如三武一宗不喜歡佛教,無數信佛的出家人就受了大苦。在這方面,孔孟希望君主是個善人,對小民有不忍之心,行仁政,由孟德斯鳩看雖不免有磕頭主義之譏,退一步,人,對小民有不忍之心,行仁政,由孟德斯鳩看雖不免有磕頭主義之譏,退一步,不得不接受「天降下民,作之君」,為小民的平安和幸福著想,還是頗有道理的。問題是在上者善不善,要碰運氣,磕頭主義是不能打保票的。

五,至此,形勢是圖窮而匕首見,我們總當想個辦法,使在上者,不管是否為善人,只能做小民歡迎的事,不能做小民痛心的事。能和不能表示有某種限制,這限制從何處來?稍有社會常識的人都知道,是「制度」。這所知就送來一個重要的教訓,是我們要的不應該是一個人說了算的制度。

六,最後還要說說,著文曾有敗筆,蓋棺前知為敗筆,只此一知,形於言,就成為勝筆。何以能成為勝?因為已經確認敗筆以及與之有關的一切都要不得。可惜的是,幾十年來,花樣繁多、主旨單一為喊萬歲的敗筆不少,而自承為敗筆的則寥寥。時之為義大矣哉!大之下我想塞個小希望,是都向邵燕祥先生學習,知而形於言,以求轉敗為勝。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