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影評(一)
有人說《南京南京》缺少主題和主線,充滿了寫意的段落,我承認導演是用著一些符號化的人物和斷裂的敘事手段拼湊著整部影片,但不能說沒有主題,因為歷史是唯一的主題,哪怕他把所有發生過事情都在影片裡走過一遍,也同樣是展示了曾經的那一段歷史,在這麼有限的時間裡我們不能苛求影片能把所有的情節完美的還原,使每個段落都那麼的有層次感,更不要以欣賞著藝術片的視角去對待它,就如同我們看著歷史書上的記錄是那麼的浮淺,但那絲毫代表不了歷史的厚重感。
也許是出於內心的作祟,終歸逃不出思想的束縛,我也終是不能把日本士兵角川看得那麼人性,雖然他貫穿影片始終,可對他的印象絲毫沒有多餘的改觀,在我眼中他仍舊是殺我同胞的日本鬼子,再怎麼良心發現更讓我從側面體會著那段不忍的歷史,儘管不會再有那麼的仇恨,但是依然存有隔閡,他的形象依然是模糊的;至於陸劍雄上文也已經說過了,也許換個普通演員,讓導演放開了刻畫一下,應該效果更好一些;飾演拉貝的秘書范偉我倒是覺得是比較成功的人物,唐先生似乎是一個善於求得生存的人,緊貼拉貝這個靠山,利用懂點日語的伎倆迎合日本人,而為了保護家人又教他們日語,讓女人們剪髮穿男人衣服,後來為了苟全性命竟然又做了漢奸的行徑,他原以為可以用自己的行動換取日軍的信任讓家人幸免於難,可最終也不免女兒被摔死,小妹被日軍抓去強姦後瘋掉了而被日本兵槍斃,再後來又翻然悔悟,把生的機會讓給了別人,值得一提的是唐先生拿命去換的人真實身份是箇中國軍官,這信息是在拉貝離開前的那段字幕里揭示出來的,難怪有人說對唐先生的自我犧牲有些莫名其妙,可能是沒注意到那些字幕內容,所以可以說唐先生是影片當中最具曲折性和深度刻畫了的角色;高圓圓飾演的江淑雲是被看好的一個人物,似乎也獲得了些許好評,可我認為只是江淑雲這個角色成就了高圓圓而不是高圓圓演活江淑雲,她的出演始終不慍不火的,尤其是翻譯拉貝宣布要拿100名婦女去當慰安婦來換取其他人的生存時,總覺得她說話的那股勁太沒震撼力,假假的,太欠火候了,整部影片中一點深刻的印象都沒給我留下;相比較之下秦嵐飾演的唐太太倒是把上海的那種小女人勁闡釋得還可以,悲難之際竟然還能在混亂的環境中打痲將,真可謂「商女不知亡國恨」,當然了演技是到位了,但是不是符合影片的主題又是另一碼事了,在這不堪回首的歷史大背景下怎能出現這麼多不知愁的氣氛,如果是一篇作文的話的陸川同學有點離題,似不該描繪的這般具體現實,儘管可能是有這麼回事,但是放在這大背景下太不搭調了;還有一個人物就是妓女小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讓她剪髮時的那句台詞「你去人家還不要你呢!」總覺得放在整部影片裡有點不倫不類的,這應該是商業片裡的台詞,但是在最後她又是第一舉手站出來自願去當慰安婦的,說心裡話,有點佩服陸川了,不知道是出自於諷刺還是對一種愛國情感的另一類表達,反正讓人心裡有一種強烈的複雜且又深刻的情緒在醞釀;最後還有那希望的象徵的小豆子,同時他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有人說整部影片裡只有一個日本兵貫穿了始終,其實這個小豆子也才是真正貫穿了始終的,但就是被忽視了,因為小豆子經歷開始的抵抗、投降後被俘、屠戮中倖存、難民所保命、目睹日軍強姦的暴行等等。
除了這些符號化的人物,就是那些被稱之為斷裂的故事情節了,在這些批評的聲音當中我不敢苟同,相反我看的一些細節的刻畫是有其獨到之處的:當日軍進城搜捕中國士兵的過程中,幾個士兵在一所教堂里發現了數以萬計的中國軍民,正當他們戰戰兢兢的目視這些軍民的時候,突然一個老者首先木訥地舉起了雙手,緊接著是一批一批的人舉起了雙手,鏡頭還特意的給了一個流淚的士兵和他舉起的槍,還有一個不知所然的小女孩環顧四周,學著大人們舉起了手,可這時日本兵們還是不敢相信,一軍官輕聲的讓角川速去叫人手過來,這邊是害怕的中國百姓的諾諾微微,那邊也有日本兵的驚慌喊叫支援,同樣有恐慌有害怕,面對如此多的中國軍民日本兵也許在想:他們為什麼如此怯懦,即使一人一口唾沫都會淹死自己啊!但是害怕之餘,他們開始鎮定,看到這裡我開始悲憤,為什麼總會有這樣的鏡頭出現?為什麼總會有這樣的表示方式?為什麼非要把國人當時的那種委曲求全展示出來?為什麼就是不能大義凜然地和日本人來上一仗?為什麼就是這樣呆呆地坐以待斃?又想起歷史書上說道日軍侵華時幾個日本浪人打著日本國旗就可以占取一座縣城,怎麼會有如此的事情發生呢?屈辱、氣憤、無奈、悲痛,瞬間糅合在了一起,使我在思考電影本身時又不能不思考電影之外!
其二,當被俘的中國士兵大義凜然踏赴刑場的時候,看見刑場上不堪入目的慘狀,陸劍雄用手擋住了小豆子的雙眼,當要被集體槍殺之前突然有人大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進而集體吶喊,只有在這一刻讓人感到熱血沸騰,讓人看到民族的血性和希望,還有那雄渾的配樂,這是極少能讓人熱淚盈眶的場景之一。
其三,日軍要求要難民營送出100名女士充當慰安婦才能換取其他人的安全和生存,當宣布完這一通知後,妓女小江於無聲之時現驚雷,自願第一個舉手並走到了前面,然後有第二個舉手,走到近前兩個人緊緊的握在了一起,然後看到一個個舉起的手出現在螢屏上,眼眶又開始濕潤,這些人不知名不知姓,就這麼默默的犧牲了自己,展示的是自願,可在當時的境況下,這能夠是自願的嘛?尤其是小江臨走時回頭望了江淑雲的那一舜,無法不讓人感動!
其四,在唐先生放棄自己離開的機會,手輕輕撫摸老婆的肚子和她告別,寓意尤深,在到他上刑場對日軍強調了兩次:我老婆又懷孕了!可謂是整部影片裡最深刻的地方了,這種細節的刻畫絕不是不經意間的,總會讓人意猶未盡,似乎又是一種希望,經歷了苦難後中國的希望,因為有了延續,這種民族的延續軍國主義無法虐殺!
不管別人再怎麼批評陸川,去指責與史不符,責罵漢奸電影,但我認為這些情節的刻畫還是可以給我們以啟示,感動、感慨直至力挺影片。
南京南京影評(二)
記憶中看《可可西里》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情了。情節記得不多了,畫面記得不多了,台詞更是記得不多了。只記住了一個人,叫陸川。知道這是一個真正拿電影當藝術去拍的導演,這樣的人總是被爭議所圍繞,但歸根結蒂我認為他是個好導演,起碼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或許其客群範圍有所局限,但電影這玩意兒,宣傳永遠戰勝不了口碑。
抱著對陸川個人的喜愛,下午去看了《南京!南京!》,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結束後,後排不出意料地響起了陣陣掌聲,而我卻似乎被什麼東西死死地固定在了原位,一動不動。恍惚許久之後我才悄然發覺,陸川這廝又得逞了。
鏡頭:黑色的血液更讓人觸目驚心
現在搞藝術的人或者裝模作樣搞藝術的人談電影時都愛談談這一點。其實同樣一個鏡頭不同的人看了想法肯定不小差異。故而所謂的藝術其實沒什麼標準,怎麼說都有理。《南京南京》的鏡頭在我看來有些顧長衛,聯想到後者掌鏡的另一部和鬼子有關的電影《鬼子來了》,相似的特寫鏡頭和黑白畫面,只不過一個重寫實,一個重敘事。我覺得用黑白色調來拍類似題材確實是種「新穎」的手法。單一色調的畫面在增加時代厚重感的同時讓觀眾的眼睛死死盯向劇情,不會半點分心,而更可怕的是黑色的血液似乎比紅色更讓人觸目驚心。
震撼:思維都不敢運轉
這或許是大多人看完都能感受到的一種氣息。其實從一開始它就無處不在。劉燁與眾人死守城門時堅定的眼神、成千上萬老百姓被機槍掃射時瞬間倒下的大廣角、小鬼子在慶祝南京攻陷時跳的群舞,還有那一個個恐懼到極限後變得漠然的特寫面孔,都讓人從心底深深被震撼。有人說這是一種折磨,我有些同意。這種精神上的折磨在摧殘你的同時也使你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無法自拔。看電影的同時身邊有兩位女性觀眾一直在擦眼淚,我雖然哭不出來,但也已經目光呆滯,甚至連思維都不敢運轉,怕一思考,會聯想到其他種種更揪心的東西。
強姦:無恥的慰安婦「使用規定」
沒料到全片近三分之二都在演這個東西。據說之前高圓圓還以為一段強姦戲險些崩潰。而我個人覺得陸川最「毒」的地方在於他恰恰要把角川與妓女百合子的畸形戀愛作為這個主題的鋪墊,一種無比強烈的反差對比狠狠地將觀眾刻骨銘心了一把。其間有這樣一個細節,帶頭的鬼子宣讀慰安所「使用規定」,說是日本女人五元一次,中國女人兩元一次。這短短一句話令我深深觸動,原來日貨到了這種地步依然比中國貨值錢。而在這之後,角川拿著新年禮物去探望百合子,後者在驚喜笑納之後的一系列舉動,讓我下意識感覺日本侵略者太不是東西了。我說了我是下意識,所以這應該不屬於盲目愛國主義式的偏激。而能讓我一瞬間有此感受,陸川這廝依然功不可沒。
都說電影這東西終究是一門藝術,所以如果你一味拿它傳達情感就變了味,就演變成了主旋律。陸川沒有讓自己的電影走形說明他堅持了自己,一部真正好的電影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幅畫,且又都會說話。不管是意會還是言傳,它都能把你的情感緊握其中。我料想陸川做到了這一點,電影結束後高亢的掌聲已予以證實。電影臨近結束螢幕上出現了一條白花花的字幕:活著比死還艱難。一句殘酷到血淋淋的話,讓人貌似有所感悟其實已然徹底崩潰。
一個數次被翻拍的題材,一段億萬國人不應遺忘的歷史,《南京!南京!》的出現讓那個年代發生的故事從藝術層面上被烙上新的印記。沉默是我看完之後持續很久的狀態,不是因為被痳木,而是由於太震撼。
南京南京影評(三)
最近心情比較亂,選擇了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南京!南京》來撫慰下自己的心靈,因為人總是不知道滿足的動物,永遠都有永無休止的欲望!
選擇這部片子,是因為我記得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內我永遠記得那個被慘遭殺害的中國人民的頭顱骨,那天冷冷清清,我一個人衣服單薄,面對城市的喧囂,我選擇去銘記歷史,一個人穿梭在展覽館的陳列窗前,當我拿著筆一一記下歷史的印記,我太想知道到底是怎樣的慘痛經歷才使一個民族站了起來,我想找到答案,望著那一件件陳列的物品我不禁肅然起敬,其實我更想看的是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因為在小的時候731部隊的電影給了我幼小的心裡以震撼,可是來到那個展區的時候我不禁有些失望,一個中國民族最不應該遺忘的歷史教訓,一次屠殺30萬人的事實,卻區區一個小小的展位,我還記得我望著那代表三十萬死者的唯一的頭顱骨,出神的凝望,鼻子酸酸的,眼淚在眼睛裡打轉,視線模糊……高大空曠的博物館人很少,加上室內陰涼,我瑟瑟的發抖,不知道是心靈上還是身體上的顫抖。
剛剛看完這部片子,被開頭晃來晃去的鏡頭弄的頭暈,視線找不到一個落腳點,黑白的片子叫人的心感覺蒼白無力,終於看到劉燁那稜角分明,帥氣俊朗的側臉,與敵人周旋,但是最後還是成為俘虜,即使他高大偉岸的身軀站在那裡是那麼的威武,但是我知道無論怎樣,憑他一個人也是無法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樑,當我看到眼淚滑過他的臉頰的時候,我真的想為他擦拭那滴淚,那滴為祖國,為人民的惋惜之淚,流進了每個人的心中,酸遍了我的全身。
劉燁的死只是一個剛剛開始的鋪墊,這個故事開始拉開帷幕,接著是那群女人,被拉去做慰安婦,她們在那樣的世界裡,變得沒有地位,甚至活得不如死去的人幸福,當上百名婦女舉手自願犧牲自己做慰安婦,為安全區的民眾換取過冬的物資那個震撼人心的場面。每一隻上揚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撲動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嚴的光輝。每一個舉手的婦女,燃燒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後的我們動容、驚心、淚流滿面。我有感於那位美麗的江小姐,是她第一個舉手,也就是她反對剪掉頭髮,是的她要做一個女人,一個美麗的女人,她不要被剝奪美的權利,當我看到一個女人為捍衛自己容顏而如此的堅決的時候,我不禁為她折服。她是最美的!這裡還有一位女人,姜淑雲,她為了多救一些人,而被抓,那我聽到那句堅決的「殺了我」我知道她是一位早就蔑視死亡的英雄。
這部影片同時塑造了,德國人和他的秘書唐先生一家,他們都上演了悲劇,不管這部影片把這些外國人的地位塑造的很低,我感覺有些不可理解,但是當我看到那個德國老頭回國的一幕時,還是差點掉下了眼淚,那個鬍子花白的老先生,在離開了這片不屬於他的土地時,很多人感覺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又在一次的在那死氣沉沉痳木不仁的臉上顯示出了久違的波瀾情緒,他們似乎經歷了太久的悲傷,但是這一次觸動了他們,他們撕心裂肺的阻止老人的離去,這位老人再即將上車的時候,竟然雙膝下跪……此時我再想,真正對不起這群老百姓的,真正應該下跪的應該是誰呢?()當唐先生與太太的手緊緊抓在一起,又被唐先生毅然鬆開的一瞬間,我頓時明白,其實他是放棄了生的機會,或許他殘存著一點對於生命的唾棄,或者他想試圖挽救一個生命,代價是慘重的生死離別,或許是對親人小妹的一絲牽掛?在他那樣的文人死的時候卻似乎又顯示出了大義凜然的風範,是的,由於親眼目睹女兒的死,他驚醒了,不再對日本人在有一絲的僥倖,他只說了一句「我老婆懷孕了」是的,即使他死了,他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還活著!
結尾處以一個日本人角川的自殺終結,其實全影片都是他貫穿始終的,那憂鬱的眼神或許很少讓人聯想到他是一名屠殺者,但是與這眼神不對稱的是他自己的言行,沒有捍衛他自己眼神影射出來的靈魂,除了最後親手殺了姜淑雲之外,在死前放走兩個中國人,他沒有做過什麼對得起中國人的事,但是導演還是塑造了這樣一個在戰爭中掙扎在崩潰邊緣的日本人,或許是為了突出那句主題「活著比死更加艱難吧」,他也是戰爭的犧牲品,我除了對他那雙憂鬱的眼睛產生同情之外,沒有太多感受,或許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沒有喪盡天良吧,或許他還是個重感情的男人吧。從他的哭泣和那聲槍響中,還是換回了好多人的同情。
在對於死難者的悲慘的經歷同情和對於遭遇的氣氛產生的同時,影片最後設計了一點陽光的味道,那個可愛的小豆子,那個兩個小虎牙的小男孩活了下來,和他一個的憨厚男人,受了角川的幫助,那個看著死人不會眨一下眼睛的不足一米高的孩子,看到了整個屠殺的經過,也成為了歷史的見證人,是的,他還活著。這樣繁重的精神壓力下他重獲生命,他的生命顯得那麼珍貴,那麼來之不易。
南京,南京,反覆的句式,起了強調的作用!導演到底在強調什麼那?慢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