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中國雲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有關,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7-9世紀沿橫斷山脈南遷。東部景頗在瀾滄江以東,金沙江地區;西部景頗在瀾滄江以西至緬甸境內。15-16世紀,由於戰爭大量的東部族人大規模西遷;16世紀後大量移居德宏地區,多與德昂、阿昌、僳僳、漢等民族雜居。景頗族中景頗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頗族主要有五個支系,即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數地區不同支系的人雜住在一起。景頗支系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載瓦等四個支系的語言比較接近,同屬藏緬語族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系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前者創製於19世紀末,後者創製於1957年。
景頗族以米為主食,吃法有爛米飯、糯米飯、糯米粑粑或竹筒飯。蔬菜除部分來源於菜園,多靠採集野菜來製作,吃法除煮、燜、炒或涼拌外,最有特色的要算是舂菜了。他們將野菜洗淨後精心炮製,加上豆豉。豆豉:一種豆子煮熟發酵後製成的食品。生薑、辣椒、鹽,在竹筒或杵臼內舂碎。其味道鮮美獨特,常用來待客。景頗族還喜飲水酒,喜嚼「沙枝」(用草煙、蘆子、熟石灰配成的嚼料)。見面互贈「沙枝」是傳統禮節之一。
景頗族閒時一日三餐,忙時一日兩餐。主食大米,喜食乾飯和竹筒飯。所種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細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閒時進行漁獵,比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景頗族飲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稱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燒酒。
景頗族喝酒十分注重禮節,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的,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里一點然後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後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酒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先讓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撇、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景頗族的傳統婚戀別具特色。青年男女交往大方自由,他們將自由戀愛稱為「千脫總」,意為串姑娘。通常採用唱山歌的方式,由相識相愛到結百年之好。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買賣,通過女方父母同意這一關時,需花費很多貴重的彩禮,因此,有時男方支付不了,就採用搶婚的方式,趁姑娘外出勞動時,邀約夥伴把姑娘搶回家,再托媒人帶著聘禮到女方家提親交涉,在既成事實面前一般女方父母只好同意。
另外還通行單方姑舅表婚,即姑家男子必須娶舅家女子,但舅家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了「姑爺種」和「丈人種」的婚姻關係。過去流行轉房制和妻死丈夫續娶妻姊妹的習俗,還實行等級內婚,即官家與官家通婚,百姓和百姓通婚。
景頗族的婚禮熱烈而隆重。新娘在進新郎家之前要過草橋,表示新娘身上的邪氣已被驅除。結婚這一天,新郎家要宴請賓客,並事先將新娘接到寨中親戚家梳妝打扮,穿戴整齊,屆時,由祭師選好時辰,帶領新娘喜氣洋洋地趕往新郎家,陪娘打著傘,手挽著新娘,迎親隊伍排成兩行,敲鑼打鼓,吹奏笛簫,翩翩起舞,熱鬧非凡。新娘先喝迎新酒,到新郎家後,要給長輩、親朋敬菸酒,再由新郎弟弟牽著過草橋。祭師抓兩隻雞,把雞頭一刀砍下,把雞血滴在草橋上。新娘過完草橋後,新郎才出現,與新娘迎面對坐,互餵竹筒飯,共飲交杯酒。夫妻向父母、洞薩來敬酒。這時,參加婚禮的賓朋才可以入座歡宴。
景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一夫一妻組成的小家庭。但山官和富裕戶也有一夫多妻的。在家庭中,父親是家長。有女無子的可以贅婿上門。
景頗族是純樸、直爽、熱情、好客的民族。當你要離開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告辭。如果你不說一聲就離開,人家會說你無道德、缺教養。景頗人喜歡上山采來闊葉,當作碗碟,但在飲食中,葉子千萬不能倒用,否則會被當成仇人而遭怒視。到景頗家裡做客時,不要在房內久站,應即按位置就座。如果有人告辭而去,不能搶坐其位置或板凳。平對婦女不能托下巴而坐,托下巴而坐表示哀悼。婦女就座忌諱蹺二郎腿。嚴禁在房內吹口哨。在長輩面前忌諱開玩笑,做怪動作,亂動亂翻包頭。忌諱拿統裙直蓋熟睡的小孩。景頗族男子隨身之物長刀和筒帕,平時不能在牆上翻掛著,在眾火焰火之際,不能抽刀從火苗上拿過去做事或傳遞給他人。
景頗族熱情好客,凡是來的客人,主人會熱情招待。景頗人重視禮尚往來,在農閒期間,人們走親訪友,以酒肉、餌塊粑粑、雞蛋、糖果或自己家裡的土特產如蜂蜜、草煙贈送主人,客人走時也往往是滿載而歸。
尊主敬客,嚴守禁忌。景頗人通常和朋友一見如故,尊客為上賓,但是雙方必須互相尊重。客人要尊重景頗族的風俗習慣,比如騎馬入村過寨,必須下馬徒步而行;到別人家裡做客,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上就座,不得久立不坐;不得在屋內吹口哨;如果是在重患人家,不得說告辭的話等等。
景頗族姑娘一般不戴包頭,結婚後才戴上高包頭。生兒育女後,要挑選一個吉日良辰,背著酒肉禮物回家。
景頗族喪葬有許多本民族特點。家中有人過世,首先鳴槍,用槍聲告訴大家,有人死去了。並派人通知親戚朋友,但只準雙人而不能單人前往。親戚朋友聽到噩耗就準備禮物前往參加喪葬。人死通行土葬,凶死的一律火化,埋骨灰於地下。
景頗族人喜歡喝水酒,釀酒的原料有大米、紅米、苦蕎、玉米等。其中尤喜用大米釀的甜米水酒。這種酒的釀法是將大米洗淨,蒸熟、攤晾、拌酒藥,用芭蕉葉裹好,放置幾天,酒香溢出後,裝罐,封口發酵。飲用時兌上涼水,就成了甜米水酒,其味發甜、香醇、度低、爽口、解渴。此外,景頗人還釀製味怪的酸水酒。景頗族喜歡用竹子製成的酒筒盛酒,講究的以金竹製成,做工精細,滴酒不漏。
水酒在景頗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無處不在,祭祀、節日、結婚、生育、歌會、交友、建房等等,都少不得。景頗族的「新米節」,是在穀子成熟時舉行的。這一天,不許殺豬宰雞,人們只能下河去抓魚,人們要用水酒進行祭祀,待客。景頗族人在外遇到熟人時,會主動從筒帕中拿出酒筒來請對方喝酒。客人到了景頗人家裡,主人會拿出酒筒交給客人,以表示心也交給了你。客人千萬不可接過筒來一飲而盡,務必留下一點「酒種」,表示酒永遠也喝不完。如果大家共喝一杯酒時,應請年長者先喝,而後輪流端杯。有些地區還流行「飲必成雙」的習俗,即主人敬酒時,客人應喝兩杯,不能喝酒的客人,也就端杯兩次沾沾唇。景頗族的婚姻,有多種形式,但都要用酒。
景頗族的景頗、載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著黑色對襟短衣,褲腿寬。老人留辮子纏在頭頂上,裹以黑布包頭,青年喜裹白色頭。外出時必掛「簡陽」和長刀,以示威武和尊嚴。婦女一般著黑色對襟或左枉短上衣,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上衣前後及肩上都針有很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六七個項圈或——串銀鏈子和銀響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長的銀耳筒,手上帶一對或兩對粗大的荊花銀手錫。()許多婦女還愛好用藤茨編成藤圈。塗以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能增加美觀。
景頗族婦女用毛線織成的統裙,是她們藝術才能的集中體現。統裙,大山支系叫「勒布」,小山文系叫「普藏」,意思始織出的圍裙,習慣上稱統裙。統裙用羊毛線織成,多為黑底,少數是紅底上面再用紅、綠、黃、藍、紫毛線組出精細的圖案。圖案有瓜果種子、草木花兒、飛禽腳印等三大類。由三塊餅成的統裙,圍在腰上的那面必須是黑毛線組的,不能倒過來圍。由兩塊拼成的統裙,上下都有花紋,可以倒過來圍,不講究哪邊在上。打開的統裙呈長方形,長五尺左右,寬三尺多。也可以技在身上禦寒,還可以當被子蓋。背娃娃時少不了用它做背兜。
景頗族解放前居住深山,只有一些山路小道與外界溝通,交通很不方便,解放後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領導下,交通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個自然村落與鄉級公路之間都有了機耕道相連線,形成了交通網路。芒市機場的開通,也大大縮短了景頗族地區與外界的距離。改革開放以來,景頗族地區的交通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近20年來,新建公路644.45公里,其中320國道三級路面改為二級高等級公路131公里,潞西至盈江公路也正在修建之中。
景頗族住房多為竹木結構,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養家畜。房子每六七年翻修一次,一家建房,全村相助。待新房落成,主人鳴槍報喜,全村人便湧向房主家,載歌載舞,向主人表示祝賀。
景頗族住房是竹木結構的茅屋,只有個別地方的少數山官、頭人才有瓦房。房屋為長方形,分上下兩層,下層距地高約三尺,用以關家畜,上層住人,用竹壁隔成四五間到十數間不等。每間設一個火塘,火塘四周是家人歇息的地方。房屋每隔七八年重建一次,一家建屋,全寨相助,幾天便可以建成。
景頗族建造新屋,有一個古老的習慣。當某家要建房時,主人事先籌備一些木材、竹子和茅草等材料。動工之前,通知全寨和鄰近的親友都按時到房主家來幫忙。無論大人小孩,來幫忙民眾都帶上一點東西,或木料,或竹子,或茅草,或糧食、米酒等。新房建成後,當晚老人坐在新房內,說唱景頗族的歷史,青年們則在新房外,或圍著火堆,敲著錯鑼跳舞,或走到山林談情說愛。
撒種節和嘗新節,是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隴等縣阿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
傳在遠古時代,阿昌族人民中有個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穫季節,她總是不厭某煩小心翼翼地將各種穀物良種選留下來。轉送給各村寨的人民。由於幫助大家提高了耕種技術,她受到人們深沉的愛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穫前逝去。為了彌補老人未能穿新、嘗新而逝的最大遺憾,人們在她靈前敬獻香噴噴的飯菜和新衣。以後,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用新收穫的糧、菜、瓜果做飯,這樣就形成了嘗新節。來年春天人們又將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撤種節。
新米節景頗族有趣的慶豐收節日。每年農曆八九月間,當田裡稻穀成熟時,家家戶戶都要歡渡「新米節」。
新米節的前一天,主人家就開始準備。他們背著插滿鮮花的籃子,然後揀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擺在鬼門旁邊。然後,便向各家發出熱情的邀約,請他們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頭歡歡喜喜地來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來客。主賓互致問候完畢,就要準備新米節的飯食了。婦女和小姑娘炒穀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飯,上山采野菜。小伙們歡歌結伴,下河捉魚。按景頗族的傳統規矩,新米節這天不能殺雞宰豬。宴飲開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禱儀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乾魚、乾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愿,盼望人畜平安,風調雨順,祛災除禍。如能如願,將來一定殺牛供祭。
在新米節的儀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長者講述穀子的來源。據說在很久以前,景頗族種植穀子,但谷魂卻上了天,地上的穀子長得不好,家狗見狀日夜吠叫,終於把谷魂叫到了地上,從此,景頗族種植的穀子茁壯豐茂。
因此,景頗族對狗另眼相看。新米節這天,要先給狗吃飯,其次才是牛,然後才給老人吃。新米節這天,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面和主要總結農事,討論下種的適當時機。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藝,旱地播種的方法和時限,開荒的設計。輪種的學問等。新米節是一個慶賀豐收的節日,也是一個促進農業技術交流的節日。
景頗語稱「思鮮鮮」或「吉達」、「寧打」等,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屆時,同寨或鄰寨的青年男女相約在一起,帶著粑粑絲、米飯、雞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適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說笑嬉鬧,舉行打「煬碟」等各種遊戲。情侶們則談情說愛、互贈禮物,其餘男女老少,則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給年輕人聽,歌詞多為吉利之語。飯後,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樂。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約,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調,盡情娛樂,直到深夜。
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閒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裡,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