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是群體的重要特徵,任何群體需要紀律。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如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規進行紀律教育,成為我工作中最頭疼的事。因為每個兒童個性特點不一,產生紀律問題的原因經常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希望通過閱讀《兒童紀律教育——建構性指導與規訓》能為自己解惑。
本書第一作者瑪喬麗·費爾茲博士(美國)總結了其三十餘年的幼兒教育經驗,向我們展示了全面實用的兒童紀律教育方法。作者在闡述與紀律教育有關的理論基礎上,介紹了如何通過各種手段了解兒童、分析兒童產生紀律問題的原因並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當細細閱讀完此書後發現,它的確是一本有理有據,案例詳實的實用書籍。全書運用了「我—你—他」的對話式寫作風格,使讀者容易參與文本,在比較和鑑別中,心悅誠服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與作者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讀者也能充分發揮自主性。
其中,作者對「獎勵」這一方法的闡述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父母和教師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獎勵和(或懲罰)來教授是非概念。獎勵和懲罰表面上確有成效,但從長遠來看,其結果不是兒童盲目服從就是使其易受獎勵和(或懲罰)的左右。
關於此問題,我們首先要做到「不要再使用獎勵和(或)懲罰來促進自主的發展」,書中例舉了多個例子來說明,而這些例子又似乎是我們常見的教育行為。例如,如果孩子完成了作業,我們就給他們發小紅花,那麼我們無意中教孩子易被獎勵所控制;當我們說喜歡某某孩子的坐姿時,而有些孩子也坐得很好卻沒被點到名字時,這似乎是對那些孩子的懲罰;有時我們鼓勵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就有小貼紙,其時有大部分孩子經常把玩具物歸原處的,卻沒有得到貼紙獎勵,這讓那些孩子感到茫然與不知所措。
書中提到「儘可能的避免在活動中單純描述孩子做了什麼」,即不要說諸如「你做得很好、我為你驕傲、你很棒等,」而是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活動的過程,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孩子做了什麼?比如「我看到你和某某分享了玩具,這讓她很開心。」你把剪刀放回了架子,這很好「而不是表揚他」你真能幹「」你是個懂得友好的孩子「,因為這樣實際上反而降低了他們對操作活動的信心、興趣和樂趣。作為教師或家長要更尊重和更支持孩子,()不是對他工作做出判斷,而是詢問有關他們的過程的問題,如:我發現你在畫中用了很多顏色?你覺得在製作過程中,最難的是哪個部分等,成人表示對孩子努力的熱情是不需要通過表揚的。
以真誠溝通著稱的教師也極有可能得到來自己他們的學生的真誠溝通。這裡」真誠「是一個關鍵字,真誠地表達感激或欣賞與旨在控制某人行為的表揚具有天壤之別,當你努力減少使用表揚時,首先應注意,要停止使用控制性的表揚,特別是讓孩子與他人競爭的表揚。
幼兒期正是促進兒童自主發展的時期。通過建立牢固的人際關係,與孩子交流觀點,並允許孩子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考慮相關因素的能力。自主是一個複雜的目標,需要我們逐漸改變以往認為通過外在的說教、獎勵和懲罰來灌輸給幼兒的觀念,而是應從幼兒的內部建構或產生,才能成為兒童自己的規則。
兒童紀律問題的背後往往有錯綜複雜的原因,不經過」望聞問切「的診斷很難提示問題的根源,也就很難進行有效的規訓。
每當呈現一個行為問題時,不能立刻簡單地」宣判「這種行為的對錯,而是強調行為問題的合理性,系統分析行為產生背景,在分析的過程中,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會逐漸浮現出來,有效的規訓需要一定的時間:計畫的時間,教給孩子必要技能的時間以及冷靜下來認真思考的時間。
所以,實踐更好的有效規訓的想法,必須堅持用理性的反應來抵制自動的反應,特別是要避免通過恐嚇或獎勵來將適當的行為強加到孩子身上,因為這種態度不能幫助孩子獲得自我規則與自律,反而會使他們變得更依賴、叛逆和言行不一,因此,無論家長還是教師,都要謹慎地使用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