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原始碼影評

原始碼影評(一)

影片「原始碼」講述了一個有關記憶的科幻故事,但是影片在對技術背景的描述上花費的篇幅很少,只是一筆帶過地介紹了主人公之所以可以不斷的進入到火車爆炸前8分鐘的時間段,是利用了把記憶轉化為「原始碼」這樣一種技術,他使這段記憶變得可以由其他合適的人隨意讀取。正是由於在技術描述上的不充分,才使觀眾對影片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但是同時也會產生許多疑問,主要疑問大概有三點:一是火車爆炸前那8分鐘的時間中的所有景象和事情——不管是記憶形式或者是一段已經編好的原始碼形式,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具有必然性而不會有絲毫變化的,那麼為什麼在每次讀取的時候都會有區別,直到最終突破了8分鐘的限制,產生了那8分鐘過完後的記憶中不可能存在的新的時間;二是那8分鐘時間內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只存在於主人公的大腦中,相當於主人公用大腦通過讀取其他人的殘存記憶而想像的一個虛擬世界,但是當最終主人公的大腦停止運轉時,虛擬世界為什麼仍然會存在?三是最匪夷所思的問題,那就是這樣一個只存在於大腦和電流中的、以數據形式存在的世界竟然會不通過人們的外在行為而直接改變了真實世界的歷史,或者說真實世界竟然會按照虛擬世界中的進程而自動發生變化。

對於第一個問題,如果說能用科學方法來解釋,那就是進化。如同一種生物體在自然環境作用下,通過遺傳變異會不斷產生和母體有區別的下一代一樣,這段已有的原始碼在主人公主觀意識的作用下也不斷地進行重組變異,從而一步步逐漸地向主人公所期望的情況接近,直到達到了一個最優的形式,甚至於通過進化建構出了那8分鐘以外的整個虛擬世界,這段「原始碼」就像一個有機體一樣,在環境(主人公自我意識)的作用下不斷自我學習(或者說條件反射?)和發展,而每一次的爆炸/死亡的往返就相當於原始碼產生了下一代,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對主人公意識期望的符合程度更高。但其實意識與原始碼的關係並不像環境與生物體的關係一樣簡單,一方面意識對原始碼施加了能夠促使其進化的作用力,另一方面意識也在原始碼所建構的情境中存在,根據情境選擇虛擬世界中的行為,可以說這二者都是有機體,而且是互為環境,原始碼為意識的存在提供場景,而意識的力量促使了原始碼發生進化。從它所講述的科技方面的內容上看,這部影片甚至可以看作是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一個探討。

對於第二和第三個問題而言,現有條件下的科學還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從科學的角度我們還無法想像記憶和程式能夠脫離介質獨立存在,甚至於對現實世界施加直接的影響。這樣的內容也許更多的是一種哲學層面的思考,就像是那本《蘇菲的世界》中通過以想像中的人物的主觀視角來講述故事,而想像人物開始逐漸產生自我意識,發現真相直到最終徹底擺脫作者獨立存在來探討虛幻和現實的關係那樣,該影片也想通過這些情節對人類意識究竟能夠以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程度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的問題進行探討。很顯然,影片對人類意識是持積極的態度並給與了充分的肯定,在這裡似乎能夠看到存在主義的影子。

原始碼影評(二)

我覺得導演想傳遞給我是的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概念。這種概念的基礎是:其實世界並不只有一個,或者說是時間運行軌跡並不只有一條。

基礎原理是,每一個時間點(說秒並不完全準確,其實任何一個斷點已經足夠形成一個切面)都可以是一個平行世界或者說是一條新的時間軌跡的開端。我們現在所處的當下,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條時間軌跡上所呈現的世界。

這個電影給我最大的想像就是:其實存在無數個由不同時間軌跡運行方式所導致的客觀世界,這些平行的世界存在於一個我們未知的空間。這些平行世界可能離我們很近可能離我們很遠,但是如果我們能改變之時間運行軌跡的某一個點,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平行世界。這也就是影片最後男主角所想要做的事情。創造一個大多數人並不認可的平行世界,對於我們現在生存的世界毫無意義。但是,人活著不需要給任何人交代,可必須給自己一個交代,因為只有自己才是世界存在的真正意義,所以自己的感覺才是真正的現實價值的唯一體現。男主角最後不顧一切的想要去創造一個火車未爆炸的平行世界,就是想要給他自己一個交代:他要讓某一個平行世界裡的那輛火車沒有爆炸,他要讓某一個平行世界裡的那些乘客免去性命之虞。不管這件事對其他人是否有意義,這對他來說是唯一可以讓他心安理得的結束生命的關鍵。

因此,全片傳達的一個理念就是,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也只有自己才能讓自己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原始碼影評(三)

題材同樣是科幻,鄧肯駕馭這個領域的本領大家有目共睹。第二是預算增加(雖然也不是很多),當初《月球》因為預算的拮据,很難稱其完美,我想鄧肯心中一定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月球》。第三個理由自然是主演傑克吉倫哈爾。

看完之後我有種「似曾相識」(DejaVu)的感覺,沒錯,《原始碼》是可以跟丹澤爾華盛頓的《時空線索》進行比照的。同樣的通過某種方法回到恐怖攻擊發生現場調查案情,同樣愛上受害的女主角,然後同樣的,在完成任務之後還試圖改變過去。可是如果鄧肯瓊斯只拍了一部類似《時空線索》的商業片,我會非常失望的。畢竟在好萊塢拍科幻商業片的導演大有人在,這又如何體現鄧肯的價值呢?

其實《原始碼》並非大製作,也與傳統的商業電影不同,回憶一下,電影裡除了從不同角度拍攝那場火車爆炸之外,就沒有什麼大場面了。剛才查了一下電影投資,IMDB上還沒更新數據,維基百科上給出的是三千二百萬美元。這個數字很難以置信,因為以傑克吉倫哈爾現在的身價,三千二百萬的投資真正花在製作電影上的錢應該很少了,如此一來影片只能被歸為低成本。

《原始碼》主打懸疑和驚悚,這點預告片裡已經透露了許多信息。()傑克吉倫哈爾飾演的Colter不斷的進入乘客Sean的身體,利用爆炸前的8分鐘找尋真兇。這種類型的傳統主線是追兇,即找出列車爆炸的製造者,並阻止下一次更嚴重的恐怖攻擊。當然這樣的劇情走向被很多次使用,早被玩兒俗套了。

電影裡有一個設定,即火車爆炸之前的8分鐘裡,列車會停一站,一些人下了車,一些人上了車這個設定等於給「原始碼」開了一個後門,原始碼的邊緣不再是列車內部,而是擴展到整個世界。於是我們不禁會想,要是Colter在這一站下車,甚至拉上幾個乘客一起下車,那麼這些人在現實中還會死掉嗎?原始碼可以幫他進入Sean死前8分鐘的身體裡,每次都是他在列車爆炸中死掉才回到現實,那麼如果他沒有死掉,他如何回到現實中來呢?這個問題我們第二頁再說。

事實上,找炸彈和捉兇手的過程是相當簡單的,根本沒什麼出乎意料的設計。通過追兇過程中Colter的種種經歷,懸念已經被偷偷置換了,變成「他為什麼成為實驗對象」以及「什麼是原始碼」。關於這兩個問題,我們也在第二頁里說。

剛才說了,《月球》因為預算問題,其實拍得有些遺憾。《原始碼》雖然有了更高的投資和大牌明星,但票房壓力同樣制約了鄧肯的發揮,電影到底為商業做出了多少妥協還是個問題。期待本片是神作的朋友們還是放低期待吧,終極懸念不過是一個廣為人知的設定,並不驚艷。但這麼一個作品卻讓我期待鄧肯的下一部電影,以及下下部電影。當鄧肯瓊斯不受限制的自由創作的時候,他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不管怎麼說,《原始碼》雖然相比《月球》來說更加主流,但的確在傳統商業片的基礎上拍出了新意。而作為懸疑驚悚片,確實也把懸念保持到了最後一刻,並且結局難得的沒有「唬人」的感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