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電影教父影評

電影教父影評(一)

我最愛的電影是《教父》。在這一點上,我可以同許多男人達成共識。馬龍的表演實在令人心折。在少年時代,我深深著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說話方式,卻並不成功。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子也找不到認真的聽眾,那個口齒不清的教父,卻沒人敢忽略他說出的每一個字。他總是面無表情,背後卻潛藏著不可忽視的力量——一種優雅的狂暴、平靜的殘忍、化妝的邪惡,如同毒蛇與猛虎的混合體。他輕蔑地說,「讓我開一個你無法拒絕的條件」——這是男人的威權;他溫和地說:「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這是男人的價值。而事實不是這樣的。那個真實的教父,生活中的馬龍·白蘭度,是個十足的混蛋,他的家族則是一窩混蛋。

當然,他們是迷人的混蛋,令人同情的混蛋,應該被寬恕的混蛋。

白蘭度家族中,女人個個紅杏出牆,男人個個酗酒成性,且盛產自殺者。小馬龍的童年在陰鬱中度過,父親很少回家,母親終日喝得酩酊大醉,與一個又一個男人發生關係。小馬龍生活中惟一的溫暖來自一個友善的同性戀教士。這使得他成為一個雙性戀者,因為同性戀行為被軍校開除。

為逃避這一切,他來到紐約,躋身百老匯,陰鬱生活賜予他的狂暴氣質令他成功出演《欲望號街車》,名聲鵲起。「仿佛一覺醒來坐在糖果堆上」,他不能承受這種名氣,感覺自己是個騙子,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為了幫助他戰勝焦慮,醫生甚至為他宣讀希特勒的講演詞。

上世紀50年代初,馬龍步入影壇,開始輝煌之旅。他拿下了七次奧斯卡提名,兩次奧斯卡獎。與此同時,他不停地結婚離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陰鬱的子女。他的妻子總在爭吵,他的情婦總在自殺,他的子女則陷入無盡的痲煩。馬龍的大兒子克里斯蒂安·白蘭度吸毒、私藏武器、乾非法交易、與父親的情婦吉爾上床(吉爾後來在汽車上自殺)。切娜是白蘭度的小女兒。這個太陽般美麗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關愛,就到毒品中尋求慰藉。

1990年5月16日,馬龍生活中最大的悲劇發生了:兒子克里斯蒂安殺死了女兒切娜的男友戴格。當警察趕到時,戴格已經死了,顴頰處射進一顆子彈。切娜坐在沙發上,手裡握著一個打火機,面前擺著一杯優酪乳。人們至今搞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據白蘭度家的人講,是一場毆鬥;據辯護律師講,是一場意外;據切娜講,「是我父親安排了一切。」後來,切娜自殺。馬龍沒有參加女兒的葬禮。

記者問馬龍是否感到應為這種亂糟糟的局面承擔責任,他說:「當一隻海鷗從2000人頭上飛過,誰知道它掉下的羽毛會落在哪裡?」然而,馬龍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過當成輕浮的羽毛?他仿佛中了詛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後的探戈》中說過的台詞:「你一直是孤單的,你無法逃脫寂寞的感覺,直到你死去。」——隱然就是他一生寫照。

我曾經想過,這個雙性戀男人到底愛過誰?也許,只是他那個沒出息的殺人犯兒子。我永難忘記《教父》中的情節:兒子桑尼被亂槍打死。他對殯儀館的化妝師說:「你看,他們是這樣對待我兒子的。」昏暗的燈光打在他額頭上,臉的下半部隱沒在陰影里,他的眉毛蹙起,形成悲傷的皺紋——我的心抽緊了,緊得發痛。我也有個可愛的兒子。我能夠感受一個父親遭遇這最大的不幸時,那種洶湧的痛苦與復仇的狂怒。現實中,為了給兒子克里斯蒂安脫罪,馬龍耗盡家財,窮困潦倒。克里斯蒂安仍然被判入獄十年。受此打擊,馬龍暴飲暴食,體重驚人,昔日的「性感野獸」變成一頭肥豬。如果想要嘔吐,你大可以去看馬龍在大爛片《人魔島》中的扮相,臉上塗的粉厚過日本藝妓,如同一噸塗脂抹粉的肥肉。

後來,他終於死了。聽到這訊息時,我愣怔了一會兒。在記憶中,馬龍早就死了,永遠地葬在了1972年。那一年,《教父》問世。他扮演的教父在花園裡頹然倒下。喪鐘鳴響,經典誕生。32年後,他死了第二次。這次,他是徹底地死掉了。馬龍的身後,遺留下一長串數字:1個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經典的影片——《欲望號街車》、《現代啟示錄》、《巴黎最後的探戈》、《碼頭風雲》、《教父》;6個自殺的情婦;17個律師;大約25個不幸的子女;1100萬英鎊的巨額債務。

安息吧,教父。只是,我要糾正一下你的說法。儘管你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但你仍是真正的男人。因為,你的扮演角色教導無數男孩成長為男人。僅為這一個理由,我將永遠尊敬你。

電影教父影評(二)

《教父》是電影史上的一部恢弘的巨著。雖說「電影」與「戲劇」在某些焦點的問題上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在很多的藝術元素上是一脈相承的。本文就從戲劇與電影共有的一些基本藝術元素(主旨、人物、結構、技巧、語言、表演等幾個元素)來淺析《教父》這部影片。

其實《教父》作為上世紀70年代的影片,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一部最具史詩氣魄的揭露黑社會明爭暗鬥內幕的影片,一幅氣勢恢弘的「社會圖卷」。對於現在的電影業依然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它反映出來「真正的精神」、「真正的表演」,許多真正演繹的所在鑄就了它的成功與影響。本文解析的角度較多,篇幅有限,可能略顯空洞,敬請指教。

主旨。振聾發聵。蘊含「真正的精神」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縱觀《教父》這部影片,首先展現出來的便是「真正的精神」。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是一部「悲劇」,但是「悲」的讓你痳木。是對「人」以及某個時代社會命運的關懷與思辨,是在不同的層面上觸及對命運的終極叩問。《教父》便是如此,剝開富麗堂皇、令人眼花繚亂的遮羞布,打破以自由民主自詡的社會。影片演繹了美國地下勢力集團之間真刀真槍的「戰爭」,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美國社會的表層下面的最隱蔽的本質。也許正如巴爾扎克的一句名言:「在巨大財富的背後,都隱藏著罪惡。」維托·柯里昂作為黑社會的頭目領導的五大家族一進入弱肉強食的公開的大社會,就可以以強者的姿態出現,這也是一切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美國社會的上層實權人物帶規律性的相同發展道路。哪一個大財團或億萬富翁不是從營私舞弊、投機倒把起家的?中國有句古話說:「一將成名萬骨枯。」看了這部電影,我也有理由說:「一人發財萬骨哭。」也許這就是影片的真正力量所在。

「沒看過《教父》的,就等於沒看過電影」,雖然有點絕對,但是映射了《教父》的確是在某種意義上真正挖掘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靈魂。將「真正的精神」演繹出來。很暴力、很辛酸、很無奈有很有趣,這就是經典。

人物。入木三分。表達「真正的需求」

「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既然上面已經將其定位為悲劇,那麼劇中人物與不可避免的命運的衝突和必然失敗的抗爭就油然而生了。在影片的開始部分,就開始出現了「干擾事件」,柯里昂家族便面臨著「毒品」的困境,需要教父來面對。對於這一事件,教父便也有了需求,有了內在的需求便有了真正的人物。人物是衝突的核心、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觀點,更是需要一種個性。其實人物最終應該是一種啟示,教會你應該做什麼、怎樣做。片中人物的塑造都是環境中所營造的「典型人物」。

下面著重解析一下山尼,他的動作、語言、需求等等鑄就了他這個「真正的人物」,在《教父》中很是突出,其突出的個性給觀眾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就是人物,雖不是主角,但是我對他的印象最深。在我看來,這個人物對於整部《教父》就是至關重要的,是他慘烈的死,是他身上無數的彈孔。這是點題的、是致命的關鍵。

山尼·柯里昂,一匹熱情洋溢的烈馬。山尼是性格激烈,脾氣火暴,對女人溫婉多情,呵護有加,對家庭眷顧的一個男人。正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就註定了他的「悲劇」。在妹妹康尼的婚禮上,就因為一點點的小事,就打翻記者的照相機,並隨即扔下兩張錢。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細節,便可以看出山尼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就影響著衝突的發展。

讓人物豐滿起來的是他的「來龍去脈」,歸根結底是他的動作。山尼致命的缺點,是性情急躁,沒有城府,極其容易暴露自己的想法。這是他的個性,也使他具有了魅力,並使其具有了觀眾重合的統一性。只是因為他的那一句話,父親被行刺。父親說,男人是不能粗心的,女人和孩子可以,但男人絕對不可以。山尼的早逝,完全是性格所致,令人惋惜。或許,連作者和編劇都不能原諒他這個致命缺點帶給整個家族的厄運。作為一個家族的繼承者,山尼是不夠格的,必須要死,讓更為強大的繼任者崛起。

劇中的人物都是衝突的核心,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去處,創建可信的人物是《教父》成功的重要一步。老教父維多是王者之風的老虎、麥克是目光犀利的頭狼、康尼的丈夫就是垃圾男人的代表、麥克的妻子愷是善良的、正義的代表等等。主角與對手的各種衝突成對成對的出現,促進了影片的發展。

結構。踏實迂迴。呈現「真正的酣暢」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影片的結構便是情節的組織和布局,其本質是敘事時空的結構。《教父》這部影片的結構並不是說眾多戲劇結構中的某一種,而是在某一橋段運用的不同的結構。對於電影來說,難以講求什麼「三一律」的,它的鏡頭決定了它的靈活性,是注重時間推移的連續感,每場戲都必須透過「描寫衝突的本質」而不只是「描寫衝突」來推進情節的發展。其實《教父》的結構有點像三幕劇,其間有人像展覽式以及開放式等結構,但不是很明顯。有一定的鋪陳、「製造對立」、「以及解決問題」。

影片開始的時候就是在教父的女兒康尼的婚禮上,眾多的主要的人物便悉數上場,這就是戲劇結構中所謂的人像展覽是結構,這其中也埋下了很多的鋪墊、伏筆。圍繞康尼的婚禮,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山尼、麥克等各自的性格盡顯出來。正如莎士比亞說過:「他們不是為了表現『性格』而行動,而是在行動中時附帶展現『性格』。但是隨著影片的慢慢進行,結構也隨之變化了,不能單一的說是某某種結構。

我覺得《教父》之所以好看,就是讓一些義憤的情節都表現的入情入理,一切感情衝動,一切殺戮,一切粗鄙的兩性關係,都同他所刻畫的人物所處的情境協調一致,使整個情節完整、統一。其實這就是結構的作用。層級的嵌套,分支任務的恰當引出與回歸,精彩的講述造成了極強的懸念與震撼。如果完全嵌套,沒有分支情節,人物塑造就會不豐滿,而且前面的嵌套過程會把普通觀眾弄暈,也會讓片子起得太冷,而後面解套過程儘管有極大震撼,但顯得呆板。總的來說,《教父》的結構是完滿暢順。

技巧。跌宕起伏。體驗「真正的『吊起來』」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戲劇與電影在編劇表現方面的技巧主要有懸念、突變、誤會、巧合等,而《教父》除了編劇表現手法上的技巧,還有故事的發展主線很有特色。

看《教父》的過程中,給我最大的『詫異』就是影片中段威嚴的教父在瞬間就被人打了很多槍。之後再看影片時,心情一直都是「吊起來」的,教父到底是死還是活?懸念便出來了,懸念因人物而光彩,讓觀眾原意猜測。同時這個突轉的設定是在矛盾已經充分的發展,人物性格得到展示,主題也漸漸的呈現,教父的遇刺給影片的發展帶來了「動態美」,使劇情有了強烈的起伏跌宕感。其實這個突轉的設定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來源於之前情節的鋪墊與蓄勢,教父的遇刺是因為五個家族之間產生了一一些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那麼教父就「必須死」。

其實《教父》中還有很多技巧方面的東西,巧合就是。麥克教他的新婚妻子學習開車,而炸彈的爆炸就在麥克出去的一小會,這就是巧合。既在情理之中,又有點出乎意料。巧合使的影片婉轉有致、令人回味無窮。

《教父》中許許多多的支線都不是從主線上分岔出去的,而是各有自己的源頭,自己的流程,到末了才自然而然地匯攏到主線上來。整個故事的主線與支線的發展脈絡,很像一條大河的主流與支流的關係:各有源,最後聚成洪流,一瀉千里。因為可以另外重新起頭,所以故事繼續發展可以不受前一個階段發展的制約。導演有更大的迴旋餘地,海闊天空,縱橫捭闔。這個方法值得借鑑。

語言。陰陽頓挫。塑造「真正的個性」

「一個人只有一種命運」教父說。語言無論是在戲劇還是電影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藝術元素,它對於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塑造、衝突的化解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戲劇語言具有動作性、個性化以及抒情性等特徵。而在影片《教父》中,語言對於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推動有重要的作用。譬如:教父的威嚴、山尼的暴躁、麥克的犀利在很大的情況下是他們的語言塑造的,同時情節的進一步的發展也是語言之作。

雖說電影語言不像戲劇語言那樣,那麼的有動作性、程式化。()但是人物語言依然能顯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及其所以發的行為特徵。影片中老教父——維多的言語中都是有心理和行動的體現,推動劇情向前進展。「我們開出的條件你是無法拒絕的,要麼是你的簽字要麼是把你的腦漿留在這份契約上。」老教父的一句話就映射出來很多的東西來,既展現了老教父的人格魅力有進一步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有這一句話就會延伸出:他到底是簽字了,還是被教父打死了。很好的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同時,語言的個性化在電影中是非常突出的,「我費了一生的精力,試圖不讓自己變得十分粗心。女人和小孩子們可以很粗心,但男人不可以。」老教父的一句話就展現了他的謹慎、很紳士的人格魅力。因為這句話就很好的展現了個性化這一特點。很有說服力,展現了老教父的性格、身份和內在的心理。

表演。精彩絕倫。暢遊「真正的『自由』」

雖然表演有三個流派,但是影片《教父》中演員的表演時斯坦尼體驗派的表演,演員們將體驗作為表演藝術的基礎。特別是劇中主要人物的表演都是栩栩如生,很符合角色的需求,影片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很大程度上是演員表演的功勞。

現在就說一下老教父的扮演者——馬龍。白蘭度的演技,令教父不朽,這種氣度,他似乎天生擁有,不像別的那麼的臉譜化。也許這就是對表演的體驗、感觸。馬龍。白蘭度將老教父的個性、身份演繹的淋淋盡致。他已經深深的融入到角色當中去,不分你我。生成一種「本我」與「自我」的自由。在《教父》中,他可以自由的演繹,發揮,將角色的個性等表現出來。

其實《教父》的成功不僅僅是單方面的突出,而是各個藝術元素很好的結合、運用起來達到1+1>2的效果。無論是在主旨、人物、衝突、結構、技巧、語言等各個方面都很好的結合起來,但並不是說平分秋色,而是都有所側重。對於《教父》這部影片我很崇敬,也許一出完美的悲劇是人性的高尚的產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