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指導讀後感(一)
利用假期時間,我細細品讀了《兒童發展心理學》這本書,從中受益非淺,或多或少給我一點點啟發,它讓我對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我的小課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建構了理論基礎。
本書主要介紹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地位不斷的強化用心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說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發展從描述性階段向說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為此提供說明性的控制論模型。兒童是人生起點時期,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時期,也是人類個體心理發生髮展、撒播智慧種子的播種季節。本書不僅讓讀者對兒童發展心理學有了比較直觀的基本認識,同時也為下兩篇有關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具體內容作了鋪墊。例如:孩子從幼稚園進入國小,社會角色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承擔「學生」的責任,核心活動由「遊戲」變為「學習」。學習環境和作息習慣的改變,導致了一部分學生生活上的不習慣,兒童發展年齡階段任務的不同,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心理上的不適應。一年級學生雖然對學習充滿好奇,但持久性不強,自控能力較差。學前教育的差異,會給學生帶來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差異。學生對師長的依賴性特彆強。夥伴間交往以「玩」為主題,在接觸群體規範,學生經常會出現「違規」和「告狀」現象。三年級開始,學生從兒童期轉入少年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要求明顯增強,各方面能力發展較快。學科學習的難度和強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生活的不適應,作業拖拉,成績退步。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分化,學科偏愛的形成,也促進了其個性和愛好的逐步顯現。三年級學生的團隊精神觀念增強,隨著生活範圍的擴大,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增強。
心理健康干預指在確診的基礎上,採用一系列適合學生的心理治療方法對學生心理問題及行為進行矯正的過程。對於不同層面的心理問題,可以採取不同的干預方法……如果能細心觀察,並提前發現一些普遍性、可能導致學生們心理問題發生的事,我們完全可以對此進行集體的預防性干預。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別等問題嚴重了才想辦法。例如:我校設立了「心理廣播站」,每周三對全校進行各方面的心理輔導,開展了主題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學生「分數」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學校又開展主題教育「調整心態迎接考試」對學生考前心態調整進行干預指導。指導學生正確對待E時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隱患,開展了集體指導講座「沉溺網路的危害」,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網路進行學習交流等,而不是沉溺於網路遊戲虛度年華,指導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與教養方式。這些不同的主題教育都是根據學生不同時段可能發生的不同問題進行有意識的集體預防性干預途徑,這些特定的集體干預內容,可以在不同時段疏導學生的心理,防範於未然,則能大大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教育部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目標中強調的是: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達成目標,我們教師除了要從態度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還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與實效性。
兒童發展指導讀後感(二)
觀察兒童能夠讓我們知曉兒童的發展狀況,幫助我們評判兒童的發展水平,指導我們設計兒童的發展目標,並提醒我們關注超常兒童的發展需要。《觀察兒童——實踐操作指南》解釋了為什麼要觀察兒童,並且詳盡明了地講解了如何進行觀察。
一、做好觀察兒童的準備
觀察兒童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但是必須做好一定的準備。如果只想簡單地觀察兒童今天能否學會畫圈,那麼只需要我們做簡單地書面記錄,一支筆和一張紙就可以進行觀察。但是如果要想了解每一位兒童對區域活動的教玩具使用情況,就得需要在幾個區域放置幾部攝像機,因為無法同時觀察那麼多兒童。除了硬體設施的準備,作為一名觀察者,無論是家長還是幼教工作者,我們必須有一顆熱愛兒童,想了解兒童的心,這樣才能使得觀察持久。同時,我們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專業者,把自己的觀察和評價建立在兒童發展知識的基礎上,千萬不可以主觀臆斷。
二、合理選擇方法觀察幼兒
書中介紹了多種觀察兒童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是有其優缺點。我覺得應該因人而異,要根據觀察的目的和兒童活動的現實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觀察方法。例如我們需要知道幼兒在一個月內識字狀況,就得採取跟蹤觀察的方法,而只需要做一次量表測查即可。此外,我們不僅可以從兒童的行為上觀察兒童,也可以從兒童的行為結果來觀察兒童,例如他們的繪畫成品、拼圖成品等。
三、分析觀察結果,幫助幼兒發展
通過觀察兒童,我們評估他們的需要,拓展他們的經驗,促進他們的學習。觀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通過分析觀察結果,找出更適合兒童發展的方法。通過分析觀察結果,觀察者可以與兒童的其他教養者共同探討幫助兒童發展的方法,並可繼續進行後續觀察工作,從而進一步檢測對兒童實施改進方法的有效性和,最終實現良性循環。
兒童發展指導讀後感(三)
《兒童發展》這部書是美國的蘿拉·E·貝克所著,這部書中,()作者的創作動機就是「奉獻一本在知識性上催人上進的課本」。這部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闡述了兒童的內在潛能,表明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他說:「生長,是由於內在的生命潛力的發展,使生命力顯現出來,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遺傳確定的生物學的規律發展起來的。」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兒童的「內在潛力」的發現,並按其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他主張不應該把兒童看作是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一個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地觀察兒童,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秘密」,揭示兒童的自然發展進程及規律性;熱愛兒童,尊重兒童個性,在兒童自由和自發的活動中,幫助兒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體的、個性的自然發展。他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是建立在較少(或儘量減少)干預兒童主動(或自發性)活動的基礎上的。他的培養目標是:運用科學的方法,促進「人類的潛能」的發展,使他們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獨立工作,並能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時代潮流,保持社會文明和科學進步,促進人類和平的強有力的新一代。
《兒童發展》這部書從總體上概括出了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本質性的表現。從總體上把握兒童發展的規律,我們還可以發現這些規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為深刻的內容,即兒童的生理成熟先於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齡階段兒童發展水平、特點的充分實現,將有助於其後的發展,否則,下一階段的發展將會受到一定阻礙;兒童的身心發展,歸根結底是兒童個體的發展,尊重和順應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是促進兒童整體發展水平的豐富性的根本道路。