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天空讀後感(一)
很多事情我們從未經歷過,便永遠感覺不到這種記憶,疼痛的,亦或是溫馨的。
人的一生背負的太多太多,也許我們就是陪伴著這些使命走到最後的。從起點到終點,又慢悠悠的回到了起點,歷盡了滄桑,回首往事,看著自己一路走來腳下那個深沉的腳印,我們才會明白這就是成長。
我以為我不會哭,可是當東方聞音死的那一刻我卻還是留下了眼淚;我以為我不會再氣憤,可是當梁大牙被江古碑陷害,張普景慘死,我滿腔的熱血聚集在身體的某一部位,蓄勢待發。
梁大牙的一生,都是在為革命而奮鬥著,一開始他什麼都不懂,而且大大咧咧,髒話連篇。按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沒素質、沒文化、低俗。可就是這樣一個人,譜寫了歷史的新篇章,他很聰明,學的也很快,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打了幾年的戰,人也慢慢地變得成熟,懂得去聆聽他人的想法。應為他知道他和那些人的初衷都是一樣的,都是革命。一個人一輩子的路是用腳堅定的走下去的,而在走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人,這些也許是你一生的朋友,又或許是你一生的敵人。每個人都是一匹千里馬,只是等待伯樂的出現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遇見楊庭輝、王蘭田是大牙人生命運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一種信任,所以他們彼此互相尊重,而這種信任,經過時間的洗禮,依舊和當初一樣光彩照人。然而推動大牙向前的,卻是那個曾不諳世事的小女生,東方聞音的出現是大牙一生的幸福,他以前不懂愛,只是想占有,可是對東方聞音他卻是寵著她、捧著她,一心對她好。古典詩詞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也許就是這種感覺吧。愛是什麼,愛就是當他遭人陷害的時候,她能握緊他的雙手對他說:「我相信你。」我以為他們會支撐著彼此走到最後,可是結局又是什麼,是兩個相愛的人陰陽相隔。他們明明已明白了自己的心,可是卻終究沒有在一起。愛情是什麼,愛情就是被殘酷的戰爭無情的摧殘那殘留在戰火中的一曲淒涼的悲歌。東方聞音說:「告訴梁必達,我是愛他的,我愛梁必達,也包括梁大牙。」是的,她愛的不僅是那思想高度覺醒的梁必達,也愛那粗魯的、髒話連篇的梁大牙。我哭了,我不明白作者為什麼總喜歡打擊讀者的心靈。再後來,大牙娶了安雪梅,說實在的我有點氣憤,為什麼他要娶安雪梅,卻只因他那句:「我這一生只愛過一個人,那就是東方聞音」而融化於心。
遇見張普景可以說是大牙這輩子最大的榮幸。他總是反對大牙,因為他對大牙有誤會,知道大牙的思想開始覺悟,懂得了謙讓與忍耐,張普景對大牙的看法才開始有了一些改變。他沒有故意找茬,他只是有些固執了,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原則,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待:那便是真誠,歷史的更新往往出現很多弊端,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像張普景那樣講真話,一生光明磊落呢?時代的進步改變了多少人的本性?虛偽的榮華又害慘了多少人呢?我只能說我很心寒。
其實這本書我最在意的是高秋江,一開始的出場便是冷艷。我以為她只是一個單純的冷美人,可是她背負的卻是那份深到骨子裡的痴情。思緒又回到了那一年,莫乾山去接高秋江,卻因一場暴風雨而阻斷了前進的道路,秋江和莫乾山的背上問他想不想娶她,兩個純真的少男少女不知情為何物,到了最後卻還是分離。他不會明白她的心其實更痛,愛上了就是愛上了,而現實和夢境的距離卻永遠隔著一個天和一個地。「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啊。他可以憤怒地奪門而出,她可以走得坦蕩,可是她呢?留在原地苦苦地等待,時間是一種烈性的毒藥,讓女子失去青春,滄桑了容顏,而那顆心卻始終無法割捨愛戀,我笑她傻,卻又為她在等待的途中所經歷的一切而默默哭泣!突然想起了一首歌:「誰讓你心動,誰讓你心痛……只是女人容易一往情深……」依稀記得那個白雪皚皚的傍晚,她靠在他的懷裡訴說著那潸然淚下的往事,時間是一種神奇的解藥,釋然了兩顆傷痕累累的心。他們的一生經歷的太多太多,我想對於莫乾山來說,死也許是一種解脫吧。
其實我一直很糾吉他們要不要在一起。理由有二,一是近親結婚是不被世人所認可的;二是他們愛的太苦,任何一個感性的人都希望他們能在一起。那一世,我看見一個身著旗袍的女子,在等待中度過了一生。但願來生他們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呵呵。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要學會成長的,只是我們不知道成長會讓我們失去什麼。而且沒有磨難的成長不會幸福。周國平也說過:「我們走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無數的,其中多數非自己所能選擇,它們組成了我們每一階段的生活,左右著我們每一時刻的心情。我們很容易把正在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十分重要。然而,事過境遷,當我們回頭看走過的路時便會發現,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們奠定了我們的人生之路的基本走向,而其餘的事情不過是路邊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物罷了。」微笑是成長的最高境界。
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對待事物的心態也不一樣。但是不要忘記了,在歷史的天空下,有一個男子用自己的一生證實了一個真理:即使天空是陰晦的,人也能成長。
歷史的天空讀後感(二)
帶著功利心看了徐貴祥的著作《歷史的天空》,因為我想了解一下黨內部的鬥爭歷史而又不願去讀刻板的史書記載,還想了解一下一個農民出身的小人物是如何當上共和國將軍的。看了很多宣傳,都說這部小說對人物的描寫有血有肉,對鬥爭把握的很得當,就拿了書(不願看電視,因為電視中往往看不出人物內心激烈的思想鬥爭)花了三天時間,仔細的翻了個遍。看完,沒有失望。
劇情介紹就不說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搜搜到處都是,而且我也不太喜歡挑作者著書的情節上的毛病,更希望和期望於從中學到點什麼,以便對於今後自己的發展有好處。
亂世出英雄。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確實出了不少像梁必達一樣的英雄,出身卑微,英勇善戰,敢於動腦,善於學習。從一個泥腿子成了一個不僅知書達理而且有勇有謀的共和國將軍。從他身上,在戰爭年代的他身上,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深思一下。
第一、不要做「乖孩子」。從小時候就被灌輸要當「好孩子」,要乖,聽話。但是我發現「乖」的大多將來是沒有很大出息的,反而「不乖」的、淘氣的,卻都弄出了名堂。尤其是男人,沒有點野性和不羈,娘們唧唧的,確實難成大事。當然,如果執意做一介書生者排除在外。從這個小說中再一次強調了這一點,梁必達從小就是帶點「流氓」的草莽習性,而這個習性也鑄就了他的成功,按他的邏輯,人善被人欺。所以,不要過於善。
第二、把思考當成習慣。我覺得這也是這位主人翁的特點。從店鋪的夥計出身,到大隊長,到副司令員,再到司令員,這位主人翁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善於學習,而且愛動腦筋,凡是都要弄個清楚,整個明白,而且願意自己親手試試。這是非常好的,也是他為什麼能從屁話不會講,到說話分條條框框,再到會外交禮節,這個會思考的習慣,是他日後成功的橋樑。
第三、韜光養晦。這不是從他身上學到的,是從竇副司令員身上看到的,這個人物不簡單,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搞倒他,黨內鬥爭他穩坐交椅,文化大革命沒怎麼革住他的命。「張克思」是一個反面典型,為人太較真,太原則,雖然得到人的好評和尊重,但是終究要吃虧。但「張克思」身上的為人正派是值得人學習的,一輩子做事光明磊落。這梁必達學了一輩子終於學會了這個道理,他也陰險過,也衝過,但最終還是正派和穩重讓他成了氣候,甚至開始不動聲色的辦事,確實讓人佩服。
第四、跟對領導。梁必達剛開始不是投奔共產黨來的,而是投奔國民黨的,雖然因為東方聞音的緣故使得他奔了八路軍,但他始終都得到了楊庭輝司令員的信任和重用,這或許是最重要的。如若他跟錯了領導,估計可能就是另外的生涯了。
歷史的天空讀後感(三)
《歷史的天空》的主人公姜必達早年大名姜大牙,()因逃避日軍追殺到凹凸山投奔國民黨軍,陰差陽錯闖進了八路軍的根據地,在他猶豫的時候,一個青年女八路的及時出現,改變了他脫離八路軍投奔國民黨軍的念頭,就這一步,梁大牙從此就走向了戰爭和政治,並在其對立面、優秀的政治工作者張普景等人的鬥爭、磨鍊和幫助下,逐步顯示了優秀的品質和卓越的智慧,由一個不自覺的匹夫之勇成長為一名足智多謀的指揮員,最終修煉成為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和鬥爭藝術的高級將領。作品營造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大約是在以安徽六安地區為中心的江淮之間,抗日戰爭時期,那裡曾經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和國民黨軍活動區域的結合部,因此那裡的戰爭形勢錯綜複雜撲朔迷離。作者採取的是虛虛實實隱隱約約的寫法,實時實地,虛人虛事,因為「實」而具有歷史縱深感和現實意義,因為「虛」而頓生空靈灑脫,作品寫得既顯磅礴大氣,又有詩情畫意。從人物分析入手,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主要特點:
首先,撇開一切社會文化的依附,讓人格以原生狀態登場。把人當人來寫,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因為在長期以來的創作實踐中,由於傳統文化或某些功利的驅使,我們並沒有把人當人來寫,而是把他概念化或者神話了。近年,在我們熟知的眾多的中國戰爭小說里,人物往往一出場就是較為成熟的指揮員,政治智慧和軍事才幹都達到了相當水平。而《歷史的天空》則反其道而行之,主要角色梁大牙是以不太光彩的形象露面的:訂了親的媳婦因為厭惡他不願意嫁給他而寧肯上吊自殺。逃脫日軍追殺後,在八路軍的營地里蹭了幾碗蘿蔔燉肉白米乾飯,吃飽後又看不起游擊隊的破槍,老是算計要到國民黨軍隊去「混個團長司令乾乾」。即便最後留在游擊隊裡,動機既不是為了抗日,也不是為了革命,而是因為門口出現了年輕漂亮的女八路----東方聞音,這才腦子一熱,衝口而出:「也好,這個八路咱就先當著試試。」早期姜大牙的人格基礎,得益於傳統文化的薰染,他把大戲裡的一句唱詞半生不熟地吞進了肚子:生當啥鳥毛傑,死做啥卵子鬼。他從民間唱戲裡知道了岳飛和文天祥。參加革命之前他無疑是個草莽英雄,參加革命之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他還是一個草莽英雄。一方面,他在戰鬥中屢建奇功,一方面又經常暴露出個人英雄主義、本位主義、小農意識、剛愎自用等等毛病。在他的身上,集中了那個時代中國農民軍人的許多突出的優點和缺點。但難得的是,他的優點大於缺點,缺點無傷大雅,優點至關重要。姜大牙雖然是誤入革命陣營的,但幾十年後,他成了成熟的、成功的革命者,而那些當初抱著革命理想、滿腹革命理論、一看見姜大牙就想摸槍的「正宗的布爾什維克」,除了叛變和變質的(如李文彬和江古碑),只有極少人(如張普景和竇玉泉)勉強能夠跟上姜大牙的步伐,而且最終都成了姜大牙的生死之交甚至是追隨者。這種命運變化的巨大落差,註定了作品廣闊的創作空間,撥開政治的、乃至民族文化的浮土,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去考究那時刻人物的真實心理和微妙變化,塑造出豐滿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同時,由於不避諱姜大牙最初的非革命動機,因而可以從容地揭示革命陣營內部的人格對比、較量、演進和認同過程,也這就使得作品迭宕起伏,峰迴路轉,引人入勝。
其次,讓大環境成為人物的舞台,讓小環境成為人格的煉獄。剛剛參加抗日隊伍的姜大牙,既談不上有明確的政治信仰,也談不上有革命的目的。他跑到凹凸山是因為無家可歸,參加隊伍是為了餬口謀生。但是,游擊隊的領導人楊庭輝卻從這個莽漢的身上看到了亮點:有正義感,不怕死。這就足夠了,在當時的背景下,只要有這兩點,參軍就可以當連長。顯然,楊庭輝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信仰的象徵,他對於姜大牙的調教和使用,看似離奇,卻不出格,顯露了超凡絕倫的藝術。
一方面是楊庭輝力排眾議始終重用姜大牙,一方面是張普景等人堅持不懈地控制並且始終想除掉姜大牙。耐人尋味的是,楊和張的出發點都有其正確性。姜大牙在戰場上確實出盡了風頭,但是離開戰場,他又確實有許多非革命的行為,譬如勒索新戰士的新鞋,打罵頂頭上司,打了勝仗讓戰士用擔架抬著他行軍,追攆調戲地方女幹部,私自帶隊闖進敵占區為其乾爹拜壽,等等不一而足,倘若按照嚴格的標準,委實殺不足惜。但楊庭輝不這樣看,他有一句經典的說法:非常時期用非常之人,我們共產黨石頭都能煉成鋼,未必就改造不了一個姜大牙?正是由於姜大牙在戰場上的優秀表現和非戰爭狀態下暴露出來的人格缺陷,也由於楊庭輝和張普景對於姜大牙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重用和扼殺,反覆衝突,使得作品懸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三、用情感構建的河流,作為洗禮人格的溫床。姜大牙的愛情史是他人格發展史的一條重要輔線。參加革命之前的姜大牙對於女性的追逐,可以用本能來解釋,但是,自從東方聞音出現以後,一個崇高的概念「愛情」這兩個字開始注入到姜大牙的生命之中。東方聞音是在關鍵的時刻出現的關鍵人物。她始終用一雙純淨的、善良的、信賴的目光看待梁大牙,這反而使姜大牙在困惑中收斂了魯莽,不敢輕易造次。她的武器就是她的坦誠和美麗。在兩性關係上,姜大牙因她的無邪而無為,因她的純淨而純樸,因她的美麗而美好。姜大牙從最初握著她的手不放,到別有用心地要求她和他一起到陳埠縣大隊並肩戰鬥,再到尊她為師,直至後來發展成為真正的愛情,生離死別石破天驚,上演了一場崇高的愛情絕唱。當初楊庭輝之所以冒險派遣派她同姜大牙「並肩戰鬥」,不排除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有以柔克剛的意思,但姜大牙在東方聞音面前表現出來的多情乃至於柔情,卻是楊庭輝始料不及的。這大約就是「以柔克剛」的效力。姜大牙在一躍成為軍分區司令員之後,毫無往常升遷之後喜形於色的表現,居然蒙頭大睡,聲稱心裡難過。你可以為他構想一百個難過的理由,但你很難想到的是,他難過的是自己沒有文化,為沒有文化而在東方聞音的面前熱淚長流。就從這一天起,姜大牙(此時已改名姜必達)從一個匹夫之勇向著一個成熟的文兼武備的軍事指揮員的目標邁進了。而他在與東方聞音分別那一刻,體現出來的柔情和克制,以及生死別離時的暴怒和頹廢,也能體現出他那有血有肉的男人氣概及對愛情的渴求。
第四、境界的升華,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出一個成熟革命者洞察社會的心境。姜大牙當軍長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發配在農場改造,他練字時和陳默涵探討的關於「我」字的箴言,我認為是全書的點睛之筆,我個人也非常喜歡和信仰這段話。
:離「我」自最近的就是找字,人的一生都是在尋找,找來找去就是找自己那一撇,那一撇是什麼呢?對於商人來說,那一撇是金錢,對於政治家來說那一撇是官位,對於男人來說那一撇是女人,對於女人來說那一撇是男人,對於軍人來說那一撇就是對手,找到對手找字就成了我。有時候我也在問自己,我的那一撇是什麼,我一直在尋找什麼?
歷史的天空,把我們從硝煙瀰漫的年代帶入和平歲月的今天,細細品來,在津津有味的同時不禁感慨主人翁的成長與成熟,也對自己以後的人生給予照亮,因為有一種東西始終打動我,那就是人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