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憤怒的葡萄讀後感

憤怒的葡萄讀後感(一)

這部小說真是充滿了太多的不幸和太多的悲哀,以至於我讀完後還久久不能釋懷。

美國的農民原來也有這樣的血淚史,我想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這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美國三、四年代的經濟恐慌對農民來說真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大量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而被迫流浪,而流浪的過程充滿了多少的血與淚。

這部小說有3個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湯姆、奶奶和媽媽。湯姆是一個正直,善良,很率真的人,只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即使付出代價也會去做,他不會為邪惡勢力低頭,這樣的湯姆不止被家人所愛,更被我們這些讀者所愛,儘管這個形象似乎有些理想化。奶奶是個頑皮的孩子,他固執,他天真,他可愛。我真的是愛死這個奶奶了,他的死讓我難過了好久。媽媽是這部小說里刻畫的最傳神的角色,儘管她只是一個家庭婦女,但她是一家之主。她有強大的氣場去維護這個家的完整和尊嚴,同時她擁有超乎常人的接受苦難的能力,再大的災難也無法擊垮她,也就無法擊垮這個家。

美國中部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他們所夢想的僅僅是能夠吃飽穿暖,能有自己的一個家,但這樣的卑微的願望也被無情的現實狠狠的撕碎。他們鬥不過那些狡猾的資本家。大資本家的狡猾與醜陋在這本書中顯露無疑,而更深層次的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問題,這個制度是犧牲那些窮苦人的利益來維護大資本家的利益,而這也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英國的圈地運動同樣如此。

書中有段文字讓人印象深刻:那些農場主把堆積如山的橙子和葡萄拿來燒掉,把很多豬活埋掉,為的就是保持住這些東西的價格,而有千千萬萬的流浪者卻因為吃不到東西而餓死,連葡萄都變得憤怒了。

記得小時候經常聽父輩灌輸這樣的思想:資本主義國家是十分奢侈和腐爛的,把大量打牛奶倒掉,把大量的水果燒掉。當時還小,聽後還蠻震驚的,這不是暴殄天物嗎,這資本主義國家真是他媽的浪費啊。其實細細想來,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試想那些農場主也需要生存,如果沒有了利潤,意味著自己的辛苦也白搭了。那為什麼不把東西送給窮人或便宜賣給窮人呀?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做了,不僅自己會虧的血本無虧,同樣還會受到同行的排擠與譴責。因此,沒有人是救世主,每個人都只會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問題,要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這部小說也許更多的是想表達窮人們在關鍵時刻應該團結一致,才能共渡難關。「在你需要幫助時,永遠只有窮人才會對你伸出援手」。同時還歌頌了廣大勞動人民承受苦難的能力。這也是本書帶給大眾感動的地方。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面對眾多的苦難,我們能選擇的是怎樣去面對。如果面對苦難我們能勇敢接受,那就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打垮我們。

即使我們不幸成為失敗者,那就怎樣,生活還不是在繼續前行,前方還有多少美麗的風景在默默的等著我們……

憤怒的葡萄讀後感(二)

最近幾天,一直在讀《憤怒的葡萄》這本小說。在讀之前,我對這個題目深深的懷疑,老師怎麼會推薦我們讀這本書呢?帶著這麼一種疑問去讀,只是讀了一遍,文章還算不短,最後略懂一點點,原來老師推薦這本書的目的不僅是去讀一個關於大批農民破產、逃荒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理解這則故事。

從這本書的整體脈絡看來,它是以喬德一家的逃亡或者說是尋找「幸福生活」的過程為主要思路來描寫整個故事的。真實的反映了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社會和處在最底層的廣大農民的苦難生活,另外,作者還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了人與土地的相互依存關係和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與思索。

在第一章的時候主要是以自然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讓人們不知不覺的產生一種對當時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自然環境)理解。如:「風又吹著乾枯的玉米,還一陣緊似一陣。大路上又塵土飛揚,而後的玉米地里捲起一股股灰色的煙霧。夜間,鳳貼著地面跑得更快,它挖鬆了玉米根四周的泥土,玉米稈一根根橫倒在地上,標誌著風向。」,「一到夜晚就一團漆黑,星光透不過風沙,屋裡的燈光也透不出窗戶。」這些對玉米,對大路和對夜晚的描寫,似乎是在說上帝對這片土地不是那麼的公平,給它們的儘是一些風和沙塵暴,殊不知是另有原因的,從而引起讀者對下文的興趣。往下看,我們能夠看到第二章的時候,小說的主人公之一喬德出場了,然後著重寫湯姆具結釋放之後回到家鄉,發現家鄉的樣子完全變化了,原來的人都不見了,包括自己的家人,後來在慕萊的解釋下,才知道家人去了哪裡,村子裡的好多人都去了西部的加利福尼亞洲去求生了,而自己也經歷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最讓他恨的莫過於看著整片的土地被拖拉機無情的摧毀吧。「為了這塊地,爺爺消滅了印第安人,爸爸消滅了蛇。我們也許可以消滅銀行——銀行比印第安人和蛇更可惡呢。」農業資本家為了獲取最大利潤,不斷地增加機器。在美國,隨著技術的進步,機器對土地的威脅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拖拉機毫不留情的把房屋剷平,把土地占領,使得原本住在這片土地的中低級佃農們紛紛破產,流離失所,之後不得不去西部的的加利福尼亞洲去尋找美麗的生活的故事。他們一路上歷經挫折,好不容易到了加利福尼亞,卻發現那裡的生活遠不如理想中的好,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們也只能夠安於現狀去為別人乾一些廉價的勞動力的活,所得卻只能夠他們一家餬口,根本沒有一點點的富餘可言。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美好生活嗎?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表現以及所表現的心情看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說到這則故事,確實是感人的,而且很具有批判與諷刺意義,但是從生態角度來分析這篇文章,似乎意義會更大一些。

書中的人與土地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當現代化的農業用拖拉機把他們趕走時,他們憤怒地抗議:「地是我們量出來的,也是我們開墾出來的。我們在這地上出生,在這地上賣命,在這地上死去。」土地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的母親,是他們的一切,他們不願離開這裡的土地。當土地受到蹂躪,被大型拖拉機碾過時人們會感到撕心裂肺般難受。」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來土地死亡的原因既有人類的無知和貪婪,又有現代技術和現代工業的蹂躪。悲哀的土地和悲哀的自然很需要人類的同情和關愛!但是事實往往是相反的,對土地無限的開墾和無限的索取最後帶來的只是肆虐的沙塵暴和無邊的沙漠。我想這不是人類想要的結果吧!有一段話描寫的很好:人坐在這機器里,既看不見土地的真面目,也聞不到土地的氣息,兩腳踏不到泥土,也感覺不到大地的溫暖和力量,人與土地的關係便消失了。「莊稼生長起來和收割的時候,沒有人用手指頭捏碎過一撮泥土,讓土屑從他的指尖當中漏下去。沒有人接觸過種子,或是渴望它成長起來。人們吃著並非他們所種植的東西,大家跟麵包都沒什麼關係了。土地在鐵的機器底下受苦受難,在機器底下漸漸死去,因為既沒有人愛它,也沒有人恨它;既沒有誰為它祈禱,也沒有誰詛咒它。」人與土地的自然關係被割裂,不僅土地遭受磨難,而人們也變成了空有軀殼的機器。

同是生態系統中的必要元素,人類必須依賴於自然,自然環境的惡化自然會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存。這就要求人類務必要尊重自然的價值,在利用和開發自然的時候做到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和共贏。

然而在作者筆下,他雖然嚴厲的譴責了人類的無知和貪婪,但是還是向讀者展示了自然的生命與活力的。他滿懷深情地描述在陽光照射在草地上,草地是暖洋洋的,草的陰影里有各種昆蟲在活動,螞蟻和蟻獅忙著布置撲捉昆蟲的陷阱,蚱蜢向空中跳起,輕輕地拍一拍翅兒,潮蟲用許多細腳像犰狳一般慢騰騰地踱步。」()在作者眼裡,儘管塵暴帶來了災難,自然界裡的生命卻是那樣美好可愛。自然賦予人類的東西是那麼美好,人類還有什麼理由去破壞這種和諧和平衡呢?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可以看到,原本能夠為當地居民提供數以萬計的自然資源,也足夠這些流浪農民生存延續下去的加利福尼亞洲,卻因為大農場主、大資本家貪婪的開發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伴隨著農產品大豐收,價格受大地主、大銀行家的控制大幅下跌,許多當地的小農場主們連採摘的工錢都出不起,只能眼看著果子在枝頭上腐爛,眼看著債務像潮水一般湧來。等到第二年,資不抵債的小農場主們也會加入到失業的行列。而他們的農場或是果園,就要被吞併到大地產里去。但是這種大農場裡面產出來的果子,農場主們不可能完全免費的去供給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去吃,他們寧可這些果子爛掉,也不願意拿一個去拯救受苦的農民,這個世界的性質已經變化了。變成了一部分人的世界…這是人類對自然無限的貪婪的後果。

以上就是我讀了這篇小說之後的感受,怎麼說呢,人與自然還是和諧一點好,尊重自然的同時也是尊重自己,我是這麼想的。試看,近十年來,由於人類過度利用自然資源,環境受到的重創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酸雨、臭氧空洞、溫室效應…以及他們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都是我們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時對她的傷害,也有說法說那些後果就是大自然在報復人類,或許真是這樣子。如果人類一直這麼無節制,一直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那麼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局面一旦被打破,就一定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這種後果是不堪構想的。「保護環境,愛護環境,是我們人類的共同責任。」這句從小聽到現在的話,還是要被提到重要日程的。為了人類的未來,可持續發展也必須被提到重要的日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