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心理學讀後感(一)
朱光潛(1897——1986)做為美學家的卓越名聲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了,在中國,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學老人。他寫的《西方美學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國惟一一部系統介紹外國美學史的著作;《談美》則是為青年人寫的,增加他們審美力的通俗讀物;《文藝心理學》建立了朱光潛先生的美學體系,在中國,能有自己體系的美學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
,朱光潛先生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美學著作,如果柏拉圖、萊辛、黑格爾、克羅齊、考德威爾這些西方美學大師地下有知,會感謝朱光潛先生辛勤的譯介之功的。這些譯作幾乎成為不可超越的典範。朱光潛先生早年留學歐洲,一心沉溺美學研究,遍覽群書,博聞強記,很快便成為了康德—克羅齊形式主義美學信徒。到了晚年,他從頭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美學觀,修正了自己美學中過分形式化的主張。
朱光潛先生主張人生的藝術化,他認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靈。但是,他像許多大學問家一樣,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視了心靈的美卻忽視了外在的美。他穿著古舊的衣服,叼著大菸斗,從菸斗中發出的濃煙在他的銀髮旁邊白皚皚升騰。這就是他留給人們記憶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鏡片後邊的眼睛永遠是沉思的。就是這位老人,他在87歲高齡仍然用顫抖的手翻譯了維柯的《新科學》。他一生追求著美,傳揚著美,最後化為一座橋樑,從他身上,人們既可以回顧美學豐富的過去,也可以展望美學光輝的未來。
《文藝心理學》從心理的角度來研究美。什麼是美呢?這不是一個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問題。比如,鮮艷的花朵往往在人們眼中是美的,但是,我們能說花本身是美的嗎?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為什麼在我們心裡想著別的事情或者煩惱痛苦的時候,我們會不覺得花美呢?可見,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狀態有直接的關係。《文藝心理學》就是這麼一本從心理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美的書。它系統介紹了西方現代美學著作,行文如行雲流水,飄逸灑脫,是朱光潛先生代表作。寫這本書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閱幾十部書才敢下筆,但是,讀者一點都看不出其艱澀和費力的地方,相反會得到一種開啟心智的愉悅。
文藝心理學讀後感(二)
長時間不曾讀書,更不曾這麼認真的讀書。《文藝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學出版)又名《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裡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後,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徵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
德等國關於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麼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麼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麼的深邃;眼光是那麼犀利;觀點是那麼獨到。都說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著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並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美?
什麼是美?朱光潛先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於一個嚴謹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說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為美的條件,我們說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為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聖·奧古斯丁:「什麼是時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麼,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義,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那就沒有研究價值了嗎?朱先生告訴我們,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物屬性,當我們見到美的事物時,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別美,不僅要在物本身著眼,同時還要著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見到的價值去研究。通俗一點講,就是美不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所以美學研究的理論,不僅要講藝術,而且要講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講美,我才疏學淺,讀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窺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闡述的理論。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有一個疑問,自已認為美就是美,了解那麼多有意義嗎?
那麼,為什麼要研究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遊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現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會說,這裡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說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驗,至於為什麼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麼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造的過程得著更準確的力量(朱自清語)。
對於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後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在《談美》中說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並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電腦程式語言,並成功開發出漢字排版軟體,打破了國外對漢字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為「當代畢昇」。在這裡不是想說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著我。每當一看到《文藝心理學》擺在我面前時,自不覺汗流夾背。
文藝心理學讀後感(三)
寫於三十年代的文藝理論書籍。()這才知道現在的文學概論中的許多東西原來也不過來源於它,區別只是現在的文學概論更加晦澀,同樣一件事,朱光潛已經說清楚的,現在的書偏要說不清楚。
對比朱光潛自己的《西方美學史》和他學生的《西方美學史》,只要看上幾頁,就知道什麼叫境界的差異。
只有真的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才會明白為什麼會有人把作家稱為「老師」——這是一種直覺的衝動(只可惜這個名稱現在被用濫了)。
你我都無福坐在這位大師的課堂里,然而在這本書裡,你可以看見嚴肅的介紹定義,嚴謹的爬梳脈絡,還有通俗如口語的文字解說,和「還好哲學家為數不多」的小玩笑。
這本書,本來就是朱光潛的課堂講義——
真正的好老師、真正的好教材。
我要慶幸我的大學課堂中,也遇上過不少好老師。
他們既不會滿腹經綸,卻拒人於千里之外;也不會上課吹牛下課拉瓜,貌似很有親和力,卻什麼也沒教。
書裡傳達出的,是一種讓人親切到想流淚的氣氛——
真正的大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