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妻妾成群》讀後感

《妻妾成群》讀後感(一)

前幾天我從朋友那借了蘇童的書來看,因為之前就聽說了蘇童的大名,但是一直沒有看過他的作品,便急切地抽空看完幾篇他的代表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妻妾成群》,頌蓮這個女子,不斷地在我的夢境裡出現,夢中的那口井老舊而陰森,我總是看見頌蓮坐在井邊,眼神空洞。像是被一種力量牽引著,漸漸,靠近了陳家精緻且黯淡的宅院。沉重的大門洞開,朦朧間,又看到那口井,那口訴說著無盡哀怨的宿命的古井!

又是那口井,那口如宿命般揮之不去的沉沉的井!有紫藤花搖曳,清淡地感覺不到花香,蝴蝶飛過去,跌入井邊叢生的雜草。井水深藍,落葉古舊,只有那井邊的女子,溫潤清秀地讓人眩暈。純白色裙襬揚起如飛鳥般安然。「我不跳井,我不跳井…」醒來,頌蓮幽幽的聲音依然清晰深刻,仿佛從心的最深處傳來,輕輕地,震顫著靈魂的弧度。

蘇童的《妻妾成群》借舊中國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說的框架,一個男人娶了四個女人做太太。小說主人公頌蓮在陳家生活過程中充滿了曲折與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長充滿了自我的潛在意識:命運、追求、死亡縈繞在她的意識中,由此建構了主人公的成長過程。

《妻妾成群》讀起來感覺總有些像張愛玲的風格,只是在語言方面,卻不如張愛玲的語言來得深刻細膩。優點在於他從女性的視角切入,把女人細微的感情都表達了出來。他的目的又與張愛玲不同,張是在表現一種生活,敘述一個時代,而這部作品則是在說明一種道理,作者說「痛苦常常釀成悲劇」,或許他想說明的不只是這些。他想讀者把作品理解為「痛苦和恐懼」的故事。

也許作者本身並不是想去描述現實,去對社會人生做什麼深刻的思考,而僅僅是在向讀者講述一個故事,一個自己編織出來的夢一般的故事,一個讓人傷感的故事!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家遭不幸、無奈嫁人為妾的「新知識青年」女子頌蓮,在帶有濃厚封建宗法制度的陳家大院、在這爾虞我詐的、壓抑窒息人性的封建家庭中,如何步步為險,掙扎求存,但最後還是沒能逃脫妻妾者悲慘命運的故事。

讀罷蘇童的《妻妾成群》,人們都不禁悲嘆舊社會婦女的命苦,對四太太頌蓮給予深切的同情、無限的嘆惜。然而,頌蓮讓我們悲,她悲在哪兒?到底小說裡面的真正悲劇在哪裡?它的現實意義又在哪裡?這不能不成為我們讀者思考的問題。

蘇童顯然不是在重複講述封建婚姻悲劇的故事,對於蘇童的敘事來說,「故事」似乎並不特別重要,主題甚至也無須深究。某種意義上,這篇小說表達了蘇童乃至一代青年作家奇怪的歷史觀。除佐千作為一種古舊文化的歷史記憶,他試困從年輕女性身上獲得生機,他的企圖的失敗不過象徵性地表示古舊的中國歷史已經徹底喪失了延續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這篇小說無意中寫出一種歷史頹敗的情境,一種文化失敗的歷史命運。

但願「頌蓮」的悲劇不再重演!

《妻妾成群》讀後感(二)

小說從頌蓮一頂小轎被抬入陳家開始,十九歲的女學生,風塵僕僕,如此之妙齡,卻沒有迎親的熱鬧隆重,靜悄悄抬入了陳家,成了半老頭子的妾。

就好似林黛玉進賈府一般,頌蓮一一拜見府中諸人。府中上下似乎很寧靜恬然的樣子。她第一眼就喜歡二太太卓雲,卓雲的熱情讓人溫暖。而三太太梅珊卻冷艷冷臉,透著桀傲,敵意森森。陳佐千五十來歲,未現老態。而丫頭雁兒卻是沒來由地與頌蓮擰著來。總體來說,頌蓮的小日子不錯,生活安逸,各房和睦相處,清晨,時不時有梅珊投入地淒婉地唱,時不時聽大房公子蕭聲悠悠,看身影俊秀清朗,偶而賞賞菊,勉強上桌打一圈子痲將。只是卻留意到紫藤架下那口枯井,死過多個女人的,陰森可怖。

頌蓮,才剛上了半年大學,就退學嫁人作小。父親突然去世,繼母令她出嫁,對這一切,她沒有怨天尤人,淒淒艾艾。如今嫁了人,她仿佛找到工作,自然平靜。

想不到,生活表面平靜優雅,內中卻是暗流涌動,兇險異常。她父親的遺物——簫,不見了,她怒搜雁兒的箱櫃,竟發現有個詛咒小人,自己被日夜詛咒!幕後人不是梅珊,卻是卓雲,這個一向待她如姐妹的貼心人?!不由人倒抽一口涼氣!她悲憤難忍。院子裡的陳葉堆積如山,卻要掃到頌蓮的後院來燒,熏得上上下下咳嗽不已,趁老爺不在,頌蓮在飯桌上,質疑責問,卻被大太太罵:在這個家,你算什麼東西?!由此,我想頌蓮會不會後悔當初的選擇,到有錢人家作小,這兒錦衣玉食,卻是明爭暗鬥,面上一團火,背里一把刀,明里暗裡的就要壓你,卻不如貧寒夫妻,風雨飄搖,卻相持相扶,溫暖如春。

在家裡,對丈夫,天性使然,頌蓮使了點小性子,不就是頭暈沒及時赴宴麼,不就是不願做沒有尊嚴的事麼,不就是一時心情不好不遷就丈夫麼,卻不曾想後果會那麼嚴重,陳佐千昨天還把她當掌上珍,今天卻形如陌路。失去丈夫的寵愛,不可能有子嗣,頌蓮預想到了未來的悽愴,心中惶惶,卻喚不回曾經的溫暖,冷雨敲窗被未溫,秋風秋雨愁煞人。

梅珊這個三太太,卻與頌蓮走得更近了,她傾國傾城,倔強難馴。陳佐千對她又恨又愛,又愛又厭。她與老頭就是擰著來,夫妻間鬥氣,誰也不服誰,橫眉一豎,杏眼一瞪,「我就不!」。陳家的壽宴上,賓客滿堂,小孩子瘋玩打碎了花瓶,卻引得兩房妻妾怒目相對,雞飛狗跳,一地雞毛,不日又有二房的女兒在學校遭人打,卻想不到有內幕主使——三房梅珊。梅珊出外散散心,卻不想被人捆著回來,原來二房悄悄跟蹤捉姦在床!真是人生如陷阱,表面光鮮,暗地危機四伏,步步險,寸寸荊,早晚身死人手!

人心之險惡,猛於虎,毒於蛇。

梅珊被丈夫囚於柴房,徹夜唱著悲歌,戲詞哀傷低回,頌蓮心下悽然,向陳佐千求情,而他卻不當回事般,「她知道該怎麼辦」,夜深時分,頌蓮模糊間聽見梅珊的唱詞被打斷,仿佛嘴被堵,掙扎,腳步聲亂,往井方向去,再聽到一聲沉悶的巨響,水花四濺,然後悄無聲息,天哪,那紫藤架下的井,原來就是這樣典故與傳說!頌蓮瘋了。

她瘋了,巨大的悲愴與無處出逃的絕望……

陳佐千又娶了第五房姨太。

妻妾成群,舊社會女人的悲哀。頌蓮這樣長相清麗乾淨脫俗,又有學識有文化的清純女孩就是如此這般被中國的醬缸給淹了,毀了。男人可以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娶一個,而女人呢,稍有外心就是沉塘就是填井。男人可以任性可以放縱可以自高自大要面子要尊嚴,而女人耍一點小性子,任點性,就為丈夫所不喜,再不來幸,冷落漠視,心被放逐,打入監牢判了死刑,又沒有子嗣沒有地位,全然是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在那樣的家族裡,個個像烏雞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時時勾心鬥角,處處刀光血影。女人,沒有尊嚴可言。對丈夫要曲意逢迎,永保魅力,對其他的女人則巧於爭鬥,口蜜腹劍,時時提防,適時出擊,毫不手軟,一路踩著血腥走來,喪盡溫情,形容枯槁。

蘇童的筆法溫潤卻能寫出殺機重重,場景渲染富有古典韻味,清雅幽靜,掩飾不住的悲涼。那井仿佛魔幛,詭異陰森,能攫住人的欲望,引誘引誘,籠罩著死亡氣息,悲悽寥落,讓人無法喘息。

優秀的作品!欣賞。

《妻妾成群》讀後感(三)

蘇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滲透傳統因素的先鋒派作品。小說主人公頌蓮在陳家生活過程中充滿了曲折與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長充滿了自我的潛在意識:命運、追求、死亡縈繞在她的意識中,由此建構了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一條道路。而作者在這條路布下了多種讓主人公產生意念的意象、曲折與迷惘、自我意識、意象一同陪伴主人公的成長。

《妻妾成群》借舊中國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說的框架,一個男人娶了四個女人做太太。但作者關心的不是一個男人如何在四個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們,而是關心四個女人怎會把她們一齊拴在一個男人的脖子上,並且像一棵瀕臨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氣中相互絞殺而爭得那一點點空氣。

用作者蘇童自己的話來說,他的作品大都不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說他崇尚虛構,也就是說這部作品的內容是作者虛構的,別的評論者說這部作品是新歷史小說中最精緻的作品之一,說它具有「寬和精神,濡濕的氣息,綺麗的夢幻,溫婉的性格。」

《妻妾成群》讀起來感覺總有些像張愛玲,只是在敘述風格方面,但卻並不如張愛玲深刻。優點在於他從女性的視角切入,把女人細微的感情都表達了出來。他的目的又與張愛玲不同,張是在表現一種生活,敘述一個時代,而這部作品則是在說明一種道理,作者說「痛苦常常釀成悲劇」,或許他想說明的不只是這些。他想讀者把作品理解為「痛苦和恐懼」的故事。

他的這一系列作品篇幅都不長,寫的也大都是女人,倒是很符合新歷史小說的寫法。只是在一個完全虛構的空間裡,除了作者較富哲理的思考和想像力的充分發揮外,看不出有更為深刻的現實意義。或許是張愛玲太優秀了,後人寫舊上海,寫相似題材的小說很難擺脫她的光環,()就連王安憶的《長恨歌》不是也有很多人說像張愛玲嗎,而讀起來也是有些同感的。

也許作者本身並不是想去描述現實,去對社會人生做什麼深刻的公務員之家思考,而僅僅是在向讀者講述一個故事,一個自己編織出來的夢一般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給人帶來的傷感和嘆息也正是它的預期效果吧。

蘇童小說很受現當代學者的重視。因為在青年作家創作群體中,蘇童該是一個比較多產,且質量也很上乘的作家之一。這代表了中國文學今後數年後的創作風格。在現在這個節奏轉化特別快的時代,蘇童的小說,確實有這麼過渡的作用。

在蘇童筆下,根本沒有完全完美的形象,總要在一些不經意之間的時刻,被刻意地扭曲,醜化。這和作者要揭示的人的本性是醜陋的有關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