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電影影評(一)
要說本片有什麼,我認為是對題材的挖掘辭舊迎新,將人物的內心充滿細碎的感念。將老故事中原本不被宣揚和忽略的部分,或者說沒有涉足的部分,就是將吸血鬼電影那種高貴感、家族性、神秘感和複雜性融合了起來。我的意思是文學是有著忽略的美感的。忽略的那些,經過我們的「補完」和加工就形成了如此新鮮卻持久的體驗。
這比史詩般的驚情和夜訪、恐怖的德古拉、性感而混雜的黑暗傳說、精貴的布拉德、莫名其妙的范海辛要委婉的多。當吸血鬼成為你的鄰居,注意,是一個普通人的鄰居,當你身上算不上獨特的部分讓你捲入這個世界,沒啥說的了,這是現在小說通用的法則,就連著名卻又書呆子的符號學家都會成為真正的主角,更別說會回到過去的時間錯亂症患者,還有在現實世界裡被欺負了很多年的伏地魔死對頭,小說創作者更加願意選擇一個寬容的接納主人公的異世界,細緻入微的描述如同被摩西分開的紅海那樣被分崩離析的善惡。是的,即便這些善惡是外人不可分辨的。道德意識的再細分和所謂的模糊,一方面是對現實和歷史的認識的加深而立體的結果,另一方面,是世界越來越複雜,可探索開發的勢必也要保持刻意的神秘和由表及里的眩暈。
好吧,牛頓說得對:巨人的肩上的確容易製造制高點。我們當然可以因為利用「地形」來深造。製造反差的灰姑娘的創意被套用和化用了那麼多遍,隱藏的真相是藝術創作最具探索性的基礎屬性。而年輕的活力方便將劇情變得輕鬆而節奏明顯。這次,我們再次返回原點目擊成長吧。
可以說,這次原本死在三強爭霸賽迷宮裡的那位帥哥終於熬到出頭了,看來離凱瑟賓王子奮鬥初顯成果的日子不遠吶。記得,扎克。埃夫隆和希安拉博夫在召喚。
記得我們的橙子老師說,這裡面的棒球賽恍若霍格沃茲追金色飛賊的遊戲。是,這是本片側面展現新鮮感的一個方式,當選擇融入人類社會的時候,「江湖」里的身份或者說這個物種身上的近動物性的殘餘是怎麼有選擇性的進行隱藏和抑制的?這是個好的入手點,既具備高調的話題性又有益於平心靜氣從容不迫的展開。事實上,很多寫作上顛覆性強烈的作品大多具備這種特徵。當然,這其中失敗的不計其數,拿經典話題做背景,多多少少讓人容易失控。所以,看本片和原著,我們還是看到了節制。換句話說,開頭說得,有忽略的文學性。那些超能力來源和表現根本不提,配角絕對比公主日記還少,重點在主人公並不簡潔的家庭關係和吸血鬼新世紀面貌的展現上。吸血鬼家族的任何東西都具備神秘性和高貴的家族氣質,可以說簡直是中國古典武俠家族那種保護客人,家族齊心協力的味道,真是親切而中的啊。而最重要的體驗本體,作者拋出的戲劇誘餌,貝拉內心的掙扎和吸血鬼帥哥的一樣多。電影的深入就在此展開掙扎,小有共鳴的人們,對於自己應該做怎樣的自己越來越多的考慮到與親人愛人的關係,這是現實最好的註解。
這些敏銳的社會氣息,包括實用的特效,這些技術性的用心打磨,雖然淺嘗輒止,但足夠回味了。至少言辭如是。其實這些話題都是年少空虛的回憶。現實由不得我們做出判斷,我們像在河流入海口潮汐中的人,隨波逐流才能安全上岸。這一點的顛覆和堅持只能付諸夢幻,而電影,正是最夢幻的物質光影。
有時候我想,為《加勒比海盜》找漏洞簡直是在為影迷找話題,為《納尼亞》找漏洞人家會笑你幼稚,而為《泰坦尼克》找漏洞簡直是在致敬中緬懷,而要為本片找漏洞的行為不亞於被人無視的冷笑話。這是青春電影的青春無敵。好吧,雖然體驗鮮活,套路傳統,卻磨滅不掉此時此刻人們對它的厚愛。電影發展了很多年,是時候停下來享受成果了,畢竟,並不是非得一路橫衝直撞的開拓才算得上精緻。其實藝術早已進入消費領域。
暮光之城電影影評(二)
三個月前看的這部電影吧,當時剛剛結束《夜訪吸血鬼》,沉浸在中世紀的華麗與詭異中;然後又看到這一部與吸血鬼有關的電影,《暮光之城》,很動人的四個字,不由心想,有著如此美麗名字的電影,當也差不到哪去吧,便隨手點開了,結果,邊看邊笑邊嘆,那麼多的特寫,那麼多耍酷的姿勢,太搞笑,太青春了!看完之後,還是找了找與它有關的資料,才知道,原來也是依據小說改編的,原來也是要像《哈利·波特》一樣,一部部的拍下來了。《暮色》、《新月》、《月食》、《破曉》,四個動人的名字,四個俗套的故事,我想,我已經不大感興趣了。這樣想著,突然有些心驚,原來,早已不再青春。
青春是什麼時候呢?是七八年前的高中讀《哈利·波特》系列入迷的日子麼,在繁忙的學習間隙里,還緊鑼密鼓的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讀完當時所能找到的一至四部,然後幻想他們的魔法世界,幻想真的存在一個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可以進入另一片天地,幻想有一輛會飛的汽車可以天空地上的隨意行駛,幻想有隱形衣、貓頭鷹,還有時光倒流的鐘表。不過,好像也就結束在那一刻了,第五部鳳凰社出來時,我居然一點想看的念頭都沒有,之後的六、七還有一系列的電影,也從不關注,終究是長大了吧。其實,在喜歡《哈利·波特》的日子裡,我也在喜歡著張愛玲。
不再青春,也是因為已經不再相信電影裡那一段俊男靚女演繹的愛情故事,一見鍾情的故事,至死不悔的故事,甘心忍受千百年的孤寂只為等待這一刻相見的故事,像瓊瑤小說一樣的純情,像神話傳說一樣的感天動地,——卻都只是一段青春幻想吧,童話一樣,灰姑娘會遇見她的白馬王子,於是,總是哀怨的楚楚可憐的貝拉遇見了英俊深情且有超能力的愛德華,縱然這是一個吸血鬼,只是,還沒有見過這樣美麗的吸血鬼吧,從來不露猙獰的面容,在陽光下還可以像鑽石般熠熠生輝。
青春不再,但青春,總是美好的,雖然看起來,難免天真了些,稚嫩了些。因為青春著,便願意相信,世界上還存在另一個世界,童話世界,魔法世界,吸血鬼世界,而且,都一樣的神秘又美好。因為青春著,便可以相信自己會遇到一個無所不能的男朋友,可以帶自己上天入地。想起《告別天堂》裡宋天楊的一次回憶,她說十六歲的自己經常傻瓜似的想,有男朋友的感覺真棒,你不高興的時候有人逗你笑,放學晚了以後有人送你回家,無聊的星期天裡有人跟你約會,就像一個得到一件新鮮玩具的孩子,把戀愛當成了一個糖果盒,以為隨便一抓就是滿手的繽紛絢爛。人世間的想像都已經如此美好了,何況那是一個美麗的吸血鬼的世界。
這一個素食吸血鬼的世界的確很美麗,這也是《暮光之城》唯一一點可以讓自己幻想的地方,故事發生的背景,陰鬱的福克斯的周邊,卡倫一家居住的地方,那裡有崇山峻岭,有層林密布,有碧綠的草地,便是烏雲密布的天空也總是拍的開闊而大氣,畫面並不精緻,但我也喜歡這樣的粗糙,泛著青色的不真實,卻覺得,世間的確存在。
三個月之後,很偶然的讀了這一系列的第二部小說《新月》,像電影一樣的抒情,也一如既往的青春,卻也只是言情。貝拉與愛德華之間情感上的糾結描述的足夠細膩逼真了,但分分合合,原不過是作者的一廂情願罷了。青春的孩子們會喜歡這樣的青春作品,但我已不是。簡單幾筆,悼念那已經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青春。
暮光之城電影影評(三)
CBS曾於2007年播出過一部吸血鬼題材的電視劇《血色月光》,故事圍繞著不死的私家偵探MickSt.John如何用自己敏銳的吸血鬼感知力解決一樁樁疑難案件展開,但終因收視率不佳在播出到第二季時被CBS無情地砍下。本來這樣反類型的吸血鬼題材本身就包含著諸多吸引眼球的因素,吸血鬼從善、人鬼之間的不倫之戀、犯罪題材的魔幻背景等等,而根據美國暢銷書作家史蒂芬妮·梅爾的小說《暮光之城:暮色》改編的電影正是在這樣一種反類型的吸血鬼題材上進行再創新,形成了一種新的吸血鬼電影品種。
改編自暢銷小說電影的最大優勢在於,小說的影響力能夠給影片製造未映先熱的效應,《暮光之城:暮色》本身就已經擁有了一批忠實讀者的擁護與支持,所以無論電影在物理性質上再怎麼爛得天昏地暗海枯石爛,始終會有一群堅實的擁護者。影片《暮色》以原小說中所建立的愛情主軸為線索,在跨越生死的人與吸血鬼之間上演了一部「人鬼情未了」。不過顯然《暮色》並不是簡單地以以往人鬼之間不能實現的悲情別離作為商業賣點,而是把這個已經泛濫成災的吸血鬼題材從龐大的愛情史詩中抽離,放置到了青少年身上,使之成為如《歌舞青春》之類的校園電影,並將吸血鬼這個老派的恐怖片元素重新打造,讓吸血鬼的形象變成一群品味超凡的現代貴族,而且還有點伸張正義的超能英雄味道,讓吸血鬼從令人毛骨悚然的印象,變成了另一種充滿神秘感又迷人的浪漫童話。
《暮色》從女主角貝拉娓娓道來的旁白開始,從開頭這個略帶回憶錄色彩的旁白我們大概知道了貝拉來自一個並不怎麼和諧的家庭:父母離異之後老娘再嫁、天性敏感內向、自我得不到認同,鬱鬱寡歡的她搬到西雅圖附近的一個小鎮去和父親住。這個內心沒有安全感的少女在高中校園裡和同學始終格格不入。直到她認識了一個俊美又充滿著神秘感的愛德華,兩人如命中注定般地相互吸引,漸漸地貝拉開始發現她所愛的人擁有與眾不同的能力和不為人知的生活方式,因為他是一個吸血鬼。
吸血鬼作為西方文化中的反面角色,通常以嗜血如命、殘暴凶煞的形象出現在各類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德拉庫拉伯爵,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那部著名的《驚情四百年》就是以德拉庫拉伯爵這個人物為背景,影片並不是為了恐怖而恐怖,而是借吸血鬼這麼一個悲情的角色講述了一段跨越幾個世紀卻又不能實現的不倫之戀。作為恐怖片裡的一個次類型,讓人們始終對於這些嗜血如命的怪物慾罷不能的,是片中的吸血鬼靠吸血為生,而吸血本身是某種類似禽流感、SARS之類的傳染行為,即被吸血鬼咬過的人就會慢慢變成「同我族類」,加入吸血鬼的行列之中,用一些吸血鬼文化的痴迷者的話來說,這個感染同化的過程叫做「二次親吻」,本來血淋淋的弒生過程就被賦予了一層浪漫色彩,於是吸血鬼的電影不單單只是一種恐怖嚇人的電影類型,通常還會因此多了更為複雜的情慾關係。
另外《暮色》還建立了另一群很特別的吸血鬼形象。男主角愛德華一家人隱居在小鎮裡,宛如吸血鬼中的素食主義者,因為他們不吸人血,靠著抑制欲望、修身養性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著。這群人不但不嚇人不恐怖,反而一反傳統觀念中人們對殺生害命的吸血鬼形象的刻板成見,這個吸血鬼家族各個英俊美麗,父親還是地位崇高的醫生,他們住別具品味的別墅、聽高雅的古典音樂,成為校園和小鎮裡一群被崇拜尊敬的現代貴族。這些角色的設計不免讓人想起那部每個花痴女孩必修課之一的《夜訪吸血鬼》,在這部影片裡湯姆·克魯斯、布拉德·皮特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幾個好萊塢明星變成吸血鬼、夾帶著男男相戀的情慾曖昧,吸血鬼已經儼然不是那些讓女生望而卻步的恐怖片元素,而變成了一種讓人心生崇拜的新貴族。
《暮色》既沒有《夜訪吸血鬼》那般幽暗的歌特氣息,也沒有《七宗罪》那樣心理層面的複雜分析。()《暮色》討巧的地方在於與其他吸血鬼題材影片始終拘泥於對於一個悲情甚至苦情故事的過度沉溺不同,它將吸血鬼這一恐怖元素同青少年的叛逆與認同危機相結合,使得這部影片拉進了與叛逆心理時期青年少的心理距離。在《暮色》中,貝拉同樣是一個「問題」少女,雖然這個「問題」並非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小太妹,父母離異,母親再嫁,自己隻身來到西雅圖,心思縝密的她卻顯得與同齡人格格不入,有了這麼一個「問題」式的開頭,通過與愛德華及其一家的相識相知過程,最後的結局便是貝拉開頭所處的種種心結均得以解開,通過這麼一個故事,青少年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很容易在這個「問題」少女身上獲得一種自我認同感。
《暮色》中同時也讓吸血鬼的能力無限強大,他們不僅可以上天入地、瞬間轉移,而且還力大無窮、永生不老,完全擁有類似於所有漫畫英雄般的功能,試想一下,把這些吸血鬼的裝扮換一下,他們可以是超人、也可是蜘蛛俠,當然也可以是地獄男爵。按照一般漫畫邏輯,故事便順勢將吸血鬼分為正邪兩派,當然結果肯定是毫無懸念的善必勝惡的完美結局。《暮色》讓一個被拍到惡俗的吸血鬼故事,綜合了浪漫愛情、青春期危機,最終還加入了正邪對決的漫畫超級英雄元素,成為一部複合多種類型的青少年電影。
*最後告訴那些膽小的觀眾一個克服恐懼心理的訣竅:試想一下,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真正見過鬼,所以下次當自己獨處一個幽閉空間時,不要害怕某個黑暗的角落會走出一個恐怖身影,因為能看到鬼,是你在這個世界上幾千億分之一機會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