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天國王朝影評

天國王朝影評(一)

05年《天國王朝》上映後口碑和票房都差強人意,導演RidleyScott鬱悶的要死。主要原因是20世紀福克斯公司為了追求放映場次,所以對影片一頓胡亂剪輯,從原本的3個多小時剪成了2小時25分鐘的劇場版,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故事主線,整個電影如流水帳一般。

年《天國王朝》導演剪輯版DVD終於得以發行,3小時14分的完整版本終於得以展現,Ridley也在影片前的講話片段里痛斥了一番20世紀福克斯。完整版細節豐富,人物性格刻畫生動,雖時間多出近一個小時,但節奏明顯更快速。如此漂亮的翻身仗也使得Ridley得以雪恥,怪不得《天國王朝》四碟DVD被評為當年最佳DVD。

時隔4年,重看一遍,還是覺得此片當屬史詩片中的極致。戰鬥場面雖不多,但敘事簡潔明快,絲毫不拖沓,加上導演對耶路撒冷王國細緻的重現,使人仿佛回到了12世紀戰火連天的年代。尤其是用三個小時來鋪墊最後一場大決戰,不是一般人能掌控的住的。

耶路撒冷--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共同的聖城。正因三大宗教齊聚於此,才導致宗教問題不斷,多少個世紀以來,耶路撒冷不停的被占領和攻陷。即使是現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依然還糾結於此。

正如片中主人公問薩拉丁王:「耶路撒冷到底有什麼價值?」回答是「無價值」,但卻又是「無盡價值」

「Nothing…Everything…」

天國王朝影評(二)

雷德利·斯科特的《角鬥士》大熱後,古裝戲又開闢出了一塊嶄新的疆域。沒幾年,雷德利又找來諸多二線明星,聯合打造了《天國王朝》這部場面更加宏大的古裝大戲。

《天國王朝》不像《角鬥士》那樣富有戲劇性,也沒有血腥和情色的賣點,因而這部電影受到冷落。實際《天國王朝》是部相當有內涵的電影。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年輕人尋找自身價值的歷程。影片濃重的色彩讓畫面看起來像油畫一般。欣賞這部大作的每一幀都如同在羅浮宮賞畫,給人的感覺身臨其境,又隔山隔世。

《天國王朝》原版設定如《角鬥士》設定一樣在圖書市場備受追捧。雷德利·斯科特對待藝術的態度如同當年的庫布里克大師。他會在影片開拍前進行深度工作,並親筆繪製影片手稿。他古裝大戲的原畫設定對電影行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啟發和借鑑作用。

天國王朝影評(三)

在希伯萊語中,耶路撒冷是和平之都的意思,但是這個地方卻一直都和戰爭聯繫在一起。

一個基督教徒和一個伊斯蘭教徒是能夠和平相處的,前提是兩人都不是狂熱的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者,否則對異端的不寬容和以暴力推行自己教義的原教旨主義做法,帶來的只會是彼此的死亡和毀滅,這就是《天國王朝》用145分鐘要講述的道理,只要作到寬容和理智,即使是三教聖地的耶路撒冷也可以成為天國般的應許之地,其實如果每個教徒都能做到這點,那麼聖殿並不是在那個叫耶路撒冷的地方,而是在他們的心裡,雖然導演斯科特的這個觀點在這個戰亂四起的世界有點理想主義了,但是至少值得我們尊重。

作為一部史詩片,《天國王朝》儘量從正面來描寫爭鬥的雙方,雖然鮑德溫四世所代表的十字軍其實是入侵者,薩拉丁大帝率領的薩拉森人才是捍衛者,但是在十字軍血洗耶路撒冷的1099年,兩人都未出生也就說不上有什麼刻骨仇恨,而且16歲既擊敗薩拉丁的鮑德溫四世和薩拉丁既是敵人卻又惺惺相惜,正是彼此對於對方信仰的寬容和品德的信任,才保證了耶路撒冷難得的幾年和平時光,但是可怕的痳瘋病卻在16歲時就纏上了這位英明睿智的國王,註定要在30歲之前奪走他的生命,此後GuydeLusignan這個野心勃勃並對異教徒充滿仇恨的傢伙將藉助鮑德溫四世母親訂下的婚約娶他的妹妹Sibylla公主來獲得耶路撒冷王位,他登基之後和平將被埋葬在血與劍之中,而耶路撒冷的全部居民都會因他愚蠢的行為而生靈塗炭,在這個悲劇性結局隨著身體狀況惡化似乎不可避免的時候,能影響結果的歷史關鍵人物小鐵匠Balian出現了。

一、關於救贖

小鐵匠Balian因妻子自殺不能進入天堂而煩惱,因當地牧師砍掉妻子的頭阻擋了她的升天之路而瘋狂,在殺掉牧師之後,他以己身背負妻子自殺和自己殺人的罪行,迫切的需要前往耶路撒冷獲得救贖,這就是他起初去那裡的目的;Godfrey臨死懺悔說的話「所有的罪惡,除了一件」,這就說明了Godfrey當年對Balian母親所做的事情絕不是愛情而是罪惡,所以在知道國王鮑德溫死後自己也許會戰死的時候,他決定回鄉找自己的兒子,得到他的寬恕,他所做的也是為了救贖;在港口遇到的某位面孔稚嫩卻口口聲聲說「殺死異教徒不是犯罪而是升天之道」的士兵,堅信去殺死異教徒就是救贖;薩拉丁大帝的某個盟友(就是一直要求他奪回耶路撒冷的那個)堅持作為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把穆罕默德前往天國的目的地——耶路撒冷從基督徒手中奪還才是唯一正確的救贖之道。

每個人都在期待自己能獲得救贖,但是在其他人阻擋或可能阻擋在自己的救贖之路上的時候,以殺戮來使自己獲得通過或獨占聖地的權力,以暴力來推行自己的教義並消滅一切異端,這其實是墜入地獄的捷徑,因為沒有什麼人的生與死是無關緊要的。

二、關於自我

國王鮑德溫曾經對Balian說過這樣一席話:「即使那些國王或者有權利的人能驅使你做不喜歡做的事,但是你的靈魂是你自己的」,而Balian在鮑德溫四世提出讓他娶Sibylla公主並暗殺GuydeLusignan的時候,他以這句話拒絕了國王的提法,或許與之前他和Sibylla公主在領地的纏綿一段聯繫起來看覺得他比較虛偽,但是他珍惜的並不是GuydeLusignan的生命,而是GuydeLusignan手下眾多會成為陪葬的騎士們的生命,畢竟作為一個鐵匠,他不可能有國王和公主級別的政治眼光,他僥倖的以為GuydeLusignan會延續鮑德溫四世的堅守自保的做法,但遺憾的是結果使他徹底失望了。

薩拉丁大帝也曾經對自己的弟子(就是被Balian先擒後放的那位)釋放Balian的做法表示不滿,原因是如果不放回Balian耶路撒冷城不會如此難於攻打,但是他的弟子只說了一句話「以前不是你教導我要這樣做的嘛」,薩拉丁大帝當場無語,一手教出來的弟子做的事情,導致了二十萬大軍圍攻耶路撒冷城未果,但是他不會再去怪他的弟子,因為雙手不沾不義之血不僅是純潔的基督騎士宗旨,也是正直的伊斯蘭戰士教義,即使看起來顯得迂腐,但是不應該去嘲笑,因為現在能堅持理想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三、關於理解

在Balian被帶去見鮑德溫四世的路上,Tiberias對他說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六年來國王與薩拉丁有協定,開放耶路撒冷讓人們來朝聖,跟以前穆斯林人的做法一樣」,同時配合的畫面是一些被吊死的聖殿騎士和下面歡呼的人群,因為這些聖殿騎士執行主教的命令去殺死阿拉伯人而被處死,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率先進行聖地封閉並禁止所謂異教徒來朝拜的做法,始做俑者正是某些狹隘的基督教徒,而仇視是可以如細胞分裂般繁衍增殖的,只有彼此的理解、寬容、尊重、信任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如鮑德溫四世和薩拉丁大帝之間的關係一樣。

在鮑德溫四世死後,這種似乎已經毀滅的關係由薩拉丁的弟子在其中牽針引線之後,在Balian和薩拉丁大帝之間重現,在最終戰場的短暫和談中,Balian從開始的表示要毀滅一切的強硬,到得到薩拉丁對全城人民安全承諾後當即表示可以投降都很令其心折,所以在和談結束時兩人會以各自宗教的祝福語為對方祈禱,就象從前鮑德溫四世和薩拉丁大帝所做的一樣,此時,Sibylla公主在城樓上看著這一切,一步步走回來的Balian就象從前解救了卡拉克的哥哥一樣英明勇武。

四、關於愛情

或許Sibylla公主和Balian的一段愛情顯得沒有說服力,甚至會因為鮑德溫四世臨死前的娶Sibylla暗殺GuydeLusignan的要求而帶有幾分故意和陰謀的味道,但是要考慮之前Balian只是個擁有百戶封地的小領主,而且沒人知道他具體才能如何,如果將其視為有目的性的勾引就等於說Sibylla公主是先知了,其實電影中對兩人的感情發展已經做了足夠的鋪墊,第一次見面的對視和打量、第二次見面時Balian的驚詫莫名、帶Balian去見國王路上Balian回答Sibylla問題「你害怕和我在一起嘛?」「不……是」表現出的都是很令Sibylla公主心動的質樸一面,畢竟她身邊常見的不是不解風情的莽漢就是陰險狡詐的貴族,而之後在Balian領地里Balian與領地人民一起打井的那種底層人民的一面和赤裸上身秀胸肌(遺憾的是,左側胸肌明顯貼歪了,有興趣的自己去看看)更另其心動不止,所以才會有了之後秉燭夜遊前來挑逗和隨後的激情片段。

至於說Sibylla公主和Balian的這一夜之情(哇哈哈,英雄專用名詞)不符合道德標準貌似犯了勾引有夫之婦規則的說法也大可不必如此苛刻,在那個時代,所有的國王、女王級別人物私下有幾個情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這些情人不僅可以提供感情和身體的慰籍,還可以在關鍵時刻提供政治上的幫助,這種私情其實不該指責。

五、關於聖地

十字軍作為侵略者的本質,在臨近片尾大戰部位由Tiberias一句話進行了總結和揭露:「年輕時我以為在為宗教和信仰而戰,到老了才知道不過是財富、封地和權力」,其實基督教徒從來沒在意過耶路撒冷的政治地位,他們的崇敬僅僅來自於此地在基督教誕生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而十字軍中的貧農在意的是生存和土地、貴族在意的權力和財富、主教們在意的是如何去打擊和毀滅一切異教徒,真正把聖地當作救贖之地和天國的,恐怕只有Balian一人而已,而最後他也知道了,真正的聖地其實在理智和良心之中。

相比來說,薩拉丁大帝對聖地的看法無比的超脫,一句「Nothing…Everything」,當時又有幾人能有此見識,更何況他一襲玄衣身材修長傲人,一臉鬍鬚和皺紋寫滿了智慧二字,簡直就是領袖人物的樣板,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鏡頭是結尾進城之時薩拉丁大帝在地下揀起一個歪倒的十字架把它端端正正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對其他宗教的理解和最終才是聖地真正能成為聖地的關鍵所在。

六、關於戰鬥

同樣屬於史詩型的浩大場面電影,《天國王朝》最接近《角鬥士》,因為在描述戰鬥時它突出的是不是壯觀、浩大、雄偉等感覺,而是那種精細的粗糙筆觸,就象羅馬時代的青銅雕塑一樣,細節精細,整體粗獷。

揮劍時血水與泥土那清晰可見的飛舞、騎兵對戰時戰馬的嘶吼賓士及交兵後充滿質感的衝撞和撕殺、夜戰時那飛向城市如同群星墜落的無數火球、攻城時大型塔樓接近城牆時的飛箭與火油攻擊、城牆倒塌後缺口處戰士們擁擠如蟻無法閃避無法後退只能用身體為盾手指為劍的浴血搏鬥……無論哪一處,都不會使人覺得雄偉,而只會覺得悲哀,因為每一次衝殺後,就有一些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親,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彼此信仰不同的宗教而已,特別是城牆倒塌後戰鬥畫面逐漸向空中提升慢慢變成藍基色素描的一場簡直是神來之筆。

七、關於其他

既屬斯科特執導的影片,對於道具、服裝、造型、細節考證等方面自然就不必擔心,唯一需要擔心的不過是演員的具體表現而已。

不過現在看來OrlandoBloom表現的基本是中規中矩,或許沒有驚喜之處,但是也沒有讓人失望,要說缺點大概就是結尾演說時舞台腔略重了一點,而且不是太符合他鐵匠的身份,不過既然此人屬於貴族私生子身份的鐵匠,不夠粗野不夠雄壯也是可以理解滴,更何況不論如何,起碼OrlandoBloom這次終於把《特洛伊》裡懦弱好色無膽卑鄙王子的負面形象徹底消滅了;

再說EvaGreen扮演的公主,據說是讓許多觀眾認為沒存在感的角色,但是從出場那仿佛阿拉伯女貴族的亮麗裝束到結尾部位剪成如假小子模樣and黑眼圈的反差,怎麼能說沒存在感呢,更何況剪頭有個重要原因,她那時在鏡子裡看到的是哥哥的臉,她是想讓自己成為十六歲時哥哥那樣的人,來祈禱這次抵禦薩拉丁成功

最成功的兩個角色,不用說就是EdwardNorton的鮑德溫四世和某敘利亞演員演繹的薩拉丁大帝,前者病入膏肓卻依然堅忍睿智,後者用兵如神對平民卻不殘忍好殺(見那句「十字軍當時血洗了這座城」「我和他們不一樣」),相比而言,EdwardNorton的角色難度更大,因為在銀質面具的覆蓋下,他能表達自己的手法只剩下了聲音、眼神和極其有限的肢體語言,但是相信沒人會忘記這個角色,相信上帝會保佑這位多災多難英年早逝的國王吧?

八、關於電影原聲

因為對於電影裡音樂的印象很深刻,所以找了原聲碟來聽,全集有19首樂曲,融合了蘇格蘭風笛、基督教聖歌、阿拉伯民族樂器笛、鼓、手鈴、吉他等等、還有古埃及特色的女聲伴音等多中樂器多種風格,對於表現耶路撒冷這個地方,也許這是最適合的音樂了,至於更詳細的評述,也許會單獨寫一篇吧,現在就簡單說說前兩首吧。()

BurningthePast以蘇格蘭風笛的如泣如訴的演奏開始,隨後占據主旋律的是略為悲哀聖歌,就如同在回顧跨海東征的十子軍戰士,在戰鬥的號角中緊握著自己的劍與盾,在戰鬥開始之前祈求神對自己的保佑和寬恕。

Crusaders以純潔的聖歌開始,隨後就插入了一小段阿拉伯吉他的間奏,然後是阿拉伯鼓營造的殺伐之氣,就象在戰場上看到穆斯林戰士在歐洲騎士的進攻下逐漸後退,消失在沙漠的遠方一樣。

整體說來,這張碟絕對值得一聽再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