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師的推薦下捧起了夏目漱石的《心》開始品讀。在看完了中文翻譯的版本後竟瘋狂的想看看日文原著。最終,在網上找到了日文的版本。在兩個版本對照著的閱讀下,我完成了對這篇巨著的閱讀,雖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還是寫下了自己對於它的一點感悟。總體來說,雖然我並沒有看過太多的日語著作,但是對於日作,我並不喜歡。太多的無病呻吟,太可怕的委婉措辭,而對於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讓我無法理解作者著作的目的與意義。反而讓我感覺這平平淡淡的敘事裡面到底表達了什麼樣的真理。
小說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為「先生」的另一個角色。從一開始作者便把「我」與「先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了,大學生的「我」對於「先生」獨到的思想,獨到的行為方式不僅讚賞且佩服,並常常到「先生家」與其產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這一過程中「我」經歷了父親的死,「先生」的自殺,並了解了「先生」的過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騙走了父母的遺產之後對人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並遠走他鄉獨自在東京生活。在這期間喜歡上了房東的女兒,但卻因過去的陰影,讓「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對她的喜愛。而當出現了同樣喜歡小姐的「K先生」後「先生」感覺到了危機,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點搶先向房東提親了,雖然最後他與小姐結為夫婦,但「K先生」卻自殺了。從此「先生」把自己封閉在狹窄的空間裡,並且不怎麼與人交流。他活在寂寞與孤獨中,對於「K先生」的死他很自責,最後他也選擇了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說,在這裡我看到了人性的醜陋與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親情、友情、愛情都有可能化為烏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卻不知道這樣的人什麼時候會從好人變成壞人。小說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壓抑苦澀、厭世悲觀等灰色基調的畫卷。
小說一開始「先生」便常常與「我」談論到人性的問題。「我」雖然覺得「先生」有滿腦的偉大的思想,但他卻不想把這些公諸於世,並且常會在不經意間說出一些讓「我」覺得無法理解的結論,我認為這是與先生的過往有關的。「先生」曾經說過「我被人欺騙過,而且是骨肉至親欺騙的。我決不會忘記。他們在我父親面前裝作好人,父親剛閉眼就變成了不可饒恕的沒有良心的壞蛋。他們家給我的屈辱與損害,我從孩子時起一直背負到今天,大概要背負到死吧。這時我至死也不會忘記的。但是我又不能去報仇,說起來,我現在要做的是超出個人的仇恨。我不僅憎惡他們,而且憎惡一切他們所代表的人,這樣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錢卻經常蒙蔽我們的雙眼,就像先生這樣被自己的骨肉至親欺騙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虛偽的動物,在社會這個大熔爐里每個人都把自己偽裝起來了,在利益面前每個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於是在美麗的微笑背後或許隱藏著一個天大的陰謀,但是在這糖衣炮彈下你卻無法分辨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說你永遠不知道他們會在什麼時候從好人變成壞人。而在經歷了巨大變故之後人往往會變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樣。每看到一個笑臉都要懷疑這背後的真實性,讓自己寧願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也不願意與人過多的接觸,並且再也沒有辦法真誠的接受所謂的關心與愛護,或者就必須在即將失去的時候才會幡然醒悟,更有可能會做出另自己終身遺憾的事情。人或許都是脆弱的,我們都太容易受傷,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懷,但有的時候當這奢求已久的關懷到來時你已經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小說中「K先生」和「先生」最後是以自殺收場。他們同時愛上了房東的女兒,但卻是「先生」使詐先行一步向房東提親了。()得知真相的「K先生」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於是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從此「先生」活在了永遠的自責里,雖然他成功迎娶了小姐,但他卻永遠覺得自己是卑鄙的、可惡的。當初是的他是如此的憎恨欺騙,是欺騙讓他一無所有並且必須得遠走他鄉,但現在的自己卻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朋友,這讓他對人、對社會產生了厭惡,他把自己封閉了,他的性情大變,他的內心除了自責就是孤獨。他每個月去給「K先生」掃墓,但這卻仍然無法讓他擺脫心裡的陰影,並且這些事情又都是無法跟妻子啟齒的,最後「先生」也自殺了。這是深受明治精神影響的知識分子的悲哀。
小說發表在1914年,作者以強烈的批判的筆觸直指專制時代知識分子中利己主義者可惡、可悲、可嘆的孤獨內心世界。作者在書中巧妙的安排了五個死亡事件,沉重的死亡背後都暗示著些什麼。明治天皇的死暗示著明治社會的結束,乃木大將的死暗示著武士道軍國主義思想對後世的影響,父親的死暗示著一部分國民崇尚天皇,把自己與天皇政體一體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著深受明治精神影響的知識分子的悲哀。而「我」是書中唯一一個代表著日本的未來和希望的人物,「我」是一個年輕、不諳世事、正直求知的人。在與「先生」的思想碰撞中,我會堅持自己的看法,而在對於「先生」思想不理解的時候「我」會一步步地向先生求證直至得到答案為止。雖然「我」代表著先進的思想,但是「我」也有苦惱的時候,貴為大學生卻只能空有一身的學識,畢業之後卻也只是為自己的工作而發愁,大學時代的激進,大學時代所有的思想大多也只能成為泡影了。畢竟在前途迷茫的時候活下去才是至關重要。
反覆的閱讀才明白為什麼本書會取名為「心」被欺騙之後的苦悶和無所適從,而欺騙別人之後的自責和孤獨,還有那看不見的未來,都在心裡形成了強大的衝擊。「先生」在遺書中講述到自己的孤獨與絕望:「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聯繫都被切斷了,在這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住著似的。」作者在此也寫出了人性深處的原始悲愴,令人沉思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