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海豚灣影評(一)
第八十二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讓這部名為《海豚灣》的環保主題影片進入大眾的視野。這部電影紀錄前海豚訓練師里?奧巴瑞帶領攝製團隊前往日本太地町,揭露當地殘殺海豚並冒充鯨魚肉販賣的故事,並試圖尋找這種殘忍背後的原因,以及對這一事件的改變所做出的努力。
毋庸置疑的是,這部影片在話題的選擇,素材的選擇,形成感受,傳遞情感等方面達到的某種極致。
影片中戲劇化的剪輯方式,以及充分的奇景展示和情感渲染使影片保護海豚的主題得到充分的表達。比如,影片中一個衝浪運動員在講述海豚在他面對虎鯊的威脅時「拔刀相助」的下一個鏡頭講述的是在太地町每年有23000隻海豚被屠殺;在海豚館中,一個小男孩在出售海豚肉的貨架前好奇張望,而一個小女孩正愛不釋手的抱著海中的海豚形象的布偶;影片中被海豚鮮血染紅的海洋,以及受傷的海豚瘋狂的掙扎,一直小海豚拖著滿身的鮮血游向鏡頭,渴望獲救,但最終無望的沉入海底。當影片的主人公因為小海豚的死去而流淚的時候,在旁監視他們的漁民卻在痳木調侃和挑釁的嘲笑。這些觸目驚心畫面像針一樣扎進觀眾的心裡,人內心激發的不僅僅是對這種殘殺海豚這種行為的痛恨,更是對自身的反思,以及本能的想去為海豚做些什麼。
影片對蒙太奇的精彩運用,以及通過在視覺上、聲音上和話語上反覆營造一種訴求,一種「神入」的效果——我不是海豚,但我仿佛進入這樣一個通人性愛人類的動物種群之中,感同身受。於此同時,《海豚灣》的敘事方式,對題材,海豚主人公,以及敘述者本人的深度探索之間相互交融,其中所形成的節奏性與戲劇性與一般的紀錄片冗長,沉悶的敘事方式相比有了很大的創新。該種敘事方式對影片主題的表達,以及提高影片的影響力及可看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揭露真相作為紀錄片的靈魂,導演在這方面延續的《華氏911》《醫療內幕》的導演麥可?摩爾的歸謬式採訪和貫穿全片的取證行動。典型的段落如片中對日本漁業部副部長諸貫秀樹的歸謬式採訪,以及對日本通過收買小國選票試圖恢復商業捕鯨的揭示,還有片中對日本政府勾結媒體隱瞞海豚肉中汞含量嚴重超標的指責(當然還有對捕鯨協會副會長森下助二的諷刺性描寫)。
面對當地漁民與政府及各種機構的阻擾,影片的製作者使出了「十一羅漢」般的各種絕技,導演路易?皮斯霍斯說:「我找來了我的好朋友--加拿大潛水女冠軍曼迪-雷?克魯克謝克(MandyRae-Cruickshank)和自由潛水教練克科?克拉克(KirkKrack),讓他們幫助我們在水下偷偷裝上攝像機和聽音器,在特效公司工業光魔的幫助下,我們製造出了能夠將高清攝像機藏在裡面的假岩石。然後還有一位電學專家,為我們提供的則是一個高速的馬力系統,維持攝像機最大限度地運轉。另外,他還給我們製作了無人駕駛的遙控飛機模型,提供的是天線的支撐和攝像功能,模型下方裝著一架同樣能夠遠程控制的高清攝像機。於是,我們看到了海洋館中看似微笑和快樂的海豚不得不服用一瓶瓶的抗酸劑和胃泰美用來治療胃潰瘍,因為它們面臨巨大的壓力——噪音;我們看到寧靜美麗的海濱小城裡,景色秀麗的海灣里居然有一個深不可測的屠宰場,每年有23000隻海豚在這裡被血腥的屠殺。我們看到學校里孩子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食用含高汞的海豚肉。
這部紀錄片在藝術性和合影響力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它也作為一個文本,無意間耦合了豐富的東西方文化的內容。作為一部以美國視角記錄發生在東方文化語境中的事件的紀錄片,它體現了美國作為一個只有四百多年歷史的一個移民國家,其自由,平等的思想紮根於本民族血液中。林達在《近距離看美國》中說道,在紐約,有世界上一百八十多個國家的移民,雖然他們的祖先來自世界各地,但他們彼此接受認可對方,認為大家都是平等的美國人。這種平等擴大到人與動物,與自然的平等。而正是這種平等,也使得美國人更能夠站在動物們的角度去思考人類對它們的行為。所以影片一開始就站在道德高度對太地町的捕獵行為的批判。
日本作為一個人口密度大,資源匱乏的島國,且在歷史上自然,人為災難不斷,由於極度缺乏安全感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對資源的欲望以及一種集體無意識中對海洋資源的依賴和占有。所以這部影片上映後,面對指責,太地町的發言人聲稱「這(指捕殺,食用海豚)是我們的傳統,這是我們的文化,你們根本不了解我們。」
從大的方面說,這部影片更是體現了在市場經濟下人的欲望被無限制的放大,而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動物界的倫理被忽視。影片中我們看到,當海豚表演發展成一個年產值數十億的產業時,便有了人們瘋狂的捕捉海豚。人們甚至可以為了利益,將不能食用的海豚肉送進學校,絲毫不顧及兒童的健康。
影片給觀眾帶來的思考不僅僅是關於海豚,更讓我們反思在工業文明進行數百年之後,我們在享受由此帶來的豐富與便利的同時,滿足人類日益膨脹的欲望的同時,卻忽略了與自然,與環境,與地球的和諧。這個地球上每天都上演著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悲劇。大部分人每天都在為各種利益頭破血流並且樂此不疲。人們無暇考慮自身的行為是否違背了自然之道,天地之道並且自身是否最終將遭受來自自然的懲罰。
紀錄片海豚灣影評(二)
作為一種影畫藝術,一部電影想要在各種國際獎項中得到認可,就必須有一定的深度和內涵,並且傳遞某種被大眾所認可的價值觀。作為曾獲奧斯卡獎項的紀錄片,《海豚灣》自然也是有其深刻內涵的。
坎城電影節評選影片更加側重於拍攝手法等的創新,奧斯卡則看重電影深度和票房。實際上,作為一部紀錄片,《海豚灣》一片中並沒有如cult片一樣具有太多獨特的拍攝手法或者剪輯手法,可以說得上是中規中矩,其能夠榮獲奧斯卡的根本原因在於其所傳遞的深度和價值觀。如《阿甘正傳》表現的是美國夢這一引人入勝的主題,《海豚灣》最主要的主題則是在於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一主題。
當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影片並不僅僅是《海豚灣》,此外還有《熊的故事》、《虎兄虎弟》等電影存在。我所想要特別指出的是《海豚灣》在傳遞其主要主題之外所「夾帶私貨」的一些東西。或者說,價值觀在電影中的傳遞問題。
撇開感動人的情節,也撇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沒有錯的價值觀來說。《海豚灣》本質上是紀錄片,而作為紀錄片,本身應該是講故事而不評論的。但這部影片在講述故事的同時本身就天然有了評判的立場,假使是單純站在紀錄片的角度上來說,《海豚灣》恐怕存在一些問題。而《海豚灣》一片中,所傳遞的價值觀實在很多。
眾所周知,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輸出的工具,目前為止通過電影輸出自己的文化最為成功的國家就是美國。其電影所灌輸的價值觀通常是以下幾項:
美國拯救世界——美國的超級英雄或者別的什麼。
美國總是正義的——通過對比美國和其他國家等。
美國夢——在美國有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們再來對比《海豚灣》,很容易就發現其中隱藏的美式價值觀。
首先,作為事實主角的理察貝瑞,從一個海豚馴養師到拯救試圖拯救海豚的人,本身是一種正義。而他的正義,從某種程度上所傳遞的則是美國的正義,並且通過獵殺海豚的漁民們的做法,進一步有了正義和邪惡之分。潛在展現了美國的大國形象,並且對近年來經濟取得重要地位,但是在太平洋上隱隱對美國造成一定威脅的日本進行了一次打壓。這是在國際聲譽方面的。
其次,理察貝瑞在宣揚正確的理念,要求保護動物——美國拯救世界。通過宣揚正確的理念,保護生態,保護世界。自然,保護生態是對的。但是在這一點上,電影所傳遞的價值觀還有一些不得不提的背景。當今世界在文化方面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歐美地區,即在工業革命中率先發展起來的地區。這些地區已經經過了污染、屠殺、滅絕這一步驟,逐漸完全過渡到保護、維護、循環這一步驟。因為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技術優勢,這些國家將國際分工中的髒活累活分給其他開發中國家,將污染、屠殺、滅絕等等問題轉嫁給了開發中國家。
而為了謀求國家的發展,為了國家的強大,一般的開發中國家不得不妥協,接受分工。於是,開發中國家的產業通常存在種種問題——高污染,如採礦業等等;廉價,如中國的稀土行業;刻薄剝削,如南美血汗工廠。而在這些消耗大量自然資源的行業中,開發中國家依託廉價勞動力等發展起來的優勢,同樣會被以各種方法抵制。針對高污染產業,已開發國家談碳排放問題;針對剝削問題,也拒不接受血汗工廠的產品。名為保護,實際上是進一步的剝削壓榨。當然,海豚宰殺產業實際上是日本方面的問題,並不是以上提到的。然而本質上這部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東西卻讓人下意識按照美國立場去考慮,單純地將美方作為正確的一方,沒有考慮更多。實際上,美國並沒有拯救世界。
第三,一個紀錄片劇組衝破日本政府的封鎖,通過種種方式去拍攝一部紀錄片並大獲成功,這是典型的美國夢劇情。電影剪輯中將這些情節放在其中,一方面表現了情節的波折,另一方面同樣也展現了美國夢的價值觀。為美國樹立了一個實現理想和追求正義的光輝形象,從本質上來說,《海豚灣》在美國國內,無疑是十分的政治正確的,這也是其可以獲獎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1年,由於電影《鐵人》的政治突破,它獲得了當年的坎城最佳影片獎。其所傳遞的價值觀十分符合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需要,故而即使是想讓政治走開的坎城也無法免俗。而一部政治不正確的電影,即使是傳世巨作在各大電影節上也是不會輕易獲獎的。掌握了電影界話語權的猶太人通過電影傳遞了猶太人是受害者,是值得支持的這一價值觀。
相應的,《海豚灣》一方面有著符合美國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又選擇了絕對正確的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譴責物種滅絕,要求關愛動物的主題,除去奧斯卡之外獲得了許多評論員大獎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而電影本身故事的觸動和突破日本政府包圍的噱頭更讓這部影片受到了進一步的稱讚,關鍵在於,《海豚灣》這部紀錄片所傳遞的價值觀並不僅僅停留在了電影之上,關於海豚救助活動的舉辦,以及日本政府方面因為電影上映而做出的改變反應,同樣使得這部影片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這部影片能夠獲得奧斯卡也是理所當然。
縱觀《海豚灣》一片,其價值觀的傳遞和設立無疑是十分成功的。題外話是,什麼時候中國本土的電影能夠脫離刻板的說教,通過精彩的劇情和設定,在電影中傳遞屬於中國自己的價值觀,並且用這樣的價值觀去影響更多的人呢?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傳遞壯大自己的文化,樹立自己民族的價值觀是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努力的事情,而中國還需要更加努力,中國需要一部自己的《海豚灣》。
紀錄片海豚灣影評(三)
在動手寫之前,我又看了一遍紀錄片《海豚灣》。對我來說,最震撼的,莫過於在影片結尾處,小小的海灣,被海豚的鮮血染得通紅……
這是一部活的奧斯卡獎的紀錄片,在影片中,導演,攝影師和工作人員,如007般進入到太地町——捕殺海豚的地區。為避開當地漁民的封鎖和驅趕,他們將攝像機安裝在遙控飛機上、岩石間和水下,最終拍到了屠殺海豚時的血腥場面。
每年的9月份,當海豚遷徙,經過太地町時,都有數萬被人類想方設法驅趕到一處小海灣,其中的大部分被當地漁民秘密捕殺,而倖存的少數則被高價販賣,前往世界各地的海洋館。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被海洋館裡海豚的「微笑」所欺騙,實際上,它們並不快樂。正如影片中的一句話「海豚的微笑,是最大的欺騙」。
漁民們在水下大聲敲擊金屬棒,破壞海豚的聲納系統,精疲力盡的海豚被驅趕到太極灣內一個石頭凹口中,入口處用網攔住。被困住一晚後,第二天黎明,當地漁民開始利用刀和長矛屠殺海豚。當地官員表示,巨頭鯨會被捕獲殺死,它們的肉被推入市場銷售。但海豚中有一半會被賣給水族館,其餘的會被放生,以此試圖平息國際社會的譴責。但攝影師偷偷拍攝到的圖片顯示,在屠殺區之外依然可以看到肚皮朝上、一動不動漂浮在海面上的小海豚屍體儘管當地漁民小心翼翼地豎起大量防水油布,但這些東西不能完全遮蓋下面正在進行的野蠻屠殺。即使從懸崖頂上,也能聽到海豚獵人的聲音,也能感受到海豚們為了自由和生存發出的抗爭。海豚獵人們從油布缺口處躍入水中,然後將手中的刀對著水面紮下去。幾分鐘後,四周剛才還是鮮綠色的海水,頓時變成一片深紅,早晨清新的空氣中混雜著血腥味。
每年這樣大規模,長時間的血腥行為,缺鮮被日本人知道。在影片中,導演在日本街頭隨機對路人的採訪中,人們對捕殺海豚的行為表現的是震驚,然後極力否認日本有這種行為。就如同否認「南京大屠殺」一樣……這裡我不得不「佩服」日本政府和媒體,工作做得如此「細緻」。
影片中,那一彎被鮮血染紅的海灣,數以萬計的海豚在血水中掙扎,無助的哀號聲,向我們訴說著不幸。張牙舞爪的日本漁民不顧影片工作人員的勸阻,依然我行我素,把尖刺,刺向一隻只海豚。當有工作人員問漁民:「如果給你同等價值的金錢,你還會捕殺海豚嗎?」漁民說:「這不是錢的問題……」因為,在漁民眼中,海豚是捕魚,漁民也捕魚,少了海豚,那他們就會得到跟多的魚。
因為在各方面複雜的利益面前,日本民眾一直奔政府和媒體所蒙蔽著,他們也是受害者,食用著汞含量超標的海豚肉。同時,我認為,作為中國人,看完這部影片後,如果得出的結論就是「日本人真變態」,並從唾罵中得到一種快感的話,那麼這與本片的目的真的是背道而馳,向更多人宣傳本片,讓大家了解我們在水族館看到的海豚正承受的壓抑和它們同胞正承受的屠殺才更加合理;反思自身,將由本片對海豚悲慘命運激起的憤怒和傷心上升為更積極的環保意識,用行動影響更多人才更加合理。走出誤區常常需要時間,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就如我長期以來一直以為水利工程是完全的環保能源,直到幾年前從地理雜誌上才了解了其對生態和社會的負面效果,也了解了更多解決之道。同樣的,我的思想中也可能還有很多類似「海豚是人類的朋友,所以讓它們『無憂無慮』的在水族館與人類接觸多麼美好」的環保認識誤區,這也需要我更主動的了解環保,參與環保,走出誤區。
影片最後,里克·奧巴瑞身前綁著液晶熒幕,四處遊說的畫面是導演最高潮最極端的表現方式。在澀谷街頭,在竄流不息的人群里,最後越來越多的人圍繞在他身邊……
這確實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紀錄片。而其震撼人心的地方恰恰是因為這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沒有虛構,沒有誇張,沒有表演。當看見染成血色的海豚灣你要知道,這並不是某個導演或者美術所特地設計的場景,那是比任何災難片好驚悚片都要讓人震驚的。被那些海豚的叫聲刺激著耳膜,甚至刺激到了淚腺,這是相當奇怪的一種感覺,那些聲音或許焦躁或許恐懼,但我確實什麼都沒想的情況下被觸動了那根最敏感的淚腺。確實這也許沒有一些驚悚片噁心,但只要想到這是真的,就會有一種奇怪的懼意油然而生。畫面的穿插讓日本代表團隊看起來相當滑稽而且可笑。影片的最後有句獨白:可不可以放海豚一條生路。那句話相當無力,甚至帶有懇求的味道,保護這麼些海洋的生靈,依靠不了政府,依靠不了那些組織。這也是為什麼全球禁止捕鯨這麼久還是一直拖著,那些所謂的商業性質的,學術性質的,一丘之貉。日本的政府和盈利企業狼狽為奸的控制著輿論,掩蓋著事實,其中掩蓋了海豚肉汞超標的事實。企業將這些有毒的海豚肉冠以健康鯨肉的名義販賣,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食用了這些有毒的海豚肉,甚至強制加入學生的午餐。()這是一個政府所做的事,不是駭人聽聞,是真的。
影片中最後揭示了日本人明知海豚肉有毒,整個捕殺資源不斷下降仍要有意為之的原因,就是大日本帝國思想在作祟,這個分析真的很深刻很到位,看到那被鮮血染紅的海灣,我想起了日本人的各種對人類的屠殺行為,這個民族絕對是個變態野蠻的民族,日本人是整個人類和動物界的巨大威脅。當日本的海洋副部長自己都汞中毒時,一種快意油然而生,作惡者自己受到了自然的報復。日本是海國,現在對海洋過度的濫捕,最後首先受到傷害的肯定是這些海島國家。
看了這部片子,我不想對某個民族的陋習再做過多的評價,只是對佩服理察·奧巴瑞這樣能為自己行為進行反省、救贖並不顧一切的行動而感動,哪怕是被拘捕、被迫害,都義無反顧的去做,想盡一切辦法,找資深潛水的朋友潛入水下安裝采音、攝像設備,找飛機技師,製作隱藏在石頭裡面的高清攝影機,搞遙控模型飛機飛上天空進行拍攝,甚至動用了軍事領域的無熱源熱感應攝影設備,在24小時日本警察的嚴密監控下,通過各種方法擺脫跟蹤,不顧政府或機構的強勢反對,毅然故我地去尋找真相,採集第一手數據,硬闖IMC大會播放屠殺場面,在東京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孤獨地播放只為讓更多的人知道真相。
當鮮血染紅了整個海灣,聽到海豚的哀鳴時,我覺得這不只是日本人的恥辱,是整個人類的恥辱。
大海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之一,它的神秘令人嚮往,它的魅力使人著迷,海底世界以及海底生物更是人類一直持續研究的對象,但任何華麗的畫面背後往往都隱藏著最醜陋的影像,《海豚灣》即是如此。
導演路易·西霍尤斯拿著奧斯卡獎盃,心中所想的還是那些海豚,"直到這些海豚不再被屠殺,我才算真正獲得了奧斯卡獎。"希望在這部紀錄片把赤裸裸的"殺戮"昭示天下之後,可以引起太地鎮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