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蘇東坡傳》後有感

讀《蘇東坡傳》後有感(一)

林語堂說,「我寫蘇東坡傳並沒有什麼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而我看《蘇東坡傳》卻有許多的理由。其一,蘇東坡的詩詞既豪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又婉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怎樣的一生,才有這樣的才情?其二,蘇東坡與歐陽修,王安石,到底有怎樣的恩怨?其三,蘇東坡和佛家有怎樣的際會淵源?

天氣悶熱,來不及一一細寫。一言蔽之吧。東坡本人是個生性樂觀的人,多才多藝,深厚,廣博,詼諧,智利超群,又天真浪漫。有蟒蛇的智慧,鴿子的溫柔敦厚(林語堂語)蘇東坡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

王安石是個怪人,徒有救世之心,無圓通機智處人治事之術,除去與他自己本人之外,天下無人可與相處,他還是一個不實際的理想主義者。王安石儀表邋遢。在他最好的年華21歲到46歲,一直謝絕任命,在一個偏遠的省份當一名小吏。他有創見,也善於言談。但在人際交往上,被認為矯揉造作,不盡人情。

蘇東坡本人一生坎坷,幾次被流放,浪跡天涯,成為百姓之友。他與道佛兩家都交往甚密。

讀《蘇東坡傳》後有感(二)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 『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 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淒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志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讀《蘇東坡傳》後有感(三)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著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著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裡,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布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滿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第一,是文學的支持,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志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第二,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著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著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國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痴,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痴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第三,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製藥方,聽說曾經還配了制墨秘方,差點把房子燒毀,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