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小說讀後感600字

這個暑假,我一直夢寐以求的《福爾摩斯探案小說全集》送到了,我欣喜狂,如痴如醉的讀起來。

這本書把社會犯罪與政治制度、道德觀念結合起來。柯南道爾創的偵探小說從多側面反映了英國社會存在的問題。《血字的研究》、《四簽名》揭示了英國對印度的侵略與掠奪是多麼兇殘,《巴斯克維爾的獵狗》涉及到圖財謀命、作惡行兇。其他如巧取豪奪、通姦情殺、背信棄義……這些犯罪現象,無一不體現政治制度的黑暗與道德觀念的敗壞,柯南道爾還揭示了法律存在的種種漏洞。威廉·薩默塞特·毛姆這樣評價這本書:和柯南道爾所寫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相比,沒有任何偵探小說曾享有那麼大的聲譽。這句話讓我非常震撼,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可是被英王授予「榮譽侍從」的稱號的人。是個名人。連他都這麼評價這部小說集,看來這部小說集真是名不虛傳。

在每一次看這套書時都感到很神秘,看起來像是不可能似的,看著每一個故事,都感覺很神奇,讓我目不暇接。有一個人這樣評價福爾摩斯:他簡直是一架用於推理和觀察的最完美無暇機器。的卻,福爾摩斯的聰明才智讓人感嘆,福爾摩斯的正義感也使我佩服,他堅持不懈的精神更讓我肅然起敬!每接一個案子,福爾摩斯都會盡全力去解開謎底。其間不僅有案子本身的離奇,還有作案者的干預和阻止,他們甚至想要結束福爾摩斯的生命……

這部小說集讓我知道:我們要成功,總該從堅持不懈開始,也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帶領我們走進勝利的殿堂!

小說讀後感600字(二)

剛剛讀完了《悲慘世界》這部小說,我合上書,文章描繪的悲慘世界依稀浮現在我眼前,而在黑暗的世界中,文中的愛與善,卻照亮了整本書,也把流浪在

黑暗中的我領入了一個光明的境界。

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冉阿讓因為偷了一個麵包而變苦役犯,並坐了十九年的牢。無家可歸、受人們懼怕與鄙視的冉阿讓心裡承受這巨大的負擔和痛苦。後來他遇到了卞福汝主教,主教不顧別人勸阻毫不猶豫地收下他並慈愛地讓他與自己共進晚餐,甚至讓他這個苦役犯、這個四度越獄的「危險分子」睡在與他近在咫尺的地方!而在冉阿讓內心矛盾無法自我時,主教再一次寬容了他,他說:「冉阿讓,我的兄弟您再不是壞人了,我已經洗淨了您的靈魂,把他獻在主的面前。」——溫和而震撼!當時法國的社會黑暗但更多的是陰鬱與無情,不管冉阿讓拿出多少錢,擺出多少條件,只因為他偷了一個麵包,只因為他是苦役犯,連馬廄也容不下他!而主教是高貴的代名詞,卻收留了這麼一個「神憎鬼惡的惡人」。他的和善,他的坦然大度,他的純潔、善良、平等,讓心靈空虛、乾旱的冉阿讓在黑暗中重新感到了愛,看到了善。他在無盡的溫暖里找到了自我。

然後小說的描寫對象變成了芳汀——這個窮苦交加的婦人,她把孩子存在德納第夫婦家裡。喪盡天良的德納第夫婦一面向芳汀索要大筆大筆的贍養費,一面慘無人道地虐待著芳汀不諳世事的小女兒珂賽特。另一邊,流言纏身的芳汀失去了工作,為了付清贍養費,她甚至出賣了自己的全部!直到馬德蘭——這裡的市長拯救了她。馬德蘭市長力大無窮,並且和卞福汝主教一樣和善、平等、善良、寬容,他像主教拯救冉阿讓一樣拯救了陷入絕望的芳汀。而這一位自稱曾是卞福汝主教家男僕的老人——馬德蘭,而他竟也是冉阿讓!多麼戲劇性的結果!——「冉阿讓,我的兄弟您再也不是壞人了,我已經洗淨了您的靈魂,把他獻在主的面前。」再次重溫這句話,卞福汝主教做到了。他是真主的使者,他救贖了一個法國社會的犧牲品,用愛,用善,他讓冉阿讓的靈魂中也有了大愛,大善,也拯救了一個被摧殘的靈魂!

為了拯救被冤枉的老人,功成名就的馬德蘭市長,不,冉阿讓站了出來,說出了自己的身份。他拚命逃避無情的警探的追捕,僅為了要把芳汀的小女兒珂賽特從德納第夫婦那裡贖回——而這一事情也是不艱難的,二十六蘇,十幾法郎到一千五百法郎,貪婪無度的德納第夫婦不斷向冉阿讓索要著贖金,冉阿讓一次次解囊——僅為一個死去的普通婦女!僅為她的遺願!然後,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之上,兩鬢斑白的冉阿讓又一次衝鋒陷陣……他所做的一切,他從一個苦役犯到聖者的蛻變,震撼著每一個人,這使他在去世的那一刻,如天使一樣,他靈魂放射的光彩,讓在場的每個人,讓還在看著這本書我——感到溫暖,潔淨,安詳!

這是大愛,這是大善,唯有用道德感化才是醫治社會的良方——作者證明了這一點,愛與善會滋潤一切。相信愛,相信善,讓愛與善深深地融化在這個現實殘酷的世界中!這將不是一個悲慘世界!

小說讀後感600字(三)

沒想到自己會在一種比較沉重抑鬱的情緒中讀完這部小說。

與其他眾多描寫海外遊子們歷盡艱辛而終獲成功的同類題材不同,這部作品中的一群懷著綠卡之夢的大陸女性,雖屢經磨難、飽受屈辱(當然,這也是她們自己的自由選擇),卻沒能、也沒有指望實現自己的夢想,除了身心俱疲、傷痕累累之外,她們仍然是一群漂泊女人。作品也許具有一定的寫實性,但肯定會被許多人視作反英雄主義、反理想主義的怪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小說堪稱留學題材中的另類。

我很佩服作家敏銳、犀利、冷酷的洞察力,我也很欣賞她的才情與嫻熟的文學技巧,特別是那種新鮮、冷艷的語言,帶有幾分詭譎之氣的敘事風格。但我很難說喜歡她所講述的這些故事。

因為它們實在難以讓我輕鬆起來。

不輕鬆的原因也不僅僅在於其沉重的故事外殼,更主要在於,小說中這群人的生存行為,有如一面鏡子,燭照出人性中(包括我們許多人)真實而醜惡的存在狀態,讓我們頗不自在。

單純從故事層面看,小說並沒有擺脫描寫男女關係的窠臼。()作品還較多地涉及到性。但作家平靜、隨意而冷漠的性描寫,卻使我們有如面對一尊蒼白的寫生模特,不會對之產生任何淫穢、罪惡抑或純潔、崇高之感。在作家筆下,性就是性,如同吃飯穿衣,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這群女子謀生的一種手段。而在以金錢為上帝的現代男權社會中,女性要想過上穩定、舒適、體面的生活,就必須依附於某個有能力的男人。這時性還是女人戰勝對手、贏得男人的必要武器。特別是在那個男人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的狹窄島國上,對這群夢想如當地的一種外徙來的烏鴉一樣(雖不討人喜歡,卻能頑強紮根)的女人來說,一個有實力的男人便是一張綠卡、一種穩定的象徵。女人們將不免為此爆發一場以性為中心的沒有硝煙的戰爭。

正是通過社會關係的一個重要層面--男女關係的故事外衣,作家向我們展示了,在生存成為第一法則的特殊環境下,人性的扭曲、異化及其真實狀態。為了生存並長期居留,她們撒謊(我直到小說的結尾才向將死的柳透露自己的真姓名,但誰又敢保證這次就是真的呢?),相互欺騙(芬因為嫉妒,暗示我她將與實際上深愛著我的柳結婚,促使我下意識地做出殺死柳的瘋狂舉動),向每一個可能幫助自己實現綠卡之夢的男人獻媚,甚至毫無羞恥地賣淫……在如動物般的廝殺中,她們相互提防,互設陷阱,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當然,她們也偶爾向淪為弱者的對手施以援手,這也是她們生存與相互依賴的需要,而一旦發現對手變得比自己強大,她們的那點惻隱之心與良善之舉便很快演變為新的不動聲色的打擊行動。

在作家以近乎自然主義的手法向我們展示這幅他人即地獄的殘酷圖景時,我們發現竟然很難用善惡是非之類的道德標準來衡量她們這些看似合理的行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