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皖南事變讀後感

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強令黃河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在一月內立即撤到江北;中國共產黨從維護抗戰的大局出發,答應皖南新四軍調離;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支隊9000多人由雲嶺出發北移;6日,行至皖南涇縣茂林是,遭到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襲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2000多人突圍外,大部分被俘或犧牲;葉挺將軍與國民黨談判是被扣押,項英、周子昆被叛徒殺害……

事變後,周總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確實,在讀這本長篇的軍事文學時,心中悲憤不已:這就是國民黨歷史上所謂難得的「大勝利」?

我一向是偏愛軍事文學的,趁著寒假,我讀完了《皖南事變》,甚是過癮。

相較於以往我所閱讀的軍事文學,《皖南事變》有著尤為不同的風格:它傳承了中國古典軍事文學的真實與浪漫。這部長篇巨製無論是在政治上、軍事上還是文學史學方面,甚至是社會學哲學領域都貢獻頗豐,極富有真實性與思辨性。

黎汝清的筆下的血腥與殺戮更多被他對歷史深處的真相的獨到見解所取代,從這裡,能讀懂皖南事變背後的真實,以及它所蘊含的豐富哲理。

歷史上的方誌敏,勇敢無畏,正直無私;作者筆下的方誌敏有膽識,有氣魄。方誌敏留下的全軍覆沒的戰略總結,一開始就提出了真理的客觀性與實踐性的問題,提出了能否毫不掩飾地總結自己造成的慘痛教訓是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和光明態度問題,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信仰和實行問題,這成為了貫穿全書的哲理,並一直延續至項英的自傳,「事業上的低調,行動上的高潮。」

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自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黨的優良傳統。不掩飾缺點和錯誤,自覺主動從過錯中吸取教訓,可以使人不斷進步,走向成熟。在這方面,方誌敏即是楷模。

1961年,黨的領導人毛澤東,帶頭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並要求到會的同志傳達到各省各地方。事後,()當他得知許多地方沒有傳達,又在1962年7月,擴大的中央會議上說:「我的錯誤就可以隱瞞?同志們,不應當隱瞞。凡是中央犯的錯誤,直接歸我負責,間接的我也有份,因為我是中央主席。」毛澤東的自我批評再次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論職務高低,都應該勇敢的承認自己的過錯。

每當我們興嘆生命中許多行為錯失帶來的後悔的事業無濟於事,正如我們虛度了許多沒有耕耘的歲月,結果長出一串串酸得無法入口的葡萄,若能懸崖勒馬,及時改正,就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喔——原來可以把酸葡萄榨成汁,差些砂糖不成了飲料?)

心中豁然開朗,本是烏雲密布的天空晴朗了。在近幾年的學校生活中,尤其是初入課堂的一二年,年少氣盛、主觀太強、性情固執等原因,特別容易犯錯,其中最大的弊病就是錯而不醒,因此錯過了許多機會如人緣、友緣、善緣等等。事後,常被父母教育,「要反思,要檢討。」「每日三省」之類的。當時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現在想想覺著很有幾分道理。只要面對現實,承認錯誤,吉爾改正錯誤,才是回頭是岸,才不會繼續沉淪。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無比豐富的寶藏,即使你享盡了世界上的榮華富貴,有時錯失帶來的苦痛總是纏繞——誰說生命不是在一連串的痛苦和錯誤中走向圓滿?

最後借《道德經》中的名句,也算是從書中得到的箴言吧。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