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年多前,我發表了日誌《文科是有錢人學的》。此文發表後引發了一些爭議。
有的人認為我是輕視了理科的難度,認為理科就是做高中習題那麼簡單。這種「認為」顯然是一種誤解,我本人是北大數學博士,對於數學的難度有著一定的認識。還有的人針對我文中的一句話提出了質疑。這句話是:窮人家長能懂什麼文學、歷史、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他們說:其中的「文學……」替換成「量子力學,量子場論」也依然成立啊。
我的觀點是:文史哲經社這些學科,對於任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都是應該學習的學科,事實上國內外很多大學都開設相關選修課,這些學科的思維方式對於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是有影響的。而「量子力學,量子場論」則過於高端,沒聽說哪個大學給非相關專業開設類似的選修課,學不學這種課對於人生的發展應該也影響不大。所以質疑我的人把「文學……」與「量子力學,量子場論」置於對等的地位是不合適的。
我想我應該把我的觀點,再重新闡述並加以論述。首先我把「窮人」和「有錢人」的對立,更確切的設定為「弱勢家庭」和「強勢家庭」的對立。「弱勢家庭」通常經濟條件困難或一般,文化程度較低,戶籍通常是農村或中小城市;「強勢家庭」通常經濟條件富裕或良好,文化程度較高,戶籍通常是大城市。
我的觀點是:對於所有學科,「弱勢家庭」的孩子想取得一定的學術地位(例如成為大學教授)都相對於「強勢家庭」的孩子占劣勢;但對於理工科來說,這種劣勢明顯度要低一點;而對於文史類,這種劣勢則極其明顯。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我們把智力都高於普通群體,而且對學術都感興趣的一個「弱勢家庭」孩子和一個「強勢家庭」孩子放在一起,我認為他們未來成為學者(例如成為大學教授)的可能性取決於「物」和「人」的條件。而理工科受「物」和「人」的條件影響要低一點。
首先我們承認,學習所有學科都得讀書,不讀書是不可能有學問的。而「弱勢家庭」的藏書量顯著低於「強勢家庭」。對於文科來說,兩個18歲的孩子,可能讀書量已經相差巨大了,因此對社會的認知能力也相差巨大了。
可是理工科呢,我就舉我的專業數學來說吧,數學這個學科是必須按順序學的,這個和文科就不太一樣。假如你高中數學沒學好,根本不可能讀懂大學數學,或者說勉強讀懂也是膚淺的。除了極個別的數學天才,在中學階段就已經對現代數學有一定認識之外,絕大多數數學系學生在進入大學時,對現代數學的認識都約等於0,無論他或她來自「弱勢家庭」,還是來自「強勢家庭」。
因此即使一個學生來自「弱勢家庭」,上大學之前對現代數學一無所知,但上大學之後勤奮學習,將來讀博士,按部就班搞學術,成為名家倒是很困難,但當個普通大學的教授還是可能的。
做學問必須要有人引領,有人和你討論。這種人主要是老師和家長。說說老師。老師這一塊,我相信中學階段好的理科老師是大有人在的,即使在中小城市也是這樣。或者即使老師不是名師,但做到稱職的話,也足以把中學的數理化講清楚。學生如果感興趣呢,就多投入點精力,多做做題,多思考思考,對未來的學術發展來說,做這些也算夠了!
但文科這一塊就不是這樣了。首先我們得說我國的文科本身發展就滯後,文科的好師資相對理科就要少很多。而且文科需要大量閱讀,中學的文科老師多數沒有那麼強烈的興趣,也就忙著看孩子去了,學術水平並不高。很多落後地區的中學文科老師,基本就是把書上東西整理整理,結構搞清楚,穿穿線,然後到課堂上複述一遍。學生問他們一點基礎知識他們都未必會,更談不上有深度的交流了。
總結上面的一段話,就是師資的內部差異性,文科比理科強。而什麼人享有好的文科師資?答:大城市的孩子。因此有理由認為「強勢家庭」相對「弱勢家庭」,遇到好的文科老師的可能性更大。
除了老師,就是家長了。我認為絕大多數「弱勢家庭」的家長,對社會的認知能力是差的。第一,他們多數生活在中小城市,從事非常平凡的工作,對於高端的工作,例如學術研究,或者是比較複雜的經濟政治活動,根本就一竅不通,他們自己就是「井裡的蛤蟆只能看見巴掌大的一塊天」。既然這樣,他們怎麼可能引領孩子對這個社會有一個巨觀的全局性的認識?
第二,他們急於讓孩子改善社會地位,因此對於「學習」這件事持功利主義的態度,教育孩子,上大學之前學習是為了高考,上大學之後學習是為了就業,至於學習是為了更好的認識世界,學習是人內在的需要,這個高度他們還達不到。
第三,他們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因此認識水平也僅限於直觀的東西,對於抽象的形而上的問題根本理解不了,自然也不會去談。
基於以上原因,我仍然持原觀點:「弱勢家庭」的孩子如果有志攀登學術高峰,在理工科上還有戲,文科呢,我不敢說不能,但是劣勢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