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讀後感(一)
終於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同學情深;什麼是真正的師生情誼;什麼是真正的豪情壯志;什麼是真正的胸懷天下……
——題記
讀《恰同學少年》,每一遍都看得我熱血沸騰。它喚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與鬥志,喚醒了我對人生的目標與希望。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在毛澤東身上猶為貼切。他白衣勝雪,英姿颯爽。每每想到他,我就會想到那個豪氣沖天在讀書會上暢所欲言的毛澤東;那個在北洋軍閥包圍下英勇無畏的毛澤東:那個看到易永畦生病時無微不至的毛澤東;那個對母親體貼溫柔的毛澤東……當然他也有許多缺點:太衝動,太倔強等等。但無論如何,他都是一個優秀的、進步的青年。在他身上,我感覺到一種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氣節,知難更進的少年剛銳,難以壓抑的對理想的崇禎,對祖國的熾熱情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毛澤東作為進步青年的代表,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焚膏繼晷的苦讀,風雨無阻的鍛鍊,帶領手無寸鐵的同學們保衛長沙城的果敢!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意氣風發,氣勢磅礴,豪氣沖天,鋒芒畢露,字字珠璣,句句真言!人生百年,過眼雲煙,若浮華一世,豈不如太史公所言的鴻毛之輕哉!悲夫------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所透出的那種只有少年才擁有的縱橫天下之志向,心存世界之胸襟,確是讓人熱血沸騰,夷狄虎視,國之將亡,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我們生在和平年代,晴日和風,萬里無雲,英雄已逝,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為國家的落後承擔些什麼樣的責任?應該為這個民族的強大和興盛擔負起什麼樣的義務?「衡山西,嶽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人可鑄,金可熔,麗澤紹高風。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少年時代的我們能做到這樣。恰同學少年,我們擁有的是一段才剛剛拉開序幕的熱血青春,修身儲能,博採眾長,縱橫流芳,心懷天下。然而我少年之輩正在人生之得意之時,恰也是最搖擺不定之時。逝者如斯,朝花夕拾。我輩所面臨的世界更加紛雜,有諸多機會,又有諸多誘惑,該如何選擇自己之所向,是停留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幻想浪漫式的安定,還是放眼未來,為祖國乃至整個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風塵殆盡,而歷史的車轍仍然在大地上延伸,風像一件往事,當千載時光白駒過隙,對歌悲喜笑塵埃落定的時候,「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恰同學少年讀後感(二)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青春,無限美麗,因為它代表著風華正茂;
最近我閱讀了剛剛熱播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的同名小說。由於種種原因我沒有看《恰同學少年》這部電視劇,懷著對革命領袖的無比崇敬,懷著對歷經時代風雨和對穿越歷史精神的懷念,我忍不住翻開這本書。《恰同學少年》展現了二十世紀初,以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楊開慧、陶斯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和他們之間純真的愛情故事。同時也塑造了一批優秀的知識分子,以民族大業為己任。如:孔昭綬、楊昌濟、袁吉六、張乾等。
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五年半的讀書生活為主要表現背景,展現了二十世紀以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和他們之間純真美麗的愛情故事,同時塑造了楊昌濟、孔昭綏等一批優秀教師形象,深刻揭示了「學生應該怎樣讀書,教師應該怎樣育人」這個與當今社會緊密相關的現實主題
1913年,湖南長沙,具有現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孔昭綏出任省第一師範校長,在他的主持下,第一師範大力開展新式教育改革,聘請了以楊昌濟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中外教師,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嶄新的第一師範吸引了蔡和森、蕭子升等眾多青年才俊前來報考,在招生考試中,19歲的毛澤東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這所湖湘千年學府。「衡山西、嶽麓東……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雄壯的第一師範校歌聲中,白衣勝雪的青年們齊聚在校旗下,五年的師範生生涯就此拉開了序幕。
毛澤東的勤奮好學與不凡天賦,深深打動了學貫中國的導師楊昌濟,在他的關懷與教導下,毛澤東如饑似渴地學習著自己感興趣的社會學知識,並成為一個教育救國論的非暴力改良主義的信仰者。然而,過於崢嶸的個性與嚴重的偏科現象也使他一再觸犯校規,在對待如何處理毛澤東的偏科行為引發的教師爭執中,惜才如命的孔校長最終選擇了尊重其個性,放手讓其發展,毛澤東成了校長特許的「特殊學生」。
共同的學習生活中,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優秀青年結下了友誼,周南女子中學的陶斯詠、向警予、楊開慧等女學生也和他們因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一個先進青年學生組成的讀書會組織成了他們學習、交流與情感發展的紐帶。
然而,動盪的時局卻不斷打破學生們純淨的校園生活——在反對袁世凱簽訂21條與復辟稱帝的鬥爭中,湖南軍閥湯薌銘以武力逼走了孔校長,毛澤東也險遭逮捕——殘酷的現實使毛澤東對教育救國與改良主義信仰產生了動搖。新任校長張乾僵化的教育理念和禁止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規章更激發了毛澤東與他之間的矛盾,張乾下令將在「驅張運動」中為首的毛澤東開除出校,幸得楊昌濟等教師據理力爭,使張乾被迫收回了成命。
隨著袁世凱的倒台,孔校長又回到了一師,在他的主持下,一師開展了全面的學生自治運動,毛澤東也當選為學友會負責人,一師上下又迎來了朝氣蓬勃的時代。徒步游湖南、組建學生軍、開辦工人夜校……一系列社會實踐極大地豐富了毛澤東的書本以外的知識,鍛鍊了他的社會活動能力,也使他更認識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國。
與此同時,情感的波瀾也悄悄在男女青年間泛起,陶斯詠暗戀上了毛澤東,向警予與蔡和森心心相映,而毛澤東卻發現自己對一直視其為小妹妹的楊開慧其實有著產不同於兄妹之情的一份牽掛,愛情給這群風華正茂的青年們帶來了一份份剪不斷、理還亂的喜悅、痛苦……
就在此時,長沙城突遇一場大禍——1917年底,在護法戰爭中被擊潰的三千北洋兵敗往長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卻空無一兵可資防守。危急時刻,毛澤東以驚人的膽略,率領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師學生軍,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空城記」,一舉將三千潰兵全部繳槍。長沙城保住了,生死較量中,青年們也各自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感情歸屬。
1918年,毛澤東、蔡和森等從一師畢業了,楊昌濟也受聘於北大任教,他告訴孔昭綏,自己已完成了在一師的使命,為中國的未來培養了蔡、毛二位「海內人才」。
隨著楊昌濟北動的列車啟動中,師生依依揮別中,「衡山西,嶽麓東……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第一師範雄壯的校歌聲中再度響起,仿佛正預示著這批優秀青年們即將迎接的更廣闊的天地和更波瀾壯闊的人生…
其中,校長孔昭綬在目睹湯屠夫無情殘殺落難百姓後,因擔心一師廣大師生安全,不得不屈從湯屠夫的淫威,發了為袁世凱親日徵文的通知;可是當毛澤東將袁世凱稱帝的新聞拿出來時,校長勃然作色,憤怒地撕掉了親自帖出的通知,召開全校師生會議,聲討袁賊,相信大家都會為他慷慨激昂的演講所震撼!
「今日之日本,處心積慮,虎視眈眈,視我中華為其囊中之物,大有滅我而朝食之想,已遠非一日。今次,二十一條的強加於我,是欲將我中華亡國滅種的野心赤裸裸地表現。而袁世凱政府呢,曲意承歡,卑躬屈膝,賣國求榮,他直欲將我大好河山,拱手讓於日寇,此等賣國行徑如我國人仍渾渾噩噩,仍然任其為之,中華滅亡,迫在眉睫!!!夷狄虎視,國之將亡,多少國人痛心疾首,多少國人惶惶不安呢!是啊,大難來臨了,國家要亡了,這樣的災難什麼時候才是盡頭,老天爺為什麼不開開眼,劈死這些貪婪的強盜。這些抱怨,這些呼號,我們聽過無數回,也說過無數回,可抱怨有什麼用呢?我們恨這些強盜,恨得牙痒痒的。可是恨,救不了中國!大家都知道,南滿鐵路,東蒙鐵路,都歸於日本人之手,山東權益也歸於日本人之手。要旅順,要大連,整個長江流域所有的礦產要歸日本來開採,一國之政治軍事財經各項都要請日本人擔任顧問,所有的武器要跟日本去買,就連我中國的警察都要跟日本來合作,這還能算是一個主權國家嗎?這究竟是為什麼?為什麼局勢會這樣?國家為什麼會落到了如此的地步?有人說,是因為國勢積弱,無力維護自己的利益;有人說,是因為袁世凱政府太腐敗,在列強面前,只知一味退讓;還有人說,是因為國人太冷漠,仁人志士的呼號像一道道警鐘,卻難以喚醒他們痳木的心靈。我們坐在這裡,痛斥列強,痛斥一切讓中國落後挨打受欺負的人和事的時候,你的心中有沒有想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為國家的落後承擔些什麼樣的責任?應該為這個民族的強大和興盛擔負起什麼樣的義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匹夫不是指除你之外的別人,而是首先應該包括你自己。我們都希望國家強大,但是我要在這裡告戒大家一句:不能光有恨!我們要學會將仇恨埋在心底,把悲憤化為動力,我們要拿出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臥薪嘗膽,發奮圖強,振興中華,做得比任何人更好,更出色,這才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盡的職責。國家之廣設學校,所為何事?我們青年置身於學校,又所為何來?正因為一國之希望,在於青年;一國之未來,要由青年來擔當。當此國難之際,我青年學子,責有悠歸,更肩負著為國家儲備實力的重任。」
正是校長孔昭綬的浩然正氣,實踐真理的特立獨行,更加激發、塑造了一師廣大愛國師生的拳拳報國之心志,書劍寫春秋之實踐。
長沙,這塊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是青年毛澤東生活、學習、工作過的地方。《恰同學少年》把我們的視線帶到了上世紀20年代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反動勢力為維護其反動統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反撲的革命鬥爭風起雲湧的崢嶸歲月。這個時期國內外發生了「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大事。在進行革命活動中,青年毛澤東結識了很多同志,並積極引導他們與廣大工人農民相結合。他在湖南第一師範院校的幾年十分耐人尋味,他和他的同學們滿懷崇高理想,一起登嶽麓山,一起玩橘子洲,一起到湘江游泳……,他們關心國事;他們憂國憂民,指說江山社稷大事;他們愛憎分明,激濁而揚清,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常形之於文字;他們蔑視權貴,視當時那些禍國殃民的封建軍閥如糞土,嚴厲地痛斥他們的行為。1916年暑假,毛澤東與羅章龍、蔡和森等組成「新民學會」,辦《湘江評論》、《新湖南》,發動學潮,1919年底毛澤東領導了有名的「驅張」運動,最終迫使張敬堯退出湖南。
毛主席和他的同學們他們組織了圖書會,在假期登上橘子山頭,朗誦革命史詩,交流思想心得體會,多麼蓬勃上進的一幫青年,而我們當代的青年呢?大家都窩在家中上網,看電視,我們這些青年正處於病態的生活狀態之中。
當鄧公、江公在中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和革新的時候,他們忽視了這個社會必須堅守的一種東西,這就是精神,這是改天換地的精神,這是小我與大我的融合的精神,這是一個社會進步必須所要具備的最重要的東西,而我們恰恰丟失了,人們都陷入了對金錢的追逐,我們不可否認,獲取金錢的過程是艱苦的過程,但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內心的世界,如果只是簡單地生活在這個外部世界中,那我們的生命豈不很膚淺嗎?
那麼我們大部分人為什麼只是渾渾噩噩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呢?()我想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不能主動地激發我們內心深處的潛能——生命中富有朝氣勃勃的生命力量,而從這部影視劇中我們看到一群青春少年富有朝氣的奮鬥人生,他們如果單獨地關在自己的家裡,我想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選擇了那樣的環境,他們每一個人都互相激勵,激發一個人內心最大的潛能,其實除了書本外,最大的力量是朋友的信任、鼓勵、讚揚。我們現在看他們的時代,他們都非常主動地組織各種活動,借自己創造出來的環境提升自己,藉助朋友提升自己,激發自己的深處潛能,所以他們的人生是富有朝氣的,富有偉大的意義的,我想這也是那個時代對我們現在這個唯升學就是一切的教育體制的衝擊吧!
我也上網查詢了有關於毛主席的此本書一些報導。有些網友認為時代正在變化,我們這些80年代的青少年與毛主席那個時代所在的年代是天壤之別,思想上面的鴻溝更是無法跨越,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當今我們生活的社會主義和平年代又怎能和毛主席那個年代的人進行比較呢?但我並認同他們的觀點,也許有這樣一些類似想法的年輕人正在給自己平時的自由散漫安逸地度過每一天尋找一個合適的藉口。
雖然現在並不是亂世,但是誰又能說每個年輕人在追尋租戶的夢想的過程中是一帆風順的呢?只要有夢想的人,去尋找夢想的人都會遇到困難。有一首歌,其中有句是這麼唱的:夢想像氣泡,但至少能觸摸得到。其實,我們的目標並不只是這樣而已,如果一個人連遠大目標都沒有,那人生將失去另一種意義!理想不是用來觸摸的,是用來追尋的。
為什麼我們不能告訴茫茫大地,我主明日浮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