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了中國的藝術與生活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人的確是生活藝術的大家。他們孜孜以求於物質生活,熱忱決不下於西方,並且更為成熟,或許還更為深沉。在中國,精神的價值非但從未與物質的價值相分離,反而幫助人們盡情地享受自己命里註定的生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具有一種快樂的心境和固執的幽默。一個不信教的人會對今生今世的世俗生活抱有異教徒般野蠻的熱忱,並且集物質與精神兩種價值於一身,這在基督徒是難以想像的。我們能夠同時生活在感官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不認為兩者一定會有什麼衝突。因為人類的精神是被用來美化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質,或許還能幫助生活克服感官世界中不可避免的種種醜惡和痛苦,而不是用來逃避生活,或去找尋來生來世生活的意義。孔子在回答一位弟子有關死亡的問題時說:「未知生,焉知死?」表達了一種對於生命問題的庸常、具體而實用的態度,正是這種認識造就了我們現在國民生活的特徵和思考的特徵。
這個立場為我們樹立了許多價值尺度,這種生活標準占據了知識和人生的任何一個側面,它說明了我們之所以喜愛或憎惡某一事物的原因。這個生活標準已經融入我們的民族意識,不需要任何文字上的說明、界定或闡釋。我認為也正是這種主活標準促使我們在藝術、人生和文章中本能地懷疑都市文化,而崇尚田園理想;促使我們在理智的時刻厭惡宗教,玩玩佛學但從不完全接受其邏輯的結論:促使我們憎惡機械發明。正是這種對於生活的本能的信仰,給予我們一種濃厚的庸常意識,不屑於萬花筒般的大千世界以及智慧的煩惱。它使我們能夠沉著地、完整地看待生活,並維繫固有的價值觀念。它也教會了我們一些簡單的智慧,比如尊敬老人、享受世俗生活的樂趣、承認生活、承認性的差別、承認悲哀。它使我們注重這樣幾種尋常的優點:忍耐、勤勞、節儉、敦厚與和平主義。它使我們不至於發展一種異想夭開的理論,不至於成為自己智慧的奴隸。它給予我們一種價值觀,教會我們同時接受生活給予我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它告訴人們:無論如何只有人類的幸福才是一切知識的最終目標。於是我們得以在命運的浮沉中調整自己,欣欣然生活在這個行星之上。
我們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老人們看來,我們民族的過去以及變化萬端的現代生活,不少是淺薄的,也有不少確實觸及了生活的真諦。同任何一個老人一樣,我們對進步冷嘲熱諷,我們懶懶散散,我們不喜歡為一隻球在球場上爭逐,而喜歡饅步於柳堤之上,聽聽鳥兒的嗚唱和孩子們的笑語。生活是如此動盪不安,因而當我們知道真的有什麼令自己滿意的東西,我們就會抓住不放,就像黑暗的暴風雨之夜裡一位母親緊緊摟住懷中的嬰孩。我們對探險南極或者攀登喜馬拉雅山實在毫無興趣,一旦西方人這樣做,我們會問:「你這樣子的目的何在?你非穗到南極去尋找幸福嗎?」我們經常光顧影院劇場,然而內心深處卻認為現實生活中兒童的嬉笑也同樣能給我們帶來歡樂和幸福,決不亞於銀幕舞台上想像的產物。如此相比,我們便情願呆在家裡。我們不相信親吻自己的老婆必定索然無味,而別人的妻子僅僅因為是別人的妻子就顯得更加楚楚動人。我們在蕩舟湖心之時並不渴望走到山腳下去,我們在山腳下時也並不企求翻越山頂。我們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
在很大程度上,人生僅僅是一場鬧劇,有時最好站在一旁,觀之笑之,這比一味介人要強得多。同一個剛剛走出夢境的睡夢者一樣,我們看待人生用的是一種清醒的眼光,而不是帶著昨日夢境中的浪漫色彩,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那些捉摸不定、富有魅力卻又難以達到的目標,同時緊緊抓住僅有的幾件我們清楚會給自己帶來幸福的東西。我們常常喜歡回歸自然,以之為一切美和幸福的永恆源泉。儘管喪失了進步與國力,我們還是能夠敞開窗戶欣賞金蟬的鳴聲和秋天的落葉,呼吸菊花的芬芳。秋月朗照之下,我們感到心滿意足。
我們生活在民族生活的秋天,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為新秋精神所滲透:綠色錯落著金色、悲哀攪和著歡樂、希望混雜著回憶。這時,春天的單純已成記憶,夏日的繁茂已為微弱迴蕩著的歌吟。我們看待人生,不是在謀劃怎樣發展,而是去考慮如何真正地活著;不是怎樣奮發勞作,而是如何珍惜現在的時光盡情享樂;不是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精力,而是養精蓄銳以備冬天之不測。我們感到自己已經到達某個地方,安頓了下來,並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我們還感到已經獲得了某種東西,這與過去的榮華相比儘管微不足道,卻像是被剝奪了夏日繁茂的秋林一樣,仍然有些餘暉在繼續放光。
我喜歡春天,可它過()於稚嫩;我喜歡夏天,可它過於驕矜。因而我最喜歡秋天,喜歡它金黃的樹葉、圓潤的格調和斑斕的色彩。它帶著感傷,也帶著死亡的預兆。秋天的金碧輝煌所展示的不是春天的單純,也不是夏天的偉力,而是接近高邁之年的者成和良知——明白人生有限因而知足,這種「生也有涯」的感知與精深博大的經驗變幻出多種色彩的調和:綠色代表生命和力量,橘黃代表金玉的內容,紫色代表屈從與死亡。月光鋪灑其上,秋天便浮現出沉思而蒼白的神情;而當夕陽用絢麗的餘暉撫摸她面容的時候,她仍然能夠呈現出爽悅的歡笑。初秋時分,涼風瑟瑟,搖落枝叉間片片顫動著的樹葉,樹葉歡快地舞動著飄向大地。你真不知道這種落葉的歌吟是欣喜的歡唱還是離別的淚歌,因為它是新秋精神的歌吟:鎮定、智慧、成熟。這種歌吟用微笑面對感傷的景象,讚許那種亢奮、敏銳而冷靜的神情,這種秋的精神曾經在辛棄疾的筆下表現得淋漓盡致: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