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羅生門影評

羅生門影評(一)

《羅生門》借著樵夫的口,這個發現命案現場的第一人,在破舊的羅生門下躲避一場大雨的時間裡,對一個路人還有一個與案件當事人有過一面之緣的行僧。敘述了這起殺人案整個事件。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武士牽著坐在白馬上的妻子行走山間,與行僧擦肩而過。之後正躺在樹下的強盜在微風吹起馬上女人面紗的時候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他騙綁了武士,強暴了女子。而路過的樵夫發現武士的屍體後慌忙報官。殺死武士的是強盜,這一點已經確認。看似簡單的事情,而矛盾集中在殺人的動機和兇器——究竟是長劍還是短刀上。每個人的說詞都是不同的,但都完美無缺。

那為什麼會出現同一件事,不同的說法呢?學習了管理心理學,我們就用其中一方面的視角來看看《羅生門》,管理心理學認為,表現人的行為差異因素中,動機因素是一個決定因素。而動機是由於一種需要所推動的,達到目標的行為動力。當我們把動機作為一個行為過程來考察時,可以看到個體因動機的存著而使行為帶有目的性,因而動機總帶有目的性。

那電影中的人物的不同動機如何體現出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強盜並未否認自己殺死了武士。然而他口中的武士與自己用長劍激戰二十多回合不幸落敗也算是好漢一個,而自己則是一個英勇善戰,光明正大的男子漢。將一個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讓她順從地滿足了自己的慾念,是一件讓自己無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

女人承認了自己被強暴的屈辱,並宣稱在此之後自己的丈夫,也就是武士對其冷冷的漠視令自己痛苦萬分。於是她拔出短刀讓武士殺了自己。但自己因悲傷過度昏厥了過去,等到醒來的時候發現短刀叉在武士的胸口。自己想要尋死卻沒有膽量。此時的強盜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托巫女的口述說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強盜在自己面前強暴了自己的妻子。隨即卻見妻子轉而隨強盜左右,並要求強盜殺了自己。他遂感憤怒萬分。此時強盜一把推倒女人並表示不齒,並問武士如何處置她。武士心下原諒了強盜,卻無法容忍妻子的惡毒。帶著對她的詛咒和怨恨,武士悲憤地拔出短刀自己剖腹而死。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怎樣的呢?

強盜在強暴了女人以後百般撫慰只要她願意跟他走。她無法決定,想要自己的丈夫和強盜以武力決戰,而自己會跟隨勝出的一方走。然而武士是懦弱的,他表示不願意為她冒生命的危險,並且責問自己的妻子:「在兩個男人面前出醜,你為何不自殺?」此刻強盜說了一句話:「不要這樣對待她,她們不是男人,她們無法克制的哭,是因為她們是弱者。」而女人霎時明白過來,自己的丈夫是多麼無恥而懦弱的男人。她質問他身為武士卻為何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妻子,並且對強盜亦百般嘲諷。在她的挑唆下,兩個男人終於彼此拔出了長劍開始決戰。然而,兩人的姿勢和劍法是多麼的雜亂而無章,毫無氣概可言。武士的死也僅僅是無意間的事情。等強盜回過頭來,女人已經不見。

事情就是如此,然而為何樵夫不願意說出真相呢?他說自己不願意捲入案件。而事實上,只是因為他一時的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價值不菲的短刀而已。他意圖隱瞞的這件事情被聽他口述的那個路人所揭穿。

影片放到這裡,差不多是結尾了。然而各執一詞的真正原因,就是各自為了掩飾自己軟弱的地方,「有軟弱的地方就有謊言。」強盜想要表現自己即使殺人也要有的磊落氣概,女人企圖掩飾自己並不貞烈的事實和挑唆兩個男人決鬥致使自己丈夫死於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圖掩蓋自己的懦弱和無能,而樵夫遲遲不願說出真相,只是想隱瞞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他們各自的認知支配下產生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動機,都使這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同時人性就是這樣陰暗而赤裸地呈現出來,各執一詞不如說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飾的軟弱。

羅生門影評(二)

《羅生門》是電影天皇黑澤明的代表作之一。黑澤明作為上個世紀最傑出的世界電影大師,其一生所導電影極多,精品也很多,更重要的是,各種不同風格的電影跨度極廣。同樣是武士片,比起那些帶有強烈史詩氣質的《亂》、《影子武士》等,這部《羅生門》則體現出了一種敘事外的哲學困境的呈現。

《羅生門》講述了在羅生門下避雨的幾個旅人,講述了一個最近剛剛發生的案子。一個武士帶著妻子進入竹林中,遇到了一個浪人強盜想要霸占這個漂亮的年輕女人。最後武士被殺,強盜被抓,少婦也遭到了侮辱。但是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每一個證人卻都講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誰是可信的,哪一部分是可信的,這既是一個案件的迷霧,更是一個人性的迷霧。

電影《羅生門》改編自日本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題材內容主要是根據《竹林中》改編,題目來源於同名小說《羅生門》。不過開頭幾個人在破敗的羅生門下避雨的立意,則顯然來源於原小說的框架。

《羅生門》這部電影,突破了傳統的電影的敘事角度,不再按線性關係的傳統來推動情節的發展,而是走上了多角度,多情節的敘述模式。雖然此時的日本並無別的意念,但是,卻在偶然中,《羅生門》成了推開現代電影大門的一個里程碑。

黑澤明的《羅生門》一如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一樣,表現了一種人性的淪喪和社會的崩潰以及虛無主義的蔓延。日本傳統的嚴酷的封建等級和禮教,在現代文明的衝擊,在戰爭後幾乎喪失殆盡,人們處在一種時代交疊的空虛和頹廢之中。個體的自我墮落才造成了整個社會的退步和異化。昔日威嚴的羅生門,如今成了破敗的廢墟,電影裡是一群社會底層的人聚居避雨的地方,小說里是落魄武士搶走老婦衣服的場所。和尚也好,武士也好,還是淳樸的市民也好,都揭去了昔日榮耀的個人道德和追求,將自己的本性的惡和虛榮都在羅生門下袒露殆盡。

人性是善是惡,這是一個爭論了幾千年的哲學問題。人性的不可知的擴大,成了社會瀰漫的一種虛無和存在感的缺失。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虛榮的。為了自己淺薄的名譽或者微薄的利益,不惜以謊言和欺騙來掩蓋事實。

竹林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每一個參與者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都扭曲了真相的一部分,給出了一個最有利於自己,或者為自己開脫的陳述。

樵夫偷走了值錢的珍珠匕首,所以故意推遲了說自己只是發現了屍體,其他什麼都不知道。後來又才招出自己其實早就看見了這場事件的全過程,女子不忠貞於丈夫,和強盜苟且了,丈夫鄙夷這個背叛自己的女人,獲得了強盜的欽佩,強盜也開始鄙夷這個出賣自己丈夫的女子,但是為了保住名譽,女子讓兩人決鬥,但是兩人的劍法都很差,扭打半天,終於強盜一劍刺穿武士的胸膛,死者是被長劍殺死的。女子趁機逃跑。

強盜為了彰顯自己的英勇武藝和開脫罪責,先是說了女子激烈反抗,非常剛烈,然後又說自己征服了這個剛烈的女子,他向女子求愛,女子讓兩人決鬥,只有一人能活下來。自己高超的劍法下,武士還能招架23下,值得欽佩。殺死了武士,女子已經不知所蹤。

女子則說,自己為了救丈夫,不惜委身於賊,但是當終於救下了丈夫的時候,武士卻極度鄙夷自己。女子在極度傷痛之下暈了過去,醒過來,丈夫已經死了,胸前插著匕首。應該是自己暈倒的時候,手中拿著匕首,誤殺了丈夫。

女巫召回了丈夫的亡魂,他則說妻子勾引了強盜,做出苟且之事,還要強盜殺自己。強盜看穿了這個虛偽的女人,於是要替武士殺了她。武士傷心悲痛之下,還是放走了妻子。強盜也放了自己。但是,想到親密的妻子竟然如此背叛自己,他悲痛之下自盡了。

每個人都講述了不同的故事,其中都濾去了反映自己缺陷的地方。妻子不忠是事實,強盜和武士的劍法低劣也是事實。武士的軟弱是事實。樵夫的貪婪膽小也是事實。每個人為了保全自己,都扭曲了事情的真相。

社會為什麼崩潰,就是因為整個道德已經衰敗了。就連善良的和尚,一邊說不願意相信社會就這樣黯淡下去了,他宣布自己永遠相信他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總是懷疑身邊幾個人說的話的真實性。武士已經死去了,已經脫離了這個罪惡的人世,卻依然在掩飾自己曾經的弱點。亡魂尚且如此,何況人呢?

然而,黑澤明卻並未就此將希望徹底破滅。結局,嬰兒的哭聲,再次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儘管又面對了和尚的質疑,樵夫依然表現出了自己的仁愛和寬容。這才是人性——既善且惡。雨停了,從絕望之後走出來,一個新的晴天就要開始。迎接一輪新的太陽,這就是黑澤明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期望吧。

這部電影一推出,就在世界引起了轟動。在世界各地掛起了黑澤明旋風,帶來了持續的黑澤明熱。電影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和同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至今,也是世界影史的一部傑作和日本電影已經黑澤明自己的代表作和典範。

《羅生門》影評(三)

上周看完了《羅生門》,感觸頗深。電影就是反映了一個關於人性的問題。其實《羅生門》的故事與人物設定都很簡單明了。但這個故事並不重要,而是黑澤明借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內容才是重點。並且通過黑澤明高超的電影語言使得電影本身很精彩。這部電影也是直接對太陽進行拍攝的影片,那幾個太陽光透過樹蔭射入林子裡的鏡頭也是很漂亮的畫面。影片中人物在畫面中的構圖關係也是很值得後人的學習和運用的。

每個人都只是在為自己而活著,人性本惡,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人的世界裡是沒有什麼絕對的善與惡,好與壞的。一切都是相對的。()自私壞的品質嗎?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就算是一個小孩子也會和同伴爭搶玩具而絕不退讓,得到之後會死死攛在手裡,並且時時提防別人將玩具奪去。我們中國有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我不同意,人的本性本就是邪惡和自私的,沒有這些天生的「本領」,人是無法在這個人類污濁的社會裡生存的!對於我們的本性,我們不能去抑制他,也不能任其放肆。我們在後天的學習中,我們一定會受到我們所制定的一些道德標準所約束。父母師長會教育我們要博愛,要學會關愛他人,會告訴我們世界是多麼的美好。但矛盾的是,我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會慢慢的認識到人性的險惡,我們會內心所想的東西會一次又一次的與我們那絕對的道德標準相牴觸,大部分人會找到一個平衡。但有些人也會失衡,或者說是在某一時刻會失衡。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那個乞丐和那三個人都是失衡的,而樵夫是一時的失衡,所以受到了自己良心上的譴責。

我們很喜歡,或者說是不自覺地去定義一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在電影上更為明顯,我們會經常聽到一個小孩子問大人人電影裡到底是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但人《羅生門》展現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我們很難說裡面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都只是普通人罷了,他們所作的都只是為了生存。

我們又一次在結尾看到了希望,樵夫收養了那個嬰兒,而和尚感動的對他說:因為有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的。雨停了,天晴了。又再一次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還是有希望的,但這只是人類的自我安慰罷了,世界的本質就那個乞丐所說的一樣: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地獄。他是真正看透了世界的人,他會依然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中生存下去,我欣賞他。海明威說過: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我願意為他為之奮鬥。」我同意後半句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