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森經濟學讀後感(一)
到家幾天了,斷斷續續讀完了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的第一章。這一章還只是緒論,沒有我想像中難,甚至於比課本還簡單。有已經學過了一遍的原因在內,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這本書本身。這本書本是針對大學生寫的。越是大師,越能用簡單的文字清楚的表達複雜的意思,反而無須借用那麼多專業術語。而且,大師沒有國內寫課本的人的那種倨傲,不會輕易下結論,而是一點點推導出來。讓我想起初看羅素論證世界是物質的時,感受到高中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宣布世界是物質的區別。(7-8)今天被拖了去教表妹數學,她問的是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的題目。我畫圖給她分析根的分布,再嫻熟不過。其實我學數學那會不是這樣的,這全是受經濟學老師的影響。他本科讀的是數學系,因此他對經濟學的理解偏數理一些,講起課來特喜歡用圖來分析。這讓我養成了碰到書上的經濟學問題,清一色先畫圖。
我厲害時竟可以自己將兩個圖聯繫起來,本是挺為之得意的。但今天跟表妹講題時,一遍遍跟她強調你要明白圖形代表的意思,發現自己在理解經濟學的圖時做得太不夠,因此將兩個圖聯繫起來時,或是老師點過的,或是憑直覺,而非研究透了圖形所代表的意思。嗯,這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薩繆爾森經濟學讀後感(二)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囊括了經濟學中各個方面的問題,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討論,是西方最流行的的經濟學科學教書和讀物。60年來,《經濟學》歷經挑戰和考驗,但仍然無人能撼動其地位。薩繆爾森不僅開創性地為現人經濟學設立了框架和標準,而且60年來孜孜不倦,將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錘鍊得近乎完美。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表達原本複雜的經濟學原理,根據世界範圍內的形勢發展以及隨著人類科技不斷進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續著天翻地覆的改變,把各種涉及到經濟學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經濟學》裡,使讀者能夠足不出戶就可將當今社會上影響人類生活包括經濟現象、環境變化、世界經濟和整個社會的變動趨勢與經濟學基礎識知相結合進行初步的了解。
讀此書沒有特別明顯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書的感覺,簡單的文字,甚至有時略帶幽默的語言,仿佛是在閱讀劇情引人入勝的小說一樣讓人有一發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衝動,對理論的講述間或會結合實際加入些許評價,更是讓人浮想聯翩。
這本書的編排基本上能滿足各個層次讀者的需求,較高深的內容在附錄或特別標明的小節里單獨安排。第一編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紹了一下學習經濟學的一些必備基礎知識。第二編是個體經濟學:供給、需求和產品市場,第三編是要素市場:勞動、土地和資本,以上兩篇也是我們在任一本個體經濟學的書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題。第四篇從微觀的角度主要討論了下國際貿易、政府以及環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講述了總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
當我開始看到供求曲線這章時,腦中不再充斥各種斜率不同的線條以及一成不變的坐標圖,我所想到的是各種經濟關係受供求關係這一亙古不變的原理影響的現實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鮮艷畫面。雪災時湖南江西個別停水停電的政府部門管制不嚴厲的小城市裡,純淨水、蔬菜、蠟燭、大米短時間內漲價數十倍,春運時的火車及高速公路的汽車上一包速食麵售價五十元,雖說有些誇張,但這些現象都不難理解,物價短時間內上漲了一些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後物價恢復正常就行了,實際上必定也會回到原來的價位。適度的進行管制允許物價在一定範圍內浮動才是明智之舉。我們都知道消費物價指數CPI在不斷上漲,長期的物價上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短期的由供求關係造成的物價上漲也如此。
薩繆爾森的在「總量經濟學」中,對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的軌跡進行了研究,並指出了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四個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和技術。他指出,如何積累資本以求得持續高速發展是經濟落後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因為這些國家的產出少,可能剛剛能解決生存的問題,無法進行積累以求得未來的發展;而有的國家也許產出較高,但也存在將產出中的多少用於當期的消費,又有多少用於投資的問題。這些國家應當儘量減少當期消費,把儘量多的產出繼續投入,使經濟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進入一種良性循環。
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練,薩繆爾森-《經濟學》已經不只是美國的經濟學教科書。它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經濟學著作的經典—博大精深,與時俱進!
薩繆爾森經濟學讀後感(三)
去年以來,()自己開始對經濟理論感興趣,一方面是由於所的從事工作會經常與這個領域的人打交道,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而武裝一下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股市持續上漲的影響——想弄清楚它的根源,然後再投身股市。正好手邊有一本薩繆爾森的經典著作《經濟學》,開啃。
到底是經典,沒看幾頁,就被書裡的分析吸引住了。先是一個很基本的概念:ppt。此ppt並非播放檔案那個ppt,而是投資消費線。裡面提到了投資有利於長期發展。
這麼一個簡單的概念,可以在身邊很多事情中得到印證:從小孩上學受教育,公司做廣告宣傳產品,到國家投資建設公用基礎設施。可以說無不體現著這個概念:先投資,後收益。其實一想,這跟咱們中國人常說的厚積薄發是一個道理。這個時候,投資是一種積累,也是一個積蓄能量的過程。當能量(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有爆發的時候了。人、原子,都一樣。
想到這裡,感覺自己好像悟到了點什麼,想起以前在大學沒怎麼好好讀書,對自己確實是個不小的損失,這等於是放棄了對自己的一次投資。不投資,對以後的產出就會有影響。只能通過今後的再投資來彌補了。當今,很多人對自己手頭的錢都知道該怎樣規劃,怎樣投資來獲取最大收益了——這在我們國家是一項可喜的進步,至少大家不會像從前大多數人家裡只知道把錢存銀行那樣了。可是,在注意對身外財務的投資之外,我覺得大家不應當忽略對自身的投資,因為「人」才是最容易獲得高收益、高回報的「投資渠道」。大家想想,控制人是不是比控制一些機器更容易給自己帶來財富(美國南北戰爭前的南方奴隸主就能依靠黑奴獲得巨大財富),這也是為什麼同樣作為生產要素的土地、資產和人三者之中,只有人(勞動力)不能買賣(當然,這裡面涉及人權的道德范籌),我想除了這個道德問題外,因為控制人能產生巨大效益而帶來的不平等市場競爭,也許才是連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允許買賣勞動力的深層原因(個人揣測)。
所以,在買股票、基金、房產、保險的同時別忘了給自己做點投資。保證你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當然,對自身的投資並不僅僅只是讀書。像社會實踐、觀摩,甚至給自己買身好行頭,都是對自己的投資。社會實踐能教你一些實踐經驗;觀摩則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幫助自己進步;買身好行頭,能讓你精神抖擻,別人也能高看你一眼。三者都是投資,只不過投的領域不同而已,就像有人炒股、有人買基金一樣。不管怎樣,這終究是給自己做了投資的,而且是會帶來正收益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