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亞當斯密讀後感

亞當斯密讀後感(一)

1776年,英倫倫敦。一個少言寡語,神情專注的中年學者正在最後一遍校勘他那早已完稿卻整整潤色三年的心血著作。

1776年,北美大陸。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托馬斯·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成為獨立的國家。

從此,這個年輕國家在這位智慧學者的指引下,開創了人類經濟活動史上的最大奇蹟。

亞當·斯密出版的《國富論》被巴菲特視為最重要的4本枕邊書之一(其餘是格老的《聰明的投資者》和《證券分析》)。雖然巴菲特坦言其對巨觀經濟不甚關心,但是巴老有一個基本判斷:即美國經濟社會未來會更好。作為投資(愛好)者,片面地理解巴老所說的「不甚關心巨觀經濟」從而放棄對巨觀經濟的學習和理解是有失允當的。而《國富論》正好給了投資者一個了解巨觀經濟的入口。

坦白的說,以本人的水平,《國富論》不是易讀的。咬咬牙,前後斷斷續續看了4、5個月才將它啃完。雖然本人看的書還不是很多,但是關於金融投資商業之類的專著也讀了不下50本了,《國富論》的確配得上「枕邊書」的稱號。我看過的書裡面,個人認為只有巴老的股東信、《窮查理寶典》能夠配得上這一稱號。下面說說自己的體會:

1)關於譯者和譯本

對於大師的思想記錄,我比較推崇閱讀英文原著。但是《國富論》的英文原著已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只能選擇中譯本。我選擇的譯本是上海三聯書店的郭大力與王亞南合譯版,該譯本有幾個特點:

a)譯文初版於1931年,因此該版譯文帶有民國早期那種特有的行文方式,語言結構與我們現在習慣的白話文有一定差異,這也是我閱讀較慢的一個原因;

b)書中有一定的錯別字,會影響流暢閱讀;

c)語義和意境的翻譯還是很到位的,畢竟兩位譯者都是著名經濟學家,不像現在的很多中文翻譯書籍,譯者的專業水平和作者的專業水平相差甚遠。

總體來說,我認為應該存在一個更好的譯本,一個以現行白話文來行文的譯本,如果有哪位朋友能推薦一個較好的白話譯本,不勝感激——

2)亞當·斯密的思維方式

初讀《國富論》,一個感觸就是這種充滿洞見,瞭然人性,透析本質,抽絲剝繭,返璞歸真的思維方式似曾相似。我一直很佩服巴菲特的很多透析本質、返璞歸真的洞見(在他的股東信里),在《國富論》裡,我找到了這種類似的思維方式。我猜想巴老是受亞當·斯密影響的(尤其受他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而閱讀《國富論》的一大價值,就是能夠領略這種思維方式,培養出一定的「斯密」式眼光。

3)關於內容

規模宏大論點廣博的《國富論》,遠非僅僅只有人們廣知的「自由競爭理論」和「看不見的手」的比喻。斯密在書中還洋洋灑灑地論述了生產力改良的原因、貨幣的起源、金銀的地位與作用、價格的構成、資本的性質與作用、地租的特點、國富的本質、城市商業與農村進步的關係、銀行的功能、當時阻礙自由貿易的各種政策、國防支出、國民教育、國家收入與稅收制度、國家債務等等。對於這些內容,雖然很多已經不適用於當下,但仍有很多內容和論述,能夠指引我們前行。學習了解這些論述和論點,是正確理解國家巨觀經濟現象和巨觀政策的一條捷徑,即使那些過時的論點,也仍蘊含著永不過時的內在規律和道理。

例舉一個細節吧,斯密曾論述民間借貸的合理性,認為若禁止民間借貸,那麼只能誘發高利貸。他認為,人們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會向別人借錢的,所以禁止的不是需求,而是供給,而供給方若能獲得與高風險相匹配的高收益(違規違法放貸是有很大風險的),那麼總有人願意放貸,於是形成高利貸。

4)亞當·斯密與卡爾·馬克斯

馬克斯受德國古典哲學影響較深,尤其受黑格爾精神辯證法的影響。個人認為(胡扯胡扯)德國古典哲學對於社會經濟學來說還是形而上了,因為德國古典哲學過於理性,過於辯證,過於理想化。相反,斯密的體系中,「人」這個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永遠不是純理性的,而是有貪婪恐懼懶惰自大偏見希望欲望等等人性的。對於一個體系體制或者說社會遊戲規則能否增進國富促進社會發展,斯密考慮的出發點是人性在這套遊戲規則下會有怎樣的表現,這套規則能不能誘發社會成員去合理地創造財富。

現實的社會,到底誰更接近真實?

5)體制與制度的重要性

斯密在大篇幅解析當時各項社會經濟制度的同時,很少對君主展開論述。個人認為,貫穿全書的主題之一是:只有設計出優良的社會經濟制度,才能引導國民正確地創造出國富。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基業長青》中的表述:CEO的最大職責是造鐘,而不是報時。反觀1776年的清乾隆四十一年,中華民族依然在企盼聖君,差距啊——

6)1776年的中國

斯密對當時的中國,有過這樣一段描述:中國,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其土地最沃,其耕作最優,其人民最繁多,且最勤殷。

同時也有這樣一段描述:然而,許久以前,它就停滯於靜止狀態了。今日旅行家,關於中國耕作勞動及人口狀況的報告,與五百年前客居該國之馬可波羅所記比較,殆無何等區別。若進一步推測,恐怕在馬可波羅客居時代好久以前,中國財富,就已發展到該國法律經濟制度所允許的極限……但若易以其他法制,則按照該國土壤氣候位置人口說,離此極限的距離,其實很大。一個忽略或者鄙視外國貿易,除了二三港口,即不許外國船舶通航的國家,如能改變法制,所可經營的事業,還有很多。一個只有富翁大資本家享受安全,貧民小資本家不獨不能安全,且時長在法律名分下,被下級官吏橫徵暴斂的國家,國內經營的各種事業,都不能按照各事業所能容納的程度,投下足夠量的資本。在各種事業上,()貧民所受壓迫,都會確立富翁的壟斷與獨占。富翁壟斷一切事業而獲有最大利潤……

如果當時我們也有一個亞當·斯密……

讀到此段,感慨萬千。期待改革開放的未來,我們能行。

7)《國富論》與中國巨觀經濟預測

看完《國富論》,對於中國巨觀經濟預測,我個人的體會是:長期而言,中國的好日子還在後頭(雖然是套用巴老的話,但我覺得真是這個體會),因為我們的體制和這種體制的改革會繼續釋放中國人民的無窮潛能(當然前提是沒有大的軍事、政治或體制動盪);至於中短期的巨觀經濟走勢判斷,無能為力啊……

就到這兒吧。斯密十年磨一劍,我輩豈能半年內消化通透?既然是枕邊書,就準備常讀常新,下回再有感悟,當記錄於此,以饗各位看官。

亞當斯密讀後感(二)

《國富論》篇章眾多,亞當斯密談到了階級論、貨幣、分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社會再生產以及自由貿易等學說。這些都有深遠的影響,但其中對世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義,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會利益往往被拋在腦後。這從一開始的他對分工的討論中就有此思想。這種行為的結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個人殫精竭慮、刻意追求公眾利益時,更有利於社會。亞當斯密把這種機制,稱作「看不見的手」。因此,斯密主張完全的自由競爭,認為與其讓政府干預經濟,還不如聽任市場調節來得有效。政府的職能,只是保家衛國,抵禦外侮;建立嚴明的司法機構;適當興辦公共工程和公眾事業,其他,則盡可無為而治之。亞當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對任何來自制度上的壟斷,都深惡痛絕。他極力主張清除關稅壁壘,實行貿易自由,撤消行會制度和專賣公司。

但是我們知道,一味的自由主義雖然能使資本家取得高額的利潤,但另一方面卻會是資本家過於盲目地對待市場,投資市場,為了高額的利潤哄抬物價,結果會出現生產出大量的剩餘產品,資本家為了不使物價下降,公然違背價值規律,寧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價賣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由於消費不起乾脆不消費,甚至遊行示威,這導致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資本家破產,國家的統治不牢固。這並不是構想,現實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胡佛時期的美國了。也正因為那次的經濟危機,誕生了凱恩斯主義,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家巨觀調控。但是我們也不能只靠看得見的手。二戰時期蘇聯的下場,就是因為單單依靠巨觀調控導致的下場。所以說,不管是看得見的手,還是看不見的手,兩手都要抓。只憑市場調節,就會出現經濟危機;只憑巨觀調控,就會使市場失去自由與活力。

亞當斯密被稱為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上的巨人,不是沒有道理。他,讓我意識到了,原來經濟理論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或許我的讚美不能為他的榮譽錦上添花,但是我還是要打心底說,他真的很偉大,而《國富論》,也應該是經濟學著作中一部不朽的豐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